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性肿瘤的预防

2018-11-08文/陈

劳动保护 2018年10期
关键词:皮肤癌职业性职业病

文/陈 妍

本文简要介绍了职业性致癌的因素、职业性肿瘤的特点以及常见的职业性肿瘤,并从危害因素识别、危害物控制、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

职业性肿瘤是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职业性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潜伏期而引起的特定肿瘤。由于癌症的治疗技术不够成熟,预后不佳,所以职业性肿瘤就成了最严重的职业疾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一样,采取工艺技术和劳动防护措施后完全可以预防。

职业性致癌因素

通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试验,目前确认的职业性致癌因素有40多种,其中化学性致癌因素最为常见。现在的医学技术手段很难区分职业性肿瘤与非职业性肿瘤在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上的差异,加之职业性肿瘤患者享受《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经济救济和补偿,各国会根据本国对此病研究认识的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确定是否把某种致癌物质所致肿瘤列入本国法定职业病名单。

职业性肿瘤特点

病因明确

职业性肿瘤诊断必须调查患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没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接触就不能诊断为职业病。苯致白血病,石棉、砷、氯甲醚、铬酸盐致肺癌,石棉致间皮瘤和肺癌,联苯胺导致膀胱癌,氯乙烯导致肝血管肉瘤等。如果通过工艺技术手段和防护措施大量减少工人的接触,职业性肿瘤的发病率就会明显下降。

潜伏期较长

接触致癌因素后,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潜伏期后才会发病,这个发病过程与肿瘤发生的内、外因素有关,还与人体免疫能力和受损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有关。潜伏期一般15~20年,长的可达30~40年,短的3~5年。少数潜伏期还会短些。由于职业人群较非职业人群致癌因素的接触剂量较大,所以职业性肿瘤的发病潜伏期比非职业人群要短,如苯胺引起膀胱癌发病年龄较非职业性人群早10~15年。

剂量引发效应

对大多数致癌因素而言,暴露在致癌物的人群中,大剂量接触要比小剂量接触的肿瘤发病率高。

好发部位

一般情况下,职业性肿瘤多发生在人体最常接触部位和接触剂量最多的部位,由于皮肤和肺是危害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所以职业性肿瘤多见于呼吸系统和皮肤。但某些致癌物质对人体某器官或某系统有损害偏好,如芳香胺导致膀胱癌、氯乙烯引起肝血管肉瘤、苯

引起白血病。有些致病因素可引起多器官损害,如电离辐射可引起皮肤癌、白血病、肺癌等。

常见职业性肿瘤

职业性呼吸道肿瘤

呼吸道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最常见的是职业性肺癌,它对呼吸道的危害作用具有直接性。

石棉引起肺癌和胸膜、腹膜间皮瘤:石棉长纤维用于纺织石棉绳、石棉布;短纤维与水泥、橡胶、树脂、塑料等混合制成建筑、绝缘、防火制品。石棉矿开采、破碎、筛分、包装、运输等环节的工人往往有较大量接触。

砷和砷化物引起皮肤癌和肺癌:接触砷的作业主要有砷矿的开采、砷矿石熔炼、有色金属熔炼、含砷农药的生产、含砷化合物的使用。

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铬在工业生产中用于印染、皮革加工、木材防腐、有机合成、含铬催化剂制造。三价铬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六价铬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肺癌。

焦炉逸散物引起肺癌:焦化厂焦炉工在焦炉装煤、出焦、拦焦、熄焦、煤焦油处理作业时接触焦炉气和烟尘。这些焦炉逸散物中含有多环芳烃物质,其中的苯并芘类是公认的强致癌物质。

氯甲醚类导致肺癌:双氯甲醚、氯甲甲醚均为无色液体,挥发性很强。主要用于防水剂、纺织品处理、离子交换树脂制造,在纺织、造纸、橡胶、塑料工业中有使用。

镍引起肺癌和鼻咽癌:在不锈钢生产、含镍合金生产、电镀、电池生产中有接触。

毛沸石引起肺癌和胸膜间皮瘤:毛沸石是天然纤维状钠钾钙铝硅酸盐矿物质,和石棉性质相近。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质,在毛沸石矿采集、加工过程有职业接触。

氡引起肺癌:氡是地壳中铀在放射性衰变过程中释放的放射性气体,职业性氡接触见于铀矿开采工。

职业性皮肤癌

职业性皮肤癌经常发生在暴露部位和接触局部。引起皮肤癌的化学物质有煤焦油、沥青、页岩油、杂酚油、砷化物等,中波和短波紫外线和电离辐射波也能引起皮肤癌变。

职业性膀胱癌

膀胱癌的致癌物质主要是芳香胺,在芳香胺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会有职业接触。多见于化工、苯胺染料、橡胶添加剂、皮革加工、纺织品印染、油漆等行业。

职业性白血病

苯和电离辐射是引起职业性白血病的主要因素。苯是化工原料和稀释剂,在粘合剂、油漆、制革、橡胶、树脂、农药、染料制造业中广泛运用。它主要对人体的造血系统有危害,可引起粒细胞、血小板、全血细胞减少,严重者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氯乙烯导致肝血管肉瘤

氯乙烯主要是聚氯乙烯的单体,在氯乙烯塑料制造、绝缘材料、合成纤维、粘合剂、涂料生产使用中广泛使用。

职业性放射性肿瘤

指接受一定剂量电离辐照后引起的恶性肿瘤,职业性受照群体包括从事放射诊疗、核医学、核工业、铀矿开采、金属探伤、核子秤使用等作业工人。辐射所至肿瘤中以白血病发生率最高。对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骨髓癌也有诱发作用。

我国2013年12月23日发布的职业病目录中,有11种是职业性肿瘤。石棉所致肺癌和间皮瘤,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萘胺所致膀胱癌。

职业性肿瘤预防

现代医学对肿瘤还没有确切的治疗手段,职业性肿瘤最有效的对策是预防,主要手段为危害因素识别、危害物质控制、危害强度评定、个人防护、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教育。

危害因素识别

新建项目,用人单位在立项后就需要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评价机构通过对生产原料、辅料、中间品、产品、副产品和生产工艺过程的分析,识别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危害物质控制

对已明确的致癌因素,积极采取有利于职业病防治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已经淘汰的工艺、材料。采用无毒代替有毒、低毒代替高毒,严禁使用未经鉴定的有毒化学品。对不能消除或取代的化学品,要提高其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程度,杜绝跑、冒、滴、漏。采取局部或全面通风设施加强作业场所通风,防止有害物质在车间聚集。保持车间新鲜空气供给,稀释危害物质浓度。

危害强度评定

通过定期检测,推算有害物质在作业场所的浓度(或强度),评价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危害程度,为车间作业场所危害治理和个人防护提供依据,使车间危害物浓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接触限制以下,并尽可能降低。

个人防护

劳动保护用品是预防职业病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业场所中存在的危害物质即使符合国家规定的限制要求,但佩戴防护用品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用半面罩防护用品可使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浓度降低10倍。对于通过皮肤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要用防护服、防护镜、防护口罩等进行全面的个人防护。

职业健康监护

以定期健康检查为手段,动态分析接触工人的健康状况,提早发现职业禁忌人员和职业健康损害情况,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职业健康教育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提高接触者对致癌物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做到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坚持正确使用劳防用品,减少职业病危害接触机会;工作服集中清洗,禁止工作服穿出作业场所之外;开展戒烟宣传,改变吸烟行为;积极参加职业健康体检活动;合理搭配饮食,多吃蔬菜及低脂肪、高蛋白食物,避免吃烟熏和霉变食物,保持心情开朗、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猜你喜欢

皮肤癌职业性职业病
老年人也应警惕皮肤癌
父亲的职业病
我可爱的职业病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常见非黑素瘤性皮肤癌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