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时尚:要想赢得话语权,我们需要做什么?
——从“中国时尚4×30 ——南张北王东吴西梁”艺术展说开去

2018-11-13

艺术评论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服装时尚

欧 娜

[内容提要]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服装与时尚产业走过了40年。2018年9月末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时尚4X30——南张北王东吴西梁”艺术展,不仅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中国服装与时尚产业30年来的发展历程,更让我们反思了这个领域如何赢得国际话语权的大问题。本文试图以一个旅法多年的服装与时尚研究者的视角,为这个方兴未艾的中国产业的国际化进程献计献策,并期待它能在世界舞台上更加有力地发声。

由恒天集团主办的“中国时尚4×30——南张北王东吴西梁”艺术展与主题论坛,2018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展览馆如期举行。展览特意在改革开放40年这个历史性的节点上,隆重推出了4位前辈服装设计师30年来的创业成就,并认真回顾了整个中国服装与时尚产业在这一时期中的发展历程。事实上,恒天集团恰好是在这30年中,从原来隶属于纺织工业部,肩负着“解决穿衣问题”重任的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当今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具有时尚基因的纺织机械企业,并与这4位设计师们一道,扮演了参与者、推动者和贡献者的重要角色。

坦白地说,如果不是这个展览,我们这些80后和90后们已经很难在公众场合中,同时看到这么多为中国服装与时尚产业建功立业的前辈专家学者了,其中不仅有4位展览的核心设计家——南方的张肇达、北方的王新元、东部的吴海燕、西部的梁明玉,还有在主题论坛上深谋远虑的业内专家许平、李超德、高燕、刘元风、牟群、冷芸,以及台下就座的多位推动了这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的大人物。

整个展览的素材大多是设计家本人的私人藏品——照片、文字、油画、雕塑、水墨画、书法篆刻、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并且提供了4位大家的经典服装作品系列——如张肇达的“国家地理”系列、王新元的“篆刻跨界”系列、吴海燕的“东方丝国”系列、梁明玉的“兰色西部”系列,鲜活而生动地展示了这30年来,他们每个阶段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变幻的社会生态与时尚环境,以及他们在历尽艰辛之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展览开幕仪式上的重头戏为一场名为《穿越30年:中国时尚的历史、当下及未来》的主题论坛。令人惊喜的是,服装与时尚产业引起了向宏先生这位战略经济学家、政商逻辑架构设计者的关注,他在开幕致辞中不仅分析了服装与时尚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生活大国”的发展策略,而且认为,这种产业能够在国家策略和国际背景下更好地前行。

随后的主旨论坛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的对话主题为:中国时尚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具体包括两个分主题:1.中国时尚发展的阶段性划分与特征;2.中国时尚的瓶颈与解决路径。

对于中国时尚发展的划分,中央美院的许平教授运用了“边缘与中心转换”的“后现代”理论分析谈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整体地位是从边缘开始向中心转换着的,而我们的服装产业则是促成这种转换的重要推手。与此同时,服装设计也在艺术和文化领域里向中心转换,而服装设计师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更是从边缘向人们视野的中心转换。中国美术学院的吴海燕教授则把中国时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分为4个阶段:1978-1988年为懵懂期,1988-1998年为发展期,其间的1993年,在谭安主任的倡导下,中国服装集团首次举办了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促使中国开始与国际接轨;同年,第一届“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也开始举办;1998-2008年间,设计师行业崛起,设计界与设计教育界同步崛起,每年均有大批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出现,并由此开始形成了设计团队;2008-2018年间,我们逐渐与世界水平接轨。

吴海燕教授在上半场对话的第二个分主题中谈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艺术是解决中国时尚瓶颈问题的路径”,而她所说的“艺术”指的是“真正的艺术精神和原创基因,而这种基因近似于宗教,非常执着和完美,并且有着非常高的标准和精度”。

下半场的对话主题为:艺术创作与时尚产业兼容并蓄的探索。北京服装学院的刘元风院长认为,时尚一定先是小众的,然后才普及于大众,而最后留下来的东西则会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到我们的主流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来。时尚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一阵风就过去了的东西。在历代的服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被慢慢地淘汰了,但最终留下来的就会进入我们的精神文化长河中。其次,设计本来就是一个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是一个交汇与融合的产物。所以,一个服装设计师,必须懂美术、懂设计理论、懂服装史、懂文化史、懂社会学、懂消费心理学等等。刘院长极力主张,建立我们自己的时尚文化体系,建立我们的物质文化体系,并用尖锐的眼光,看最好的东西,同时,还要研究我们的文化和兄弟民族的文化。他的话促使我想到服装与时尚的密切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主要载体,而后者则是前者的精气神韵。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服装大国,只是在近百年里落后了,但每个服装产业中的有识之士都想借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向好发展的东风,赢得国际时尚的话语权。近十年来,我们一直希望某个中国品牌能够突出重围,成为广为人知的国际大牌。而近三年来,我们的这种努力正在慢慢地变成现实——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在国际四大时装周上精彩亮相并且进入了官方日程;我们不但能从外媒中读到与日俱增的中国消息,而且亲睹了中国服装品牌在巴黎、纽约开设店铺和销售网点,中国服装企业收购国外品牌的骄人业绩……简而言之,我们服装产业的国际化步伐的确在不断加大,我们似乎正在从一个服装制造大国逐步升级为服装创造强国……但身为留学巴黎近九年,潜心研究服装产业与时尚文化,持续观看巴黎服装周和各大品牌服装秀,频繁为中外专业刊物撰写特约稿的博士生,我不得不说,事实远非如此!如是,我拟针对中国如何成为服装创造强国的梦想,梳理此次展览会上聆听诸位专家高见后引发的思考,并做出如下建议:

一、设立专门化的研究部门,建立国际化的布展团队

这里的研究部门指的是企业的品牌文化遗产部门和服装协会等机构的档案研究部门。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事实上,从中国打开大门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不停地在向外看,“崇洋媚外”可谓闭关锁国的必然结果,但在经历了这4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显然需要认真地回望并理性地反省自己走过的道路,在当下日益频密的中外交流与竞争中准确地定位自己,并随时纪录自己在发展中的各种经验和教训。

笔者痛感这种需要,是因为在做“中国服装产业国际化问题”博士论文的三年中,发现能找到的文案和数据少之又少,各个品牌、企业和产业协会均鲜有档案部门或者研究人员,负责搜集、整理、研究自己和国内外的其他品牌,而大部分的媒体文章则只是简单地报道某个服装节、服饰展、设计比赛或产业论坛,而缺少详尽的历史记载和细节阐释。

但比照国际知名品牌的成功经验,我以为,要打造一个国际化的中国服装品牌,必须要求掌门人树立明确的档案意识,并且设立专门的品牌文化遗产部门,以便随时收集各自品牌和国内外的活态资料,深入研究行业内外的历史经验与现状问题,密切关注国际服装的崭新趋势,努力引领国际时尚的最新潮流,并且随手留下详尽的关于自己品牌的文案和数据。唯有如此,设计师、品牌、企业、协会的经典设计、风格特征、审美取向和文化格局,才能得到妥善的收藏,并在恰当时机得以升值和大力推广。比如,Chanel便设有“品牌文化遗产部”,其工作人员长年坚持精心收藏、整理和研究香奈儿本人设计的经典款式,并在2013年拍摄的品牌影片中,把她在20世纪20年代设计的代表性裙装和针织夹克“请”出来,穿在新生代的模特身上,以此还原了这个国际大牌在“二战”后回归时尚T台的动人场景,不仅有效地唤起了老客户们的怀旧感,而且极大地提升了这个老字号的厚重感。此外,据我所知,Dior,Lanvin, Chloé等等其他国际大牌,也都配备了类似职能的工作人员,并让他们研究各自的品牌文化,策划精彩的国际巡展,确保了其影响力能够遍及全世界。

此外,但凡国际大牌,其布展水平都相当地国际化、专业化、精细化,他们在专业策展人指定的预设主题下,初而从展览文案、展馆选择、布展风格、展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宏观把握,继而对视觉识别系统、展室空间运用、观展路线等进行中观设计,终而对各种展厅内的模型、影像、音响、灯光等细节进行微观选择,最后才定稿、制作、调试、安装、合成,精细化管理每个细节。比较而言,我们国内的布展水平还停留在相当业余的水平之上,既不够考究,也不够美观,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国产品牌登上并留在国际的高端平台之上。

二、建立“时尚研究”学科,打造“中国审美”体系

在这次艺术展上,4位设计师均用各自的设计效果图、秀场照片、获奖证书、国际交流照片等史料制作成的时间轴,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大事年表,并让我们了解到,以他们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服装设计师为“时尚研究”学科的奠基和“中国审美”体系的建立,做了长期的、细致的开拓性工作。

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高校学习,毕业后成为第一批中国服装产业的专业人才,由此带动了学校、企业、产业和社会,认识服装设计师这个新兴职业和时尚潮流的大势所趋,引领普罗大众进入“服装”这个色彩斑斓的美好世界,致使“穿衣”不仅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晴雨表,更成为大家名正言顺的审美追求和知性高雅的价值体现——比如吴海燕老师当年曾出版了《服饰配色》《服饰精编》《时装效果图》,并翻译了《西方近现代服装帽简史》;又如王新元老师曾在北京的长城、宁波的天一阁和上海淮海路的高架桥上做过服装大秀……这些新鲜的观念和超前的意识对中国公众产生的视觉冲击,对整个社会形成的审美影响都是史无前例的,进而促使人们在初而木然或惊诧的情况下,逐步释放出人皆有之的爱美天性,并逐渐接受了时尚的外表与内涵。而同时代的文艺青年们更是从中汲取了火样的激情,引发了强烈的冲动,看到了无限的希望,并在随后的岁月里涌现出了不少文化艺术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无独有偶的是,国外的服装设计大师们也在同一时期踊跃地登陆中国,不仅为这个我们色彩斑斓的“穿衣”运动推波助澜,而且带来了他们成熟的“时尚”理念和完整的“审美”体系,比如皮尔·卡丹、圣罗兰等国际大牌,都在80年代来过中国走秀、巡展,这些国际知名设计师与其模特则成为北京、上海大街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带来的观念、意识、方法和技术更是让中国服装与时尚界人士和普罗大众受到巨大冲击和有益启示。不过,他们一旦离去,我们当时还称不上“时尚产业”的服装行业又回到了传统的惯性之中,在急速前行的产业发展之路上,对于建立“时尚研究”学科、打造“中国审美”体系这个重大使命,未能给予集体的和自觉的担当,只有中国美术学院的吴海燕老师等为数不多的有识之士,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精心建构起“东方丝国”等产、学、研一条龙的“时尚研究”学科,倾力打造出“东方设计学”等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国审美”体系,并在国内外、业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法国文化史学家丹尼尔·罗什(Daniel Roche)曾在1989年出版的《外貌的文化——17-18世纪服装史》(La culture des apparences : Une histoire du vêtement -XVIIe-XVIIIe siècle)中,揭示出服装和身体、道德、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指出“服装是家庭经济的显性标签、消费与审美的最好体现”。我对此深有同感,进而认为,要最终建立起中国特色、国际认可的“时尚研究”学科与“中国审美”体系,一定要有大批的年轻学子一面沉下心来,借助于艺术史框架下的图像学、视觉研究、社会艺术史、艺术社会学,亦或是人类学框架下的人种志、田野调查,社会学框架下的职业社会学,历史学框架下的企业史和品牌史,以及性别研究等方法,认真研究和比较中外服装与时尚的基本理念与来龙去脉,为自身的发展明确定位,一面走出国门,活跃在国际服装与时尚的最前沿,让中外交流与融合成为家常便饭。

而目前中国服装与时尚界在建立“时尚学科”与“中国审美”方面的这种“集体无意识”使我自然想到了今年9月底在巴黎参加的“时尚文化研究”研讨会,主办方用了两天的时间,在巴黎时装周期间各大品牌争相亮相的东京宫,聚集了法国和国际研究服装与时尚的各路专家,盘点了当下“时尚研究”的现状。

第一天的研讨会首先讨论了“时尚文化”的定义,随后则以法国“时尚研究人才培养”为题而展开,并用导师带领在读研究生一同演讲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法国关于时尚与服装的跨学科研究项目、研究框架和方法,并讨论了设计实践如何与设计理论、社会科学相结合等议题。而在随后的几场圆桌会议上,时尚各领域的专家们还分别探讨了时尚与创新理论、产业与高新技术、服装的保存与修复等重要话题。

第二天的研讨会始于“服装研究的就业”话题,博物馆馆长、时尚媒体记者、自由策展人、数字化博物馆和服装品牌文化遗产部负责人等几个不同的研讨小组依次讨论,各抒己见,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时尚文化研究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用途和职业状况。

不过,即使在欧洲,时尚与服装作为一个新兴职业、朝阳产业与跨领域学科,在传统的学术领域中也曾遭遇无家可归的尴尬,正因为如此,两位来自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年轻学者苏菲·库尔吉安(Sophie Kurkdjian)和莫德·巴斯-克鲁格(Maude Bass-Krueger)才经过4年、每年一季的系列研讨之后,酝酿出了这个时尚文化研究与研讨的平台,并最终得到了法国文化部的鼎力支持和业内外人士的积极参与。

时尚研究(Fashion Study)作为一个跨领域的新学科,在西方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发展完善起来,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跨学科研究体系的。研讨会期间,这个领域的开拓者瓦莱丽·斯蒂尔(Valerie Steele)作为法国“时尚文化”论坛特邀的重量级嘉宾,以讲座的形式回顾了自己作为这个学科创始人的创业经历——当她在读博期间,把服装作为研究对象时,曾让耶鲁大学的导师大为不解,但在毕业后的15年中,她从作为自由职业者和策展人辗转于大学和博物馆之间,到1997年创办第一本专攻时尚研究的《时装理论》(Fashion Theory)杂志,再到如今作为纽约时装学院(FIT)服装博物馆的馆长,始终对“服装和时尚”保持了不懈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并且坚持了“非商业化”的策展原则。但在中国,我们除了用设计学方法对服装本体进行研究、用文化研究方法对民族服饰和纹样进行研究之外,在社会科学领域,似乎只用了历史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而鲜有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企业品牌史等方法对服装进行多视角探究的。而美国的服装研究则更多的是对时尚与身体、性别和身份背后的延展和探究。这显然与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性别、身份和民族的认同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密切相关。而我们则应在借鉴西方研究方法的同时,找到适合中国“时尚研究”的角度、方法与课题,最终建立起“中国审美”的文化体系。

三、引入“生活大国”发展策略,争做“生活产业”的领跑者

在做好“中国审美”体系之后,我们的服装与时尚企业还应以“消费者梦寐以求的商品”为目标,设计出好的产品来,而不应让设计仅仅出现在博物馆里。这个重要的观点出现在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王耀先生为论坛所做的闭幕致辞中。此外,他的另一观点则与论坛对话板块中,吴海燕老师在“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解决路径”主题下给出的答案不谋而合,即未来是设计艺术和科学技术共同发展的时代,服装企业要找准自身的绝对优势,必须从这二者中寻求突破。

服装与时尚早在几百年前就是法国人的专利了,而在近百年中,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时尚产业依然是法国、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国家的特权。所以,中国服装与时尚产业要想赢得话语权,仅仅加入工业化时代的发展空间是不够的,因为你依旧只是众多国际参与者之一,而不是领跑者。对此,向宏先生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提议,我们需要在这个后工业化的时代中,提出“生活大国”发展策略,在“生活产业”上与欧洲同行寻求合作,进而使自己成为第一批打入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和领跑者。而服装与时尚产业作为生活产业的先导,既能在此过程中实现从工业化时代到后工业时代发展的飞跃,亦能为其相关的中小企业发展带来先机。

不过,具体而言,怎样才能做出具有中国特色,又可销往全球的产品呢?我们既要梳理自己的历史,还有要融合国际的资源,学习产品策划和品牌运营的先进方法。万幸的是,在这个方面,已有中国服装与时尚企业开始聘请国外专家团队,通过沟通与磨合,为其品牌形象和产品提升提供解决方案,并已初见成效的案例了。比如“之禾”“圣迪奥”“太平鸟”,都是借助法国人的时尚基因,发展自己的服装品牌。而经典的运动品牌如“李宁”,在产品线的创新、设计企划和营销策略上,也都得到了国际化、时尚化的升级,并且在纽约时装周上亮相,其“中国李宁”的字样则直接展现了中国设计的力量。当然,也有一些与之相左的例子,如“飞跃”运动鞋这个中国的老品牌,在国内破产后被法国公司买下,如今则已蜕变了一个国际知名的潮牌……这些例子说明,我们缺少的是创意设计与后端的推广影响,而这则与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宣传策略息息相关。

在赢得时尚话语权的问题上,我欣喜地看到,随着中国品牌形象的逐步提升与完善,我们开始通过国际合作,拥有了一批具有“中国审美”与世界美誉的品牌,我还想举“之禾”这个中国服装品牌为例,他们在注重自身品质的同时,与法国团队深度合作,不仅用他们的创意和经验来全面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创新能力,而且增设了巴黎设计的产品线,并最终以“中国审美”为基底,逐步创造出了能够行销国际的品牌!我以为,这种将国际化时尚理念不断注入国产服装设计、店铺形象、产品标识的成功案例,将为中国品牌立足于国际时尚舞台,提供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的发展模式,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服装品牌的未来。

猜你喜欢

服装时尚
少数民族的服装
道具服装
迁徙
时尚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