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午海战中的威海籍官兵

2018-11-08王芳

山东档案 2018年5期
关键词:荣成北洋水手

文·王芳

1894年的甲午海战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走向,是一场影响百年中国国运之战。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等一批甲午英烈形象深入人心,被国人永远铭记和怀念。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参战的普通官兵大部分为威海籍,他们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奋勇杀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硝烟散尽,英雄的背影早已远去,但甲午英烈们忠贞爱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早已融入威海人的血液,世代传承。甲午国殇,民族复兴的种子也在国人心中生根发芽。

一、北洋海军的摇篮之乡

1840年及1856年,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先后轻而易举地轰开了中国薄弱的海上国门,使清廷朝野震动。清政府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下,开始学习西方,兴建近代化海军。在1875~1887年的10余年间,先后从英、德等国购入铁甲舰、巡洋舰、鱼雷艇等20余艘舰艇,由福建船政学堂等处选拔优秀的专业军官人才,并在荣成、威海卫等沿海村庄大量招募水兵。

光绪七年(1881年),北洋海军在荣成、威海卫招募士兵。1882年,北洋水师借鉴英国海军水手练勇制度,建立完善练勇招募和升补制度。1887年设立练勇学堂,招募训练水师练勇。练勇学堂所募练勇的地域来源,多以荣成、威海卫等沿海船户青年渔民为主,其中尤以今荣成市成山镇为最多。据“来远”舰水手陈学海回忆,光绪十七年(1889年)共招了七个排的练勇,一排200人,共计1400人,多来自威海卫、荣成沿海。

致远舰官兵合影,在甲午海战中管带邓世昌以下之全舰官兵大多壮烈殉国

致远舰水兵合影,在甲午海战中与管带邓世昌同舰殉国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共有军舰25艘,官兵4000余人。在孙德耕民国十七年(1928年)所著《荣成乡土地理教本·职业》中有“海军舰队之服役者,实以本县人为最多”。荣成北部沿海村庄,几乎村村都有青壮年加入北洋海军,有的村多达数十人,先后在荣成招募士兵近2000人。威海卫、荣成沿海村庄成为北洋海军兵勇的重要来源之地,也因此成为北洋海军的摇篮之乡。

二、远赴英伦的滨海儿女

1880年,李鸿章奏请清政府,将登荣水师船只开入大沽。9月27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丁汝昌在大沽检验奉命到达的登荣水师营,从中挑选以荣成人袁培英为首的4名水师军官,以及306名士兵,留在大沽严加训练,这些旧式水师的官兵成为了新式海军的最初骨干。

同年丁汝昌率领管带林泰增、副管带邓世昌、管队袁培英等20人,以及经过严格挑选来自荣成、威海等地和原属旧式登荣水师的224名舵工、水勇、夫役组成接舰部队,赴英国接带“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荣成籍水勇袁培福因病于5月23日“夜亥初”卒于钮克所市,安葬在英国纽卡斯尔圣约翰公墓。5月26日清晨,管驾官及全体弁员水勇,前往钮克所官山为水勇袁培福送葬,并立墓碑,书曰:大清故勇山东登州府荣成县袁培福之墓。2002年,威海市档案局曾远赴英伦,查阅、征集有关历史档案,在钮卡斯尔发现了这处百年前的中国海军墓地,墓碑上铭刻长眠在此的中国水兵姓名,正是大清故勇袁培福等人。

英国伦敦新闻画报:致远舰最后的冲锋。

三、与萨镇冰生死相交的水手

袁培礼,字用和,成山唐家庄人。在北洋海军萨镇冰麾下服役。在甲午威海卫保卫战期间,精练左营游击、“康济”练船管带萨镇冰奉命带领30余名水兵防守日岛炮台。面对日本海、陆两军的凶猛夹击,萨镇冰及其将士誓死拼战十昼夜,在威海卫保卫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烈战斗中,袁培礼与萨镇冰,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深厚友谊。其后萨镇冰历任广东水师提督、总理南北洋水师统领、清廷海军大臣之职,并出任民国海军临时总司令、海军总长,兼代国务院总理等职务。为感念袁培礼的“救命”之恩,萨镇冰推荐袁培礼担任清廷海军部军乐队队长一职。1917年,袁培礼辞去军职,告老归乡。1918年,萨镇冰由北京南下福建,曾专程绕路到成山探望袁培礼。因袁培礼出海不在家,萨镇冰将随身所带名片及一枚民国海军部的青天白星徽章,留赠给袁培礼以作纪念。

萨镇冰赠给荣成水手袁培礼的民国海军部徽章(正面)

四、“致远”舰上为国捐躯的威海籍英烈

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同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外黄海海面进行主力决战。中军副将、“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统领“致远”舰全体官兵,与敌舰展开殊死搏斗,管带邓世昌等246人壮烈殉国,仅7人获救。据“来远”舰水手荣成葛家村人陈敬永(经考名为陈泾泳)说,“致远”舰上有60个荣成人,只活了2个。笔者走访 “致远”舰海战幸存者徐其忠的裔孙徐永利先生,据徐其忠生前讲述,邓世昌喜欢打仗勇敢的士兵,故该舰水兵大多来自于荣成、威海。徐其忠(1870~1942年),成山王家疃人,时在“致远”舰前主炮担任炮手。在这场惨烈海战中,他的7位表兄(都在“致远舰”上)全部阵亡,徐其忠在落水后,靠救生圈在海上漂浮三天三夜,幸遇韩国船只获救而脱险。

因在黄海海战中伤亡的多有荣成成山人,当邓世昌等将士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成山后,成山百姓悲痛万分。几经斡旋,邓世昌亲属请人仿照“邓氏宗祠”中邓世昌的坐像,雕刻一尊木主像,连同光绪皇帝“御赐祭文”,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运抵成山。当地百姓举行了隆重的奉迎仪式,将邓世昌木主像安放在成山庙始皇殿西间。

五、舍生取义的水手与卫士

在甲午丰岛海战中, “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下令转舵逃避。在日舰“吉野”疯狂逼近,舰尾炮手被炸牺牲时,管带方伯谦迟迟不下达开炮命令。水手王国成(文登县文登营村人),义愤填膺,挺身而出。在水手李仕茂的从旁协助下,用15厘米尾炮,连发4炮,重创“吉野”,使其转头遁逃,得以保护“济远”舰安全返航。王国成、李仕茂被推为首功,朝廷对二人各赏银500两。两名普通水兵,在海战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扭转战局,为甲午海战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贴身卫士夏景春(荣成洛西头人)在日军重兵围困坚守孤岛的北洋舰队后,怀揣密信,前往烟台向登莱青道台刘含芳搬救兵。在求援无望后,只身骑马离烟返威,当晚由金钱顶水雷营岸边下海,冒着隆冬刺骨冰水,夜游威海湾七华里,回刘公岛报信。2月8日夜,丁汝昌收到夏景春从刘含芳转来李鸿章令其带舰突围的电报。2月9日凌晨,丁汝昌亲自缮函裹蜡,夏景春不顾疲累,再度从刘公岛冒险凫水到威海卫,由旱路赶奔烟台请求救援。在夏景春等人的身上,突出反映了威海人所具有的那种对国家和民族无限忠诚,在生死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惊人胆魄与超凡的勇气。

猜你喜欢

荣成北洋水手
《兰台见证:荣成70年大事记》出版发行
荣成“天鹅湖”
小水手的歌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陪伴成长,一路花开
——记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创立人杨雪梅
幸运的水手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北洋六镇
谈北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