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路径探析

2018-11-13徐颖王旸曹瑞明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状建设

徐颖?王旸?曹瑞明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探索了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认真学习不断提高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营造浓郁的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环境。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路径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强国,增强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大学是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渠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优秀精华,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自尊、自强、自爱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

1、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与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社会生产及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支撑民族永续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及智慧结晶,带有民族的显著特征。现代文化源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大学校园文化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显然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与源泉。这种联系不仅仅是一种逻辑关系,还体现在其内涵与实质的贯通,大学文化诸多内容源自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高等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为民族振兴发展的有用人才。传统文化中历来都把道德标准作为评价人和做事的最重要标准,孔子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些观点、主张,都坚持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考虑个人利益时不能违背道德原则,不得伤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历代生生不息传承下来的宝贵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1]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我们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充分发挥优秀传统美德在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指导作用,积极投身于崇德向善的实践活动,发挥优秀传统美德在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导向作用,积极投身于崇德向善的实践活动,健全我们的思想道德精神品质。

2、大学文化建设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教育和媒体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及载体。其中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生态文化建设等等,都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崇高精神及爱国主义情怀,与我们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承载着共同的价值内涵。大学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结合当下时代发展潮流来引领创新我们的当代文化,以全面的、发展的新视角来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学文化作为大学校园建设的灵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二、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与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还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这是新时期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的纲领及战略,同时也使大学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很多高校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注重弘扬与借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校园媒体加大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也增加了许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开展了发扬民族精神的专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学生文明修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建生态文明校园等活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在建筑物及校园环境中增加了许多承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建设了校园先进历史人物雕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区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回归大学校园。

2、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大学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因为通过学校教育这一渠道才会植入大批年轻人的头脑,得到继承和发展。但是一些高校对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远远没有落到实处。一是多数高校还没能把优秀统文化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只是按选修课程安排,没能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学生听得不认真,和教师交流互动少,多数高校课程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往往流于形式。二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匮乏,直至目前仍很缺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与“两课”及各门专业课程教材相比,相差甚远。三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手段滞后,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显得更加薄弱。

(2)教师队伍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及其素质有待提高。教学工作是社会中一个极其特殊的行业,因为他所面对的是學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尽管大学生已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但他们仍然是从学门到学门,对社会了解较少,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目前,一些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职教师较少,有的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由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讲授,有的高校由辅导员老师讲授,很少有专职教师,这些人都缺乏专门的培养训练。二是整体教师队伍中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缺乏,“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曾经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4]这就是说教师首先是自己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各个学科的精髓都体现着人类的智慧与文化底蕴,教师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舆论氛围不够浓厚。校园文化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与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舆论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园媒体对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不够浓厚,例如相当数量的高校,校园网络很少有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网站,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也缺少专题栏目,没有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二是学生业余文化活动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学生社团主办的活动多是偏向于一些流行歌曲、街舞等一些比赛或演出。来到大学都会把学习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几乎不会触及传统文化,他们觉得那些东西太慢了,赶不上时代的潮流,现在讲究的是快节奏,而学习传统文化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沉淀。在生活方面,现代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如快闪、rap、滑板、肯德基、淘宝等,这些时尚文化的元素符号充满了整个校园。随着网络、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且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不定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学校主办的活动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学生参与量少,难以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效果。师生及同学间主动探讨的话题很少会提及到传统文化,即便是看娱乐节目大多数同学也不愿意看文化传承类的节目。

三、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1、认真学习不断提高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文化是人类的标识,文化的发展印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汇集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5]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刻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适应当代价值引领与追求。我们只有深入学习好总书记有关讲话及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真正提高认识,把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及创造性转化工作,作各级干部的重要职责及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2、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

在某种程度上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指挥棒,是高校传承及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因为,中华优秀传统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些观点及价值理念需要既尊重历史客观事实又要结合现实作出科学的解释,也又一些夹杂一些偏见的理念,只有厘清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逻辑关系,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型发展,才能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而做到这一点这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尚需建立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科,并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及硕士点、博士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同时,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按在校学生比例设置配齐专任教师;二是建立健全兼职师资队伍,把学校党群等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及学生辅导员纳入这个队伍,并进行专门培训;三是,加强对整体教师队伍的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培训。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运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个“正”字就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都可以用一个“正”字来体现。可见,提高教师队伍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尤为重要。

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等学校要像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及专业课那样,把优秀传统教育课程建设好,把优秀传统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全部过程,作为必修课确定学时、学分。除此,还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写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及相关系列参考书目;二是加强多媒体课件建设,以增加课程的动感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四是创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品课,建设一批国家及省市、校级的精品课程;五是加强教学监控、教学督导及考试工作,通过制度规范强化学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作为政治任务又作为专业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4、营造浓郁的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环境

创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校园各种媒体如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校报、微信等都要开设专门的栏目,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及师生开展学习情况的的宣传报道。特别是要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主体网站,便于师生查阅相关资料,及相互交流。二是加强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如建设彰显大学价值观和历史积淀的校内雕塑、人文景点,这本身就是大学历史传统和精神内核的标识和延展,是立德树人的第二讲台,构建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引领时代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就是构建大学校园环境文化育人的活水源头。三是大力开展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各种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大学生应当以时代使命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文化创新力和创造力,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继往开来,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朱海波.高扬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J].新长征,2015-01-0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4.

[3] 新華社.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4-02-25.

[4] 曹瑞明等.大学校风文化建设探微 [J].新西部(理论版),2014-11-20.

[5] 金苍.习近平高调纪念孔子的深意[J].环球人物,2014-10-16.

【作者简介】

徐 颖(1970—)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辽宁传媒学院副教授.

王 旸(1980—)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教务干事.

曹瑞明(1977—)女,天津人,法学博士,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现状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