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个维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2018-11-09黄春青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三个维度说明性指向

黄春青

[摘 要] 小学生在阅读说明性文本时,受到自身思维以及文本内容与表达的限制,其难度一般要高于叙事性作品。但是教师对于这一类文本的阅读指导却很没有针对性。说明性文本的阅读应有别于叙事性文本,兼顾体式特征、教学价值以及儿童的思维。说明文的阅读只有符合了其体式特征、儿童思维以及教学价值,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说明性;文本;阅读;指向

相对于叙事性作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性文本出现的频率较少,加之陌生的内容、理性的表达,这就使得小学生在阅读说明性文本时的难度一般要高于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本的阅读应有别于叙事性文本,兼顾体式特征、教学价值以及儿童的思维。本文将从指向文体、指向思维、指向表达等三个维度探讨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一、三个指向的内涵意义

1.指向体式

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同样认为,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就是老师忽视了文本特点。

王荣生教授在其主编的《实用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一定要区分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的阅读取向,文学作品的阅读必须 “品其言才能会其意”,而实用文的阅读则是“得其意可以忘其言”。

2.指向儿童

说明性文本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由于说明性文本的内容相对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枯燥乏味、机械传授知识的窠臼,老师教得没意思,学生学得吃力。

3.指向表达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一书中指出:语文教材具有双重价值。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读者阅读它们,其目的或者是获得事实的信息,或者是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总之,都是为了获得信息。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

二、三个指向维度的阅读方法和措施

1.瞄准阅读取向

说明性文本属于实用文的一种,学生在阅读此类文本时,应遵循“得其意可以忘其言”的阅读取向,即采用获取信息的方式进行阅读。

《变色龙》是五年级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变色龙的相关知识。基于体式特点,作者采用了“摘—删—添”的方式,指导学生通过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优化信息三个步骤准确获取信息。

板块一:摘录句子,提取信息

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根据要求摘录课文中描写变色龙的句子,然后连句成段。

板块二:删繁就简,整合信息

随后,学生根据要求对从课文中直接提取的信息进行删减,去掉重复、啰嗦的表达。

板块三:适当添加,优化信息

学生在完成前两个环节后,对整合的信息进行优化,让表达更加准确、完整: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凸起,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尾巴尖细。它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当它的两只眼睛同时注视着前方时,就会产生一种立体感,准确地判断自己与昆虫之间的距离,用舌头捕获食物。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可以随时变化自己的颜色。

长长的一篇课文,学生通过三个步骤就凝练成了一段简短的文字,获取了关于变色龙的相关信息,学到了说明性文本的阅读方法。

2.瞄准可视化思维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呈现了事物在逻辑上的组成框架,并用词语、短句来浓缩事物特点,对学生的概括及提取信息能力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将思维导图融入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以其形象性、审美性等特点,增添了说明文教学的美感与学习趣味,让说明文教学独具魅力。

例如六年级《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的教学,作者将“思维导图”这样的可视化思维引入说明性文本的教学过程中,使原本枯燥的课堂焕发活动,独具审美性、趣味性。

(1)明确对象提炼一级分支

初读课文后,笔者带领学生明确课文说明对象——海洋,用多媒体出示以“海洋”为中心的思维导图,事先分散出四个一级分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四个方面的一级分支,完善思维导图。

经过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提取信息、提炼概括等方式,总结出“海洋和人类的关系”“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四方面的一级分支并进行要点概括,完成了具有一级分支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引入,把枯燥的提取、概括能力训练融入有趣的图画活动,用图画的形象性作为支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克服了机械训练带给学生的疲惫感,激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2)提炼要点概括二级分支

完成一级分支后,学生大体上把握了文章的说明要点,此时教师布置学生小组合作,选择感兴趣的方面,进一步提炼概括说明要点,完成二级分支。

学生按照自主阅读—提炼概括—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的顺序进行合作学习,以此确定二级分支及要点。经过小组合作,孩子们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深入细化,如:从“好处”和“弊端”两个方面介绍海洋和人类的关系;从 “石油平台”“考察船”“海底探测器”等方面介绍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从“海洋食物”“能量发电”“拓展空间”等方面介绍了人类对海洋的利用;从“保护海洋”“珍稀海洋资源”等方面号召人类保护海洋。

这一环节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通过自主学习形成成果,经过小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完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3)领悟方法拓展三级分支

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抓住了文章的要点。但如果学习止步于此,那么课堂便少了很多语文的味道,教学便会陷入“教课文”的另一个极端。为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笔者在提炼要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一次品读文本,发现作者的说明方法。经过进一步发散,学生找到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完成了思维导图的三级分支。

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突破了说明文教学枯燥乏味、机械传授知识的死胡同,为说明文教学走向审美、生动与趣味提供了有效抓手。结合了思维导图的学习,训练于无形之中,欣赏着通过实践完成的一张张思维导图,孩子们收获满满。

3.瞄准言语智慧

说明性文本的语言表达虽不如文学性文本来得如此生动,但有其独特的一面,许多说明性文本,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性文本,其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趣味性可见一斑。

如《大自然的文字》中,像“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这样生动的表达也是信手拈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以科普童话、科学小品文居多,这样的文章在表达上一般都生动而富有趣味,是值得学生在课堂上好好评析的。学习中,学生应抓住这些关键词句,揣摩其中灵动的表达,感受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

说明文的阅读只有符合了其体式特征、儿童思维以及教学价值,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猜你喜欢

三个维度说明性指向
提升幼儿说明性讲述能力的策略研究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说明性讲述在大班建构游戏分享环节的运用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把握“两学一做”三个维度 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动吸引力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应把握好“三个维度”
论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