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来自“中国制造”的“俄罗斯歌剧”
——从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谈中国舞台艺术领域在中西文化互鉴交融的体现

2018-11-13陈文杰

艺术评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作曲家黎明

陈文杰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创作的重要作品,首演于2015年。全剧以富有俄罗斯气息的动人音乐、诗画般的舞台呈现,揭示了残酷战争对美丽、青春、生命的无情摧毁。作曲家唐建平在保留中国歌剧特色的同时加入了苏联歌曲、俄罗斯传统民歌以及欧洲歌剧元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俄国二战题材作品。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唐建平、万方、王晓鹰组成实力雄厚的核心创作团队。主创艺术家们怀着对原著和这一题材的深刻情感,着力展现人性的美好温暖与战争的残酷无情,为观众铺陈出一幅油画般的音乐史诗画卷。在音乐方面,作曲家唐建平将欧洲传统歌剧的质感、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美感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情感融为一炉,并通过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与富有戏剧性的音乐线索,来发掘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剧作方面,编剧万方在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美好与残酷的斗争、邪恶与正义的较量、青春与死亡的对比,来表达对战争的憎恶;在舞台呈现方面,导演王晓鹰以写意、诗化的笔调贯穿于全剧的舞台处理,以一个个消逝在硝烟中的年轻生命,述说一份刻骨铭心的人文情怀。

一、使用中国家喻户晓的俄罗斯故事打造中国原创歌剧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所以能走出国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了一部在中国和俄罗斯家喻户晓的故事题材。首先,我们要分析这部歌剧的题材,1969 年,曾亲身经历苏联卫国战争洗礼的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发表了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以富有人情味的笔触和对生命的真切关怀,描写了五个女兵对幸福生活单纯、热切的向往,以及在战争中所遭受的悲剧性命运。这种戏剧性反差,凸显了残酷战争对美丽、青春、生命的无情摧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影响几代人的世界经典,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舞台剧数十年久演不衰,在中国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以及影响力。

从这部歌剧演出后的效果来看,该剧剧本题材方面的创作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即第一,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做出了中国人的新解读;第二,彰显人性之美,创作一部为俄罗斯人民与老一辈中国人和怀有纯真理想的当代年轻人喜爱的歌剧作品。本剧的编剧万方在该剧的演出节目册中曾提到“当听到大剧院要把前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成歌剧,并邀请我担当编剧,我的心里立即涌出了深深的情感。我忽然发现我竟然从来没有忘记那五个女兵,真的,我如此清楚地记得她们。在苏联的卫国战中,在一处密林里,发生了一场极小规模的毫无记载的战斗,五个女兵在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美丽、青春和生命。她们是英雄吗?可以说是,当然是,但又不是。她们更是女儿,是母亲,是情人,是失去亲爱丈夫的妻子,是满脑子幻想的女孩儿,是憧憬爱情的淳朴姑娘。她们那么年轻,年轻得令人心痛,一个个那样不同,但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战士。因此,她们出发去阻击敌人,毫无一丝犹豫。当静悄悄的黎明来临,她们无声无息地躺在地上,天光照亮她们苍白的面庞……她们不应该死,但她们死了,她们为了自己热爱的亲人和祖国而死,为了正义而死,她们的牺牲是荣耀的。但我相信荣耀并不能代替生命被毁没的悲哀”。我们从编剧的话中感受到这个故事中的五位女兵的形象给中国的艺术家和观众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

从歌剧的题材选择来看,该剧是典型的文学改编题材,而国家大剧院恰恰选择了一部西方文学经典,这对于创作方面是一个挑战,但是对于文化的互鉴交融方面则是一次机遇。通过这部作品在俄罗斯的巡演,我们中国的剧院与艺术家让俄罗斯的观众看到了俄罗斯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同时也让俄罗斯的观众看到俄国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看到了中国人对俄罗斯文化的解读。歌剧作为综合型的艺术门类,不单单是从文学上和音乐上,更有在戏剧表演上、舞台美术上等全方面的深刻理解,而俄罗斯观众以及各大俄罗斯媒体给予的反馈已经说明了中国国家大剧院和中国艺术家的这次探索是成功的。

二、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中俄文化音乐交融的最佳体现

从歌剧风格来看,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以突出西方作曲技法为主要风格的中国歌剧,作品结构接近西方正歌剧。同类作品如郭文景的《骆驼祥子》、郝维亚的《大汉苏武》《山村女教师》等,他们的创作尤为突出西方的作曲技法。作曲家在音乐全覆盖的基础上将管弦乐队、合唱队与美声唱法融为统一的整体。此类作曲家注重歌剧音乐的交响性和技术性,将个人在交响乐领域的创作成果体现在歌剧作品中。而在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作曲家唐建平运用了大量的俄罗斯音乐元素。众所周知,歌剧中音乐是第一艺术门类,作曲家是歌剧创作的灵魂,该剧之所以在俄罗斯获得巨大的认可,除了精彩的演出,该剧在音乐上的成功更是核心因素。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该剧在音乐上与俄罗斯文化融合的体现。

(一)从俄罗斯民族音乐歌曲的运用谈音乐风格的俄罗斯化

在唐建平创作的歌剧音乐中编入了俄罗斯和苏联经典的旋律,包括《喀秋莎》《我亲爱的》《小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俄罗斯民族歌曲。众所周知,俄罗斯歌曲对于中国近代的影响非常巨大,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最为熟知的外国歌曲风格。在中国创作俄罗斯风格的作品,并运用好人民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旋律,且自然地再融入作曲家的创作思路,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也是这部作品在音乐风格上成功的关键因素。该剧作为一部前苏联题材的歌剧,作曲家将俄罗斯的音乐元素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该剧创作之初,国家大剧院就和作曲家确定了该剧的风格方向,即中国人用俄罗斯的音乐来描写俄罗斯。从四轮演出以及在俄罗斯巡演的观众反馈来看,这个目标已经达到。在音乐技法上,作曲家唐建平运用了大量俄罗斯的音乐语言,其中包括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两种俄罗斯调式,展示了深层的俄罗斯音乐审美。作曲家为深化剧中俄罗斯的音乐风格,还特别加入了巴扬这个俄罗斯特色民族乐器,并让巴扬的旋律在剧中多次贯穿出现,而且是在舞台上以独奏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使得该剧充满了俄罗斯音乐语言的表达。

(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俄罗斯歌剧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精神继承

在2018年9月俄罗斯巡演期间,俄罗斯一家电视台认为,这部中国歌剧在马林斯基剧院新舞台上大放异彩,是因为作曲家将中国传统音乐和俄罗斯民族音乐联系在了一起。在报道圣彼得堡演出时,俄罗斯电视一台评价“这部歌剧有东方人对于俄罗斯灵魂的理解”。

作曲家唐建平在该剧演出的节目册中对这部剧的创作讲道“虽然同属欧洲文化体系,俄罗斯音乐却有着自己鲜明独立的特征。只要听一下那首著名的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就会感受到这个民族的生命力量和生活情感。俄罗斯音乐学派的音乐与其有千丝万缕的同源关系而形成了统一的风貌。这部俄罗斯题材的歌剧,音乐别无选择地将这首《伏尔加船夫曲》作为最核心的音乐元素,风格和情感的牵引性力量融合了戏剧中多姿多变的各种音乐表现形态。除此之外,作为中国作曲家写作这部歌剧,我亦希望中国文化精神,或者说中国人的歌剧审美追求在音乐中产生积极的作用。20 世纪以来,歌剧中的‘歌’,因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而蔓延持续成为影响歌剧发展的世界性问题。也许这正是中国作曲家能够有所作为,并值得努力做出成绩的方面。我希望这部歌剧的音乐,歌剧的‘歌’在有效表达戏剧内容的同时更为动听,而歌剧中的‘剧’能够通过丰富的音乐手段塑造出更为鲜活的艺术形象。”

我们从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重点咏叹调唱段中可以分析出,在彰显俄罗斯风格的音乐语言的使用中,作曲家对音调语汇、调式、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把控,并巧妙地通过俄罗斯的歌曲、和声以及舞曲节奏以及乐器组合塑造出人物形象,打造出兼顾中国人审美,又在俄罗斯音乐领域进行探索,甚至是在精神上的继承和创新的歌剧作品。我们通过以下唱段举例具体分析:男中音咏叹调“你们可听到我的呼唤”是通过巴扬在圆舞曲的节奏中的演奏,在弱起节拍强弱对比的起伏。丽达咏叹调“黎明就要来了”这段咏叹调充满喜悦之情,流畅的旋律在温暖而明亮和声色彩的烘托下激情荡漾,特别是在结尾高音降B上突如其来的色彩性和声对置,为音乐增添了俄罗斯独特艺术感染力。冉卡咏叹调“我们必须分离”美丽的女兵冉卡有着火一般的爱憎性格,战斗危机时刻她为了掩护战友,大义凛然高唱“喀秋莎”将敌人引到绝路而慷慨牺牲。作曲家通过俄罗斯民歌的抒情的旋律和奔放的舞蹈性节奏相拥层层递进,塑造了冉卡美丽热情浪漫的人物形象,也宣泄了她心灵深处的苦痛。嘉丽娅咏叹调“我知道爱情是什么”这段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充分发挥了花腔的艺术表现作用,在大小调和声交替的伴奏中,跳跃的歌唱旋律和灵活穿插的花腔的炫技紧密相接,塑造了单纯、活泼、可爱又故弄玄虚的嘉丽娅。女兵五重唱“在黎明之前”是五个女兵集体的主题曲。音乐的伴奏是由巴扬和五件弦乐器组成。歌曲的曲风明显带有苏联时代的风格特征。

三、中国歌剧“走出去”是21世纪中国歌剧创新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进入21世纪,中国歌剧进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新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2018年9月11日一部来自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在演出的前几天,这部歌剧的演出票便已售罄。一部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俄罗斯题材的中文歌剧,面对俄罗斯最权威剧院观众会有怎样的反应,这是这部剧目在启程之前给我们所有人的疑问,俄罗斯主流媒体对此次演出也非常感兴趣,新闻通讯社、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争相采访中国艺术家,让此次巡演产生了更大影响力。塔斯社报道了现场观众热烈的反响,全俄广播电视文化频道评价该剧“制作精美、风格独特,主创力求通过此作品表达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敬意”。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俄罗斯巡演是国家大剧院实施全球化战略、坚持让中国歌剧“走出去”的重要体现。此次巡演于9月11日、12日首登俄罗斯顶级艺术殿堂马林斯基剧院。9月14日、15日,在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主场俄罗斯军队中央模范剧院,中俄艺术家们将呈现两场名为“你好,俄罗斯!”的歌剧经典音乐会。此次交流演出的亮点是,在马林斯基剧院的演出由马林斯基剧院管弦乐团担当演奏,一个欧洲顶级艺术殿堂不仅在演出场地上敞开怀抱,而且用中俄艺术家共同演出展现中俄文化友谊与交融。这次活动,不仅被纳入“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重点活动,也是2018俄罗斯“中国文化节”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报道曾提到:“这部中国歌剧的独特之处,就是中国人用自己的独特审美去演绎这部俄罗斯作品,作曲家运用欧洲经典风格,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音乐在其中都有体现,音乐中充满了俄国浪漫主义风格。”作为一部俄罗斯文学经典,由中国艺术家以歌剧形式呈现,又能够回到俄罗斯的舞台上进行演出,这对中国艺术家和俄罗斯观众都将是一次独特的体验。国家大剧院通过这部能够唤起中俄观众感情共鸣、彰显国家大剧院国际化剧目制作水准的作品,让俄罗斯观众感受当今中国顶级艺术水准。

综观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俄罗斯巡演的大获成功,可以说是当今中国歌剧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在中国歌剧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文化积淀,目前又迎来了良好发展契机的情况下,我们中国歌剧应该如何持续的创新与发展,直到打造出世界歌剧艺术的一级呢?笔者认为,除了中国歌剧民族化是一条主要的路径外,歌剧的国际化发展,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另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大力地研究民族歌剧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歌剧领域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带来杰出贡献的歌剧作品以及艺术家。在这几年,以作曲家唐建平为例,他先后在江苏创作并演出了歌剧《郑和》《鉴真东渡》《拉贝日记》等一系列具有中外文化交流价值的歌剧作品。其中《鉴真东渡》在日本首演后,还在台湾新北、台北、高雄三地进行了巡演,得到了强烈的反响。除此之外,还有广州大剧院出品制作,委约德国作曲家恩约特·施耐德作曲,中文演唱,并邀请国际化团队打造的中文原创歌剧《马可·波罗》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由国际团队“讲述中国故事”的歌剧作品将逐一走入我们的视野,期待中国歌剧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下走入世界舞台艺术中心的一天。

猜你喜欢

国家大剧院作曲家黎明
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22启幕
黎明的沉思
黎明的沉思
风云三号E星——黎明星
长大可当作曲家
国家大剧院四月演出大揭秘
黎明
浅谈王西麟的音乐道路
猫咪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