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刷体”通行给书法艺术传承带来困境

2018-11-12周正康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写汉字

周正康

中国书法史就是汉字手写的历史,没有手写就没有书法艺术。目前,由于“印刷体”社会化全方位的通行使用,当下中国人已经被“印刷体”文化所“包裹”,满眼望去,处处都是“印刷体”文字,很多风景名胜都被电脑字招牌占据,“汉字书写”这个大量工作基本由电脑处理完成。中国字很久以来不需要手写,于是直接导致汉字手写功能的维度被搁置或者说被闲置,手写感情的抒怀热情在淡漠,人文情感输入的温度在下降,换句话可以这么说,书写这一富含深邃历史悠久源流关系的行为方式,一旦在汉字的使用环节中产生了分离,那么就意味着汉字成为艺术的根本推动力已经被现代社会化的“消化瓦解”,受到阻隔的书法艺术走入比较狭小化的空间,不可能回到手写历史的辉煌时代。

让我们把眼光回溯到大约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殷商甲骨上面的刀刻卜卦文字时代:“甲骨文”,由于卜辞文字赖以生存的载体为龟兽之骨,使用工具为刀刻。严格意义上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发育成熟的书法艺术,甚至就连最起码的书写标志性的书写“笔顺”顺序都还没有形成规范,离艺术境界还遥远。所以专家们往往只是把它视作书法艺术滥觞的源头。而在物质条件方面究其原因,刀刻痕迹受到局限,没有书写行为及其毛笔,还有使用让书法艺术走上更高境界的宣纸。

印刷,这是一项了不起的科技转化技术,这项电脑打印汉字技术,不知减省的多少的人工书写工作量,给办公文件的传递,通讯交流带来了极大快捷方便,特别是现代微信的快捷,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各种信息交流。但是,在这个事情的背后,我们有没有想到过它将我们带入了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模式之中?它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艺术传承造成了多么大的困境?印刷,字形虽在,神采已无的电脑“印刷体”毫无感情温度可言,也是无需人工书写的。其实任何事情可以说都具有哲学意义上那一把双刃剑的性质,“印刷体”的社会化通行造成的势态,从文字到机械化印刷,除了文字本身的字音、字义还在,其他跟人文情怀基本就没有什么关联,“印刷体”就是干巴巴的、冷冰冰的文字符号。

“印刷体”时代的降临,来势之迅猛强劲,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场革命性“厄运”当头。书法艺术所能够做的条件反应即是要么奋力一搏,要么屈服于历史现实。“印刷体”一步步将把文字推进入毫无审美情趣可言的沙漠,“风干”书法艺术的人文情怀,将历代文化人灌注在汉字里面的艺术情感一点点“无情地风干”,让汉文字渐变成缺少人文情感的文字符号或者说是文字“躯壳”。“印刷体”无疑是历史时期中特定的历史科技文化产物。因此不仅仅只关注它是目前社会化使用程度最高的功用字体之外,还应该看到它已经成为书法艺术情感最致命的伤害。

汉文字产生于象形,形体历经简约化,规范化而成篆隶行草楷诸体,在文字书写发展成为书法艺术这个历史进程中是起到推动作用的。汉字作为文化载体,具有实用和艺术两大功能,从书体上大致分为实用性较强的“正书体”:篆、隶、楷统称“正书”,正书强调实用功能而用于正式文本上,与之相对应的草书,则更趋于艺术性感情抒发,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性。从秦代李斯统一纷繁的六国文字而为小篆,隶书鼎盛于汉代,楷书尤以唐代法度森严。而楷书“在隋朝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南北书风的互相交流融和,使隋朝楷书逐渐走向整饬,下启初唐诸家楷书,并为中晚唐颜柳诸家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书法的发展从汉魏晋的‘尚韵’进入第二大高峰期‘尚法’阶段。”①但我想说明的是正书的实用功能性与印刷体的实用功能性,虽然都强调实用,但运行结果却各走一方。

“汉字本来有文、字、书三个主要称谓,三者意有微别。‘文’”侧重于本源性,‘字’侧重孽生力,‘书’侧重书写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②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字’‘书’三维含义中,目前‘文’‘字’的意义是没有变化的,而‘书’的功能意义却被“印刷体”的社会化通行使用而逐渐丧失。随后的字体规范化、标准化已经成为文字使用的社会化一个趋向:需要准确无误地将信息传达给各方各面的社会公众,这是出于准确的传达需要的而采取的标准化措施。任何事物都有矫枉过正、积习惯成习气的一面,这是我们在处理事情最不想得到的负面效应。

这就是从中暴露出来其行为弊端,出现了早期被书法家们批评的诸如在古代科举中出现的“台阁体”“馆阁体”的禁锢作用已不算大,比起后来由国家政府行为颁布的繁体字改革变简化字,乃至现在全方位的电脑“印刷体”,给书法艺术发展带来的问题极为严重。我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当下国民教育中的文字着眼点仅仅局限于电脑“印刷体”这么狭窄视域里面,造成了一大批国民压根就不可能搞懂什么是写字?什么是写书法?造成识读电脑“印刷体”书写电脑“印刷体”的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必然绝非偶然的事情。

“印刷体字形每天包裹我们。”③自从钢笔把毛笔挤出了历史舞台,进而钢笔又被键盘挤兑出了使用空间。无论是键盘敲出来后再经过编辑的字体我在这里都把它称为“印刷体”,这种规范化的字体,比历史上流行于科举考场的“台阁体”“馆阁体”,对于书法艺术的伤害更为可怕。“印刷体”中的仿宋体、楷体是官方通用的字体,其流通快捷方便作用自不用说,但其对书法艺术的伤害力,也是大到惊人,它直接导致一大批人群从此不明白书法艺术。

这么说,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之中,从开始识字到阅读,可以说都是识读“印刷体”的过程,乃至于在高考语文中将书法字体辨别和描述作为考题来考学生。这本身就是问题情况。其实这种情况肇始于“仿宋体”产生之前的北宋时期,印刷术的推行(即便是手工刻板印刷),人们就开始越走越深的这么一种“印刷体”的识读过程中,感觉到这是文字规范化之强势。“探究‘宋体’的生成字模乃以刀刻制,刻制的顺序也与书写有极大不同,自然无所谓‘笔’和‘顺’的问题。乃至印刷,汉字一次性呈现在纸面之上,笔画之间不再具有先后的次序差异。在今天,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各种字样可以通过电脑方便快捷地打印出来。可以说,印刷的各个环节都与笔顺的具体情况不相侔合。由于‘宋体’割裂了笔画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汉字的笔顺便具备了逐步被虚拟化……④”

推行文字统一和规范的措施从“扫六合”的秦国,经由李斯规整颁布的“秦篆”以来,这种文字规范行动就从来没有停止。从官方角度出发,公文需要文字规范统一,确保政令畅通。从束缚艺术角度出发,同样也归纳出了许多条例规范,如草书上《王羲之草书百诀》,智永《真草千字文》,于右任《标准草书》等给人们识读和创作带来便利,文字的规范化无疑带来了社会文化交流的强劲势头,但从根本内因方面还是带给人们对于书法书写技法的认知功能走向了衰败。随着文字社会化程度越高,文字要求就越标准规范化,书法艺术那种抒发情感的基因逐渐隐形弱化。在此之前我思考了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体制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小学生识字书写教育过程中,得不到书法艺术教育,以及通常去考量教师书写水平的“三笔字”,几乎都会一致性将书写定格指向教材课本里面“印刷体”参照模仿。正是文字的教育方式短板的这种状况长期普遍存在,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传统的书法书写风格认识认知方向,最终扭曲了人们对于书写技法认知的性质和方向。

在当代的知识人群中,除了目前正在学习传统书法艺术的极少数人群以外,其余就是为数众多的“印刷体”认知人群。“印刷体”是一种新型的文字结构体系,虽然它也嫡出自传统的结构字形,但“印刷体”已经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书写文字体系。“印刷体”的规范统一简单直白,如同文言文走上白话文意义上让人清楚明了,丢失了汉字特有的形式变化乃至于美感情趣。

纵观三千年中华文明创造了不败之神奇,因为中华文明中最关键遗传基因和生存环境还在:汉字作为文化载体这个“链条”至今还在继续。所以说人类真正的文明史就在文字里面传承,人类历史上曾经产生了四大古老文明,唯独中华文明至今仍具有顽强生命力,其他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由于文字的丢失导致文化链条断裂而致使那段文明永远的湮没于历史尘埃里。由此可知,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延续的历史芯片,而书写,无疑是激活书法艺术灵魂的唯一手段,一旦抛开了书写,也就关闭了书法艺术灵魂向外展现的通道,也就丢失了书法艺术灵魂。每当我们翻开人类过往历史之书,我们获取的不仅仅是史书上文字记载的历史信息,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我们获取的东西即文字本身:形式与神态。尤其是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所获得的审美感知。

而反思起初古文字滥觞于刻符象形,经由殷商甲骨时代,变体于篆籀隶分,行草正书。后被人诘责于明代的台阁体、清代的馆阁体(干禄体),问责于科举官场功利之禁锢了书者原本应有的书艺天真,那些阁体文化也远离我们这个时代。时至今日,书法发展问题却因为有了“印刷体”,才变得成败皆由其引发。“印刷体”屏蔽了书写艺术功能之中最重要的用笔笔法和结字关系认知通道。“印刷体”本身是没有艺术性的,失去了情感温度的汉字符号,它成为一道阻断书法书写及其艺术的屏障,一切美妙的结字关系在此清零,仅仅将文字笔画构件及其机械地安置摆放在分配合理的一个空间里的印刷,其实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结字硬伤。

这是书法艺术发展遇到了的很可怕的事情。虽然“印刷体”不至于直接导致书法书写艺术走向消亡,但是它至少让许多现代的中国人由此丧失了对于书法艺术的用笔方法和结字关系原理认知过程。这个态势不知道比台阁体馆阁体对书法艺术带来的伤害,要大多少倍——它虽有大功于信息传达,但也有大害于书法艺术。

二十世纪初书写工具逐渐从毛笔开始变成了钢笔,时至今日,乃至于很多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毛笔书写,进入了无纸化办公时代。或者说目前的很多中国人因为不经常使用毛笔书写汉字,对于毛笔书写的传统技法知识已经知之甚少。自明清两代给书法带来的规范性,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后,让字体以“乌、方、光”方式进入科举文人的考卷。“印刷体”主要指仿宋体,楷体,以及打开电脑即可直接使用的“刘炳森隶书”等等,主要是把文字规范成“四角充盈”,“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直接以“印刷”替代了传统的“书写”,让现代的读书人进入只读而不知道毛笔书写技巧,不知道用笔,不知道结构关系,仅仅能从“印刷体”里面大致了解到极为有限的一些笔画摆放格局而已。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很多传统文化在传承工作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主要原因是毛笔使用空间的萎缩或者仅仅限于专门从事书法艺术的工作者搞研究,局限在为数不算多的书法学习人群圈内进行。特别是电脑普及以来,可以这么说,我们正在眼睁睁地看着电脑键盘敲掉了中国书法历史发展的原有的大片天空,让书写空间变得非常之逼仄。正如赵浩如先生在“云南省书画名家进校园”给滇西师范学院师生作题为“书法与读书”的讲座,说“有一个普遍现象:当今专家学者教授,没有时间去写好毛笔书法字,而在全国书法展中能够入展的人又没有精力去好好读书。”仅仅将文字笔画构件及其机械地安置摆放在分配合理的一个空间里的印刷,其实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结字硬伤。

“印刷体”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而言,直接导致手写功能的闲置荒废,面对手写功能的丢失,书法艺术传承的形势非常严峻。尽管这些问题摆在面前挡住发展之路,但是书法的发展依然还必须得去这个逼仄的空间里面去寻求历史性的发展与突破,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担当责任,也是延续几千年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发展格局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和挑战。

【注释】

①张道红:《浅识隋朝楷书》,见《书法报》二○一七年九月十三日第三十六期第二十六版。

②朱良志:《论石涛的‘兼字’说》,载《中国书法》二○一七年第九期第五十七页。

③张天弓:《‘斜画紧结’的审美分析——书法‘体势’审美研究的方法论》,载《中国书法》二○一七年第九期第一四八页。

④孙学峰、张中浩:《说‘笔顺’》,载《中国书法》二○一七年第九期第二○○页。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书写汉字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书写春天的“草”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