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承续

2018-11-10刘诚儒马钰聪董灵慧曹凯铭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文学批判传统文化

刘诚儒 马钰聪 董灵慧 曹凯铭

摘要:新文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代表着新时代的新需求。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但事物都要两面性,有好亦有坏,就看我们如何抉择。对待传统文化亦是如此。本文先讲述新文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然后分析承续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学的弊端,探究新文学对传统文化该如何批判与承续。

关键词:新文学;传统文化;批判;承续

关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新文学与传统文化是相对的,传统文化就是旧文学,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传统文化是指新文化运动之前并流传至今的文化。“旧”这个字带有贬义,不能以旧文学来概括传统文化的意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字的精髓,无论新文学如何变化,其精髓不能改变。

一、新文学的概述及其发展历程

新文学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产生的,与传统文学无论是在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情感和表达思想上都有很大不同的文学。在内容上传统文学大多是山水虫鸟及人物传记,新文学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更具人文情怀;在表达方式上,传统文学惯用文言文,新文学提倡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对文邹邹的之乎者也;在写作情感上,传统文学倾向于温文尔雅,将情感内敛,新文学提倡释放人心最深处的真实情感,激情澎拜;在表达思想上,传统文学宣扬孔儒经典,新文学提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腐朽主义。

一大批雄心壮志的作家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奋然崛起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在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例如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新文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息息相关,使文学与民族命运共相连。其发展过程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1月之前是文学革命的蓄力阶段。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一篇名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文章一发布,引起一阵轰动,文学革命正式开始。到1921年的春天,文学革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国外文学家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使文化领域走向一个百舸争流的新局面。新文学涉及范围广,包括小说、戏剧、音乐、诗歌、散文等,并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承续

第一,新文学的作者大多是在学习传统文学的基础上才成长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做新文学的作者接受的教育启蒙就是传统文学,他们自身就与传统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见证了民族生死存亡与繁华落败的整个过程,是民族发展历程的积淀。同样,新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学熏陶。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胡适、李大钊为代表的新文学倡导主将在发表文学革命宣言时,还是大量引用了传统文学来借以阐明。

第二,传统文化是新文学创作的源泉。许多新文学在说明一个复杂的事物时都会借助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典故来阐明,使阅读者便于理解体会。例如中国闻名世界的四大名著,至今还被奉为不可超越的经典著作,为新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无限思路。

第三,新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新文学中同样存在着传统文化的身影,例如戏曲、小说等,这些已深深扎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磨灭。只是新文学的创作方法更加艺术性,在传统文的基础上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二者的本質还是相同的。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新文学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五四运动期间的知识分子群体热血方刚且带过于偏执,这些特征使得新文学与创文化的矛盾加剧。新文学主张科学、民主、人权,而当时的传统思想中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当时的新文学与旧时的政治相牵扯,在关于存亡之秋这样的局面之下,无论是对传统封建文化还是封建政权,新文学领导者认为只有以最激烈的形式才能解救人们,释放最根本的人性。由于新文化是才兴起的文化,还处于发展的雏形,与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相比,所占比例较小,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崇尚权威,认为书本知识是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学校到家庭,只要求子女死记硬背地读书,不听取子女的意见,使子女在求知的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只能单方面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人作为最主要的主体,传统文化的这一弊端严重的否决了主体对客观的能动性。新文学正是在这一情况下应运而生,它冲破世俗的牢笼,强力抨击陈旧腐朽的传统文化,建立更加贴近民生的通俗文学,释放人心最深处的呐喊。

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时间的积淀下各种思想的碰撞,不断汇集而成的。其中较为代表的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这也是目前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现代文学的创作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中的核心观念是不能改变的。两者从一开始的对立局面走向了和解,在作者眼中,时间是一种润滑剂,可促使所有事物发生改变。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新文学是对传统文化在一定的调整上做出的延续。不应将两者分割或对立起来。

五、结语

传统文化与新文学在最开始并不是一脉相承的,它主要文化思想来自于西方,从而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错误,误以为西方的就是先进的,传统的就是老旧的。他们忘了事物都有两面性,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都是如此。西方的先进文化可以借鉴,我国的传统文化更不能摒弃。当代新文学与传统文化不断的碰撞,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且在批判中重生,与新时期产生的其他文学不断碰撞与融合,逐渐形成了较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的内容,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宋剑.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承续[J].中国社会科学,2014(11):165-183+208.

[2]陆耀东,刘纳,蓝棣之,钱理群,温儒敏,郑敏,龙泉明.传统与现代: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笔谈)[J].文艺研究,1999(01):95-111+11.

[3]王艺昊.传统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革新[J].法制与社会,2017(19):280-281.

[4]王尧.在传承与创新中建立文学的“文化自信”——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17(11):140-150.

[5]王学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30年[J].中州学刊,2014(04):91-97.

猜你喜欢

新文学批判传统文化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