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回顾分析

2018-11-08刘书琼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1期
关键词:合理应用不良反应

刘书琼

摘要 目的:探讨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儿科病例142份,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儿的实际临床应用情况,分析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探讨药物合理应用措施。结果:142份病历资料中不合理处方发生率8.45%,剂量过大、给药方式不合理、儿童慎用(禁用)、配伍不合理等不合理原因分别占25.00%、25.00%、16.67%、33.33%;142份病历资料中不良反应率9.86%,抗茵药物、中药制剂、解热镇痛类、营养和电解质平衡等药物类型分别占50.00%、21.43%、21.43%、7.14%。结论:儿科药物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应当加强儿科药物合理应用制度的完善,注重对医师及护理人员的药物培训,以保证药物使用安全。

关键词 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药物治疗方式为临床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药物不合理应用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频繁且严重[1]。因此必须加强对儿科药物合理应用方案的探讨,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2]。为此,本次研究对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探讨,并选择142份儿科病历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洋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儿科患者142例,男82例,女60例;年龄0.5~12岁,平均(6.21±2.23)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兒62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58例,脑膜炎患儿16例,腹泻患儿6例。

方法:针对142份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及药物使用观察情况,查验不合理处方及内容,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药物类型,做好统计处理。

结果

不合理处方分析:142份病历资料中不合理处方发生率8.45%,剂量过大、给药方式不合理、儿童慎用(禁用)、配伍不合理等不合理原因分别占25.00%、25.00%、16.67%、33.33%,见表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142份病历资料中不良反应率9.86%,抗菌药物、中药制剂、解热镇痛类、营养电解质平衡等药物类型分别占50.00%、21.43%、21.43%、7.14%,见表2。

讨论

本次研究对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不合理处方作为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主要为剂量过大、给药方式不合理、儿童慎用(禁用)、配伍不合理,医生必须加强对上述不合理处方的防范和控制;抗菌药物、中药制剂、解热镇痛类、营养电解质平衡等药物属于引起患儿不良反应的常见药物。虽然患儿年龄偏小,身体抵抗力较差,病情发展较快,必须尽早给予患儿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医生在对患儿用药时不可以过于迫切,应当详细了解患儿的症状、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以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3]。且医生还应当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禁忌证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以避免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能够1种药物治疗则尽可能避免2种药物治疗,预防药物相互作用[4]。对于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当通过检查明确其属于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依据感染类型选择适宜的抗菌或抗病毒药物。但需要注意,四环素类和喹诺酮药物尽量不用在儿童治疗中。在确定药物后,需要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依据患儿病情、用药目的及药物性质决定,如抗生素采用静脉用药方式虽然起效快,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经胃肠道给药方式比较安全,因此能够口服给药的患儿应尽量采用口服用药方式--。对于需要进行镇静催眠的患儿,采用地西泮、水合氯醛等进行直肠灌注具有起效快、吸收快等优势,而且由于患儿皮肤角化层较薄,皮肤黏膜极易吸收,引起中毒。用药剂量过大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很多患儿用药主要是依据成人剂量运用年龄、体重等方法进行换算,虽然通过血药浓度监测确定用药剂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但临床应用难度较大,因此在选择用药剂量时必须全面考虑患儿的临床特征。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均会给患儿带来强烈的不适感,患儿依从性较差,而采用口服药,则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甚至一些口服制剂可以添加果味剂满足儿童口味需求,以保证药物疗效[6]。由于患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排泄较快,随着年龄的增长,药物转运、解毒、排泄功能不断完善,因此需要合理控制药物浓度。想要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必须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即严格遵循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原理,通过控制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维持血药浓度。但需要注意,增加给药次数和给药时间,可能让患儿产生药物依赖性。目前我国儿科药品剂型及规格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儿科治疗存在缺陷,为了保证疗效及安全性,医生应当掌握合理用药剂量、用药方式,注重药物配伍注意事项,以确保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儿科药物应用中存在不合理处方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加强对儿科药物合理应用制度的完善,依据患儿临床特征进行用药,充分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是保证药物使用安全的有效手段,以保证儿童健康。

参考文献

[1]廖思俭,张狮.儿科抗生素不合理用药的回顾性分析与研究[J].中同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133-134.

[2]黄婉仪,谭稻香,丘小其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2):256-257.

[3]王军鹏.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30):145-146.

[4]林少梅,周燕琼.2012-2014年92例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3):1-3.

[5]张萌,雷秀秀,李福荣.中药针剂在儿科应用中不良反应130例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11):1238-1240.

[6]陈慧青.基层医院儿科药物剂量的合理性:及不良反应[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1):2686-2687.

猜你喜欢

合理应用不良反应
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