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导师制模式实施对策研究

2018-11-09孙玥罗秋菊吕智超杨潇孙学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对策

孙玥 罗秋菊 吕智超 杨潇 孙学奇

摘要:导师制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提高就业的有效方法,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现状与特点,指出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导师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导师制模式;教学改革;对策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8.00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8—0009—04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质量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是教学质量呈现逐步下滑趋势。由于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学校基础设施相对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也不够雄厚,现存的教学模式又难以对所有学生实现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教学质量下降。二是教学矛盾日益凸出。由于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不高,学生整体素质偏低,造成教学中的矛盾突出。三是毕业生就业面临一定困难。目前的管理模式导致毕业生素质一般,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就业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实施高职教育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高职学生成为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

二、高职教育学生管理模式现状与特点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学生管理模式有:学分制、班主任制、辅导员制和导师制。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单独采用学分制的院校较少,学分制多与其他管理模式协同使用。

班主任制是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同时进行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该制度的主要缺点是:对管理者要求较高,不仅需要管理者对所有琐碎事情均具备耐心,同时占用管理者精力较多。

辅导员制按照专业类别划分管理具体系(部)的某一专业的学生或者是按照年级的划分管理具体系(部)某一年级的学生。该制度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导员需要管理学生较多,难以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关注;二是辅导员由于资历、专业等的限制,难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及职业定位等方面的教育实施有效的辅导。

导师制是指学校为学生指定专业导师,由导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此形成教学互动的良性机制,确保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师制最大的特点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思想品德、专业素质、业务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根据教育目的不同,导师制又分为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学业及生活指导的班导师制和以学术研究为中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科研导师制两种模式。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推行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实行的综合导师制,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学业导师制,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特长生导师制以及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课余时间导师制。除此之外,还有社团导师制、宿舍导师制、德育导师制等培养模式。

三、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政策方面,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模式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国家针对高职教育出台和颁布了多项支持性政策,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并对其人才教育和培养的改革发展方向做出了具体指示,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应该将办学机制转变为“工学结合”,并以就业为主要导向进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校企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在“工学结合”机制的政策指导下实行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既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也使他们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得到系统性的技能锻炼。

学校基础设施方面,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但是各院校仍然具备一定的校内实训场所,可以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基础性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密切,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以工厂、企业为主的校外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通过校内实训场所与校外实训场所的联合应用,基本可以满足导师制开展条件。

学生成长方面,高职院校一般学制3年,比本科院校学制短,导师制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学制期限内,通过导师口传面授深入参与到生产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提升。此外,相较于传统的授课式教学,导师制模式具有更强的情感特征,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更容易建立。一方面,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使命感与上进心,从导师的各方面关怀中汲取正能量;另一方面,亲密的师生关系使得导师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做到因材施教,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提升职业技能。

在企业需求方面,企业既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加强技能训练,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企业需求的共性。但同时,不同的企业间,由于企业专攻领域、企业文化等差异,对人才有着个性化的需求。导师制度通过导师对学个性化教学,让学生提早在实践中了解当前行业现状,满足不同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综合上述分析,在高職院校开展导师制具备可行性。

四、推行导师制的对策与建议

推行导师制,需要重点在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课程设计、指导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各项运行机制,保证导师制模式的顺利推行。重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多渠道拓展导师资源,建立“三导师制”

高职院校导师资源有限,普遍存在师生比例较低的问题,且具备胜任导师资格与能力的专业教师数量有限。因此,应多渠道拓展导师资源,建立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和优秀学生组成的“三导师制”培养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应对导师人才吸引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积极引进和选拔兼具专业性和管理性的复合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师生比,拓展导师资源。

其次,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名匠做兼职导师。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与企业联系紧密。学生除了需要在校内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在校外企业的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培养应用能力、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做兼职导师,不仅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师生比例低的劣势,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关于专业技能的师徒般的传授。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好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是导师制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校企良性互动循环,既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又开拓了学生就业出口。以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学院与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吉煤集团、欧亚集团开展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厂中校”和“校中厂”校企合作新模式。与吉林省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加强合作,创建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地——校园快递服务工作站,由企业指导现代学徒制班学员运营管理,兼具专业教学、实习实训、项目开发、社会服务等功能。

最后,高职院校可以选拔优秀学生担任助理导师。学生之间年龄相仿,看待问题的角度相近,相比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选拔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做助理导师,不仅可以分担教师的压力,更可以使被指导的学生获得亲切感,而做助理导师的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建立自信,教学相长,提升自己。

(二)实施教师企业实践和导师制带教,提升青年教师能力

在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需要导师同时具备知识、技能和德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联动提升,同时完成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这对导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自身尚且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又何谈指导学生满足企业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校企合作机制,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企业培训、深造、交流学习、在企业顶岗工作等方法,切实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全方位提升专业导师能力。

青年教师能力的培养除了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实现外,还可以实施导师制带教,即由具有丰富高职教育经验的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从事导师工作,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导师制带教模式与培养学生的导师制模式类似,也要由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组成带教导师团队,通过名师公开课、青年教师诊断课、经验交流会等方式,给予青年教师全方位的指导,让青年教师明确不足,取长补短,快速成长为合格的学生导师。

(三)建设导师团队,实现立体化指导

传统的导师制多是一名导师负责一名或多名学生。单一的导师受自身局限性的影响,其对学生的指导势必也具有局限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应转变单一导师的培养方式,建设由多名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导师团队的构成可以是多元的,既包括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师,又包括院校外聘的企业技术骨干。每个导师团队可负责多名学生,每名学生有一名主要导师和多名辅助导师。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给予学生立体化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四)明确导师职责,完善导师评价体系

在导师制试行阶段,通常采取导师制与辅导员制两种管理模式协同管理学生。明确导师职责,可以减少导师和辅导员间的重复管理和互相推诿,提高指导效率。导师职责可以概括为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这四个方面。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导师职责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待大一学生,要侧重于对生活自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指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大二学生,要侧重于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指导,引导学生在知识积累中发现兴趣点,初步完成职业规划;对待大三学生,要侧重于对求职、创业和适应社会的指导,做必要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现社会价值。

建立科学的导师评价体系,有助于明确导师职责,约束导师的指导行为,提高指导质量。导师的付出难以量化,要科学规定导师指导的最低频率,保障指导学生覆盖全面。对导师的评价应以过程化考核为主,以学生学习表现、学生就业情况和学生反馈评价为依据,由专家、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完成评价。

(五)实施导师工作激励制度

实施导师工作激励制度,可以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到导师团队。教师为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可能无暇投入过多的经历在导师工作上,学校应把导师课外的辅导工作计人教学工作量,充抵部分教学课时任务,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分配给学生指导。同时,可在年度评优、职称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给予导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设置导师津贴或补助、提高导师的绩效工资、使导师享受更多的深造机会等。实施激励制度,拓宽导师个人发展路径,充分调动导师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导师制的顺利运行和实施。

(六)搭建导师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导师

在完成导师团队组建后,高职院校应及时建立导师库,搭建导师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查询到导师在教学理念、专业技能、擅长领域、工作经验、兴趣爱好等方面详尽的信息。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导师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相应的导师团队,建立导学关系。这种导学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认为自己选择的导师团队无法满足自己某一方面的需求,可以再选择其他导师团队重新建立导学关系。这种流动择师机制,使学生和导师双方多次选择,实现共同进步。

(七)强化课程设计,完善课程设置

基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向企业输出的特点,学校应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专业核心课程為切入点推行导师制模式的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进一步将课程的选课制度、学分制度和打分制度合理化,丰富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评分考核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成绩。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中,通过问卷调研、座谈等形式,让学生对已有课程进行评价评分,全面了解和分析课程优缺点,使课程改革符合学生需求。

(八)丰富导师指导方式

在当下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例下,实现“一对一”的导师制模式是较为困难的。弹性安排指导时间,丰富指导方式,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可以缓解导师不足的矛盾。对于外聘的企业技术骨干导师,如果难以从繁忙的企业工作中脱身到学校给予学生指导,可以让学生在空闲时间到导师的工作地点进行现场观摩或顶岗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并锻炼专业技能。导师制虽然强调因材施教,但对学生的培养依然存在共性的方面,可以将这些共性的方面集中指导,有效节省师资,提高指导效率。对学生的指导手段也可以是多元的,可以将“互联网+”应用于导师教育中,充分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拉近导师与学生的距离。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教学制度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根据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阶段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解决了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将产生变化,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探索分不同年级阶段的双导师制度、现代学徒制等新型管理模式,提前进行人才储备。

[责任编辑:黄可心]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