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东南地区“钱荒”成因

2018-11-13张欣柴玲玲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钱荒北宋

张欣?柴玲玲

【摘 要】 本文回顾了北宋“钱荒”成因的学术观点。通过分析后认为:北宋政府为了满足西北地区军需补充,在东南地区实行采买制度。这一时期政府利用行政性手段购买军需,一定程度上加剧东南地区“钱荒”。因此,北宋东南“钱荒”与政府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 北宋;钱荒;政府采买;西北地区军需;东南地区

所谓的“钱荒”是指在货币流通中货币无法有效和生产商品进行等值交换,出现了“钱重物轻”现象。用现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通货紧缩”。北宋时期钱荒不仅引起当时人关注,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北宋“钱荒”学术史回顾

欧阳修在庆历三年《论乞不受吕绍宁所进羡余钱札子》中说到:“今三司自为阙钱,累于东南,刷及谷帛回易,则南方库藏岂有剩钱!……故淮南近岁号为钱荒。”[1]李觏在《富国策第八》中说道:“朝家治平日久,泉府之积尝朽贯矣……夫泉流布散通于上下,不足于国则余于民,必然之势也……宜增而却损,其故何也?”[2]他们两个都把“钱荒”主要原因归结于国家和社会民间缺乏铜钱。到北宋中期,苏轼说道:“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专敛民财,十室九空,钱聚于上,下有钱荒之患。”[3]“国家故事,诸监所铸钱悉入于王府,岁出其奇羡,给之三司,方流布于天下。”人们认识发生钱荒,主要由于政府囤积大量铜钱而导致市场铜钱投放量不足。

今天,关于北宋钱荒研究就有了很大进步,漆侠《宋代经济史》讲道:“铜币之大量被贮藏,一方面说明市场上还容纳不了更多的货币,但是另一方面不能不影响货币的流通和交换,宋代所谓的‘钱荒不能不说和货币贮藏有密切的联系。”[4]刘森分析北宋钱荒成因提出:第一,商品贸易活动频繁,导致货币需求量增大,钱币供不应求;第二,由于贮藏导致大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第三,赋税、役钱征收导致市场货币流通量减少;第四,铜钱销毁和外流。总之,以上学者认为北宋“钱荒”主要是货币不足造成。[5]

但是,袁一堂对北宋钱荒成因进行反驳,[6]认为铸币量不足引起钱荒只适用于宋初,并不能解释宋中期货币紧缩,对于“钱币外流”导致钱荒的因提出质疑。乔幼梅认为“钱荒”原因是:北宋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货币增发量与商品交换需求量无法适应,从而导致货币紧缺。[7]葛金芳在《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中讲道:“由于经济发展与货币支付能力之间矛盾以及货币外流导致钱荒。”[8]汪圣铎在《两宋货币史》中讲道由于宋代财政支出存在着一种严重膨胀刚性,因此货币需求量增大。[9]叶坦分析宋代几位思想家经济思想,认为从中唐到宋钱荒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货币被以各种方式聚集到官府,使大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此外,销币铸器、民间私铸以及外流加剧了钱荒。[10]李晓认为北宋“钱荒”主要原因不能忽视政府采买制度影响,认为钱荒主要存在于东南地区,在西北地区还存在货币过多的现象。[11]

遍览学者研究成果,关于北宋钱荒成因可以归为以下方面:铜币贬值说、钱币外流说、赋税改革说、钱币贮藏说、政府控制说、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供应冲突说等等。

但是如果基于政府在西北地区军需补充和东南地区采买制度分析,就会发现这一时期,北宋东南地区“錢荒”与政府为补充西北军需在东南地区进行采买有很大关系。因此,政府在这一时期行政采购对于东南地区“钱荒”的影响,值得细细分析。

二、北宋对于西北地区军需补充

北宋时期的军事压力主要来自北方,因而北边的军事驻防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从府兵制崩溃之后,朝廷就开始募兵,募兵背后所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财政保证,兵员的衣食住行全部由朝廷来承担。因此,朝廷需要养活大量军队,首当其冲是粮食供给。

但是,这一时期国家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大量粮食、赋税收入都仰赖于东南市场,仅仅依靠赋税去保证西北沿边军队供应显得很吃力。因此北宋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开始实行政府采购模式,就是所谓籴买。

北宋政府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发运司,来保证西北军需供应。据《宋史》记载,北宋和籴:“宋岁漕以广军储、实京邑。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及内郡,又自籴买,以息边民飞挽之劳,其名不一”,通过籴买手段来保证西北沿边军需供应。在北宋仁宗朝,包拯上奏在河北买粮,“河北沿边十四州,悉仰食度支,岁费钱五百万缗,得米粟百六十万斛,其实才直二百万緡……”,[12]河东路定额需要籴买粮食五百万石,河东路和籴超过两税。[13]

因此为了购买军粮,北宋政府需要大量货币来投放市场,宋政府“然发内藏金帛以助籴者,前后不可胜数”。除此之外,北宋政府还有榷货物税收投放,根据袁一堂估计,[14]宋代在景祐以后,政府每年用于籴买费用大概约在700—

1000万缗,最少不会低于500万缗,而且不包括熙、丰年间转化为青苗钱常平籴本。

军粮收购主要是向民间来进行收购,因此,政府投入大量货币流向民间市场,宋代通过和籴向民间投放货币每年大约500万缗到1000万缗。但是,当时西北地区军需需求量很大,尤其军粮,而东南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较好,储备充足。因此,政府把采买重心投向东南,大量货币投放东南。

三、北宋对于东南地区采买

北宋粮食供给地主要是东南地区,那么相应铸钱投放主要地方是东南,是政府采买主要集中地,司马光说道:“臣闻江淮之南,民间乏钱,谓之钱荒。而土宜秔稻,彼人食之不尽。若官不籴取以供京师, 则无所发泄, 必甚贱伤农矣。”可以看出,当时宋政府为了缓解“钱荒”,投放货币,采购东南地区粮食。

据史料记载,当时宋政府在东南地区采买粮食数量很大,主要“常出内府绫、罗、锦、绮付转运司籴粟实边”,动用中央内库钱财进行籴买。同时,根据当时从东南押运粮食次数到北方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在南方采买数量之大。据记载,当时东南六路招募押运粮草官吏,“淮南以五运,两浙及江东二千里内以四运,江东二千里外及江西三运,湖南、北二运。”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北宋政府在东南地区投入大量财力去购买粮食,满足西北以及京师地区粮食供应。因此,东南地区货币总量和流通速率是很快的,它是最不应该出现“钱荒”。

但是,恰恰相反,北宋钱荒较为严重却是东南地区,尤其两浙诸路在经济发达情况下还发生了钱荒,这主要因为:“汴口之入,岁常数百万斛,金钱布帛,百物之备,不可胜计。而度支经费,尚闻有阙,是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也。”政府对其抽取过多而投入过少,政府在投入货币之后,为了满足西北军费开支,立马用征收赋税方式,将货币又汲取到中央财政,而且政府投放货币主要是进行采买,没有进行东南地区有效建设投资。

但是,东南地区作为当时北宋经济发达地区,它需要大量货币进行投入,在市场不统一条件下,政府投入是它发展最好契机。然而恰恰相反,政府快速汲取,导致它出现货币不足现象。因此,国家在东南采买地区没有遵循商品经济总量与货币量相适应原则,过分汲取其财富,是造成北宋东南诸路长期钱荒主要因素。

与此同时,随着西北地区战事发展,东南地区粮食无法有效满足军队需求,北宋政府下令:“每年常将上供斛斗折纳见钱,江湖六路将斛斗五十万石,折钱五十万缗,起发上京。”导致东南地区“民有米而官不用米,民无钱而官必使之出钱。”同时,在东南地区政府令“水运陆运上供金帛、缗钱二十三万一千余贯”,本来东南地区货币总量不足,这时期上供折钱就加剧该地区“钱荒”。因此,当时有人提出:“若将民间合输缗钱使输斛斗,免令贱籴输钱,在农人亦甚有利,此为广籴之良法。”

还有一点须注意,北宋时期在西北和东南地区,一直利用政府行政性采买来沟通两地经济往来。西北地区实行铁钱、铜钱并用,在东南地区主要是政府投放铜钱。在商品经济发展环境下,货币不统一影响着流通速率。因此,政府籴买之后把粮食带到西北,西北地区钱币铸造之后除了配给支付军人部分军饷,没有有效通过粮食采买再回到东南市场,导致东南市场货币外生性补充不足,无法很好解决“钱荒”。

同时,政府和民间都有一种将货币贮藏起来习惯,大量货币铸造起来不是被用来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而是退出流通领域进而被窖藏或者熔铸成器皿,从而加剧了钱荒。

因此,北宋时期政府对于东南地区行政性采买,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手段进行投放货币,而且,在补充不足情况下实行“折粮纳钱”,导致东南地区货币更加紧缺。与此同时,不能很好沟通西北与东南地区市场流通,造成东南地区货币流通速率下降,从而加剧了该地区“钱荒”。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就会发现北宋钱荒迟迟得不到有效地解决,这其中与政府有很大关系。政府在利用自身行政性手段进行采买,无法很好与市场结合。因此,在一定程度无法很好利用经济发展自身规律来投放货币。同时,政府无法沟通全国市场自发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流通速率。因此,北宋在东南地区“钱荒”与政府存在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1]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100)1534.

[2] 李觏.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16)151.(28)302.

[3]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338)7554.(180)3636.(175(3509.(175)3510.(175)4244.(175)3509.(175)3523.(175)3513.(175)3512.(175)3520.3517.

[4] 漆侠.宋代经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93.

[5] 刘森.论北宋的钱荒[J].中州学刊,1987(3)117-121.

[6] 袁一堂.北宋钱荒:从币值到流通体制的考察[J].历史研究,1991(4)129-140.

[7] 乔幼梅.从中唐到北宋钱荒问题考察[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月刊,1990(6)69-78.

[8] 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805.

[9] 汪圣铎.两宋货币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237-250.

[10] 叶坦.论宋代钱荒[J].中国史研究,1991(2)61-64.

[11] 李晓.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1)82-89.

[1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181)4382.

[13] 黃纯艳.宋代财政史[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737.

[14] 袁一堂.北宋的市籴与民间货币流通[J].历史研究.1994(5)21-39.

【作者简介】

张 欣(1993—)男,陕西渭南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古代经济史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经济史.

柴玲玲(1993—)女,山西运城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古代经济史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经济史.

猜你喜欢

钱荒北宋
“古代货币的演进”教学研究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