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在辩证关系

2018-11-07陈俊霞李丹丹

卷宗 2018年24期
关键词: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陈俊霞 李丹丹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道路自信为根本,以理论自信为指引,以制度自信为保障,以文化自信为源头,把“四个自信”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 以道路自信为根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证明,中国特色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的腐朽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失败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道路上,才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些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不断向我们证明这样一个真理:“四个自信”必须以道路自信为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走向富强,民族得到振兴,人民实现幸福的必然选择,唯一道路。

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方向的坚定信心,也是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道路自信的建构不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关键性地位,在对其他三个自信的建构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理论自信来源于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是理论自信的根基,道路的自信和认可强化理论的自信和信服;道路自信是制度自信的根本,制度的构建取决于道路并服务于道路,人们对道路充满自信才能对制度形成强烈的认可度;道路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人民几千年的伟大创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中国道路的选择血肉相连,只有坚定道路自信才能强化文化自信。

2 以理论自信为指引,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要让人们深刻地认识、认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自觉用其指导实践,使得实践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和改革开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因此,“四个自信”必须以理论自信为指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引方向,才能凝聚全党全国的力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构建提供思想基础,使其坚持正确的方向。理论自信是道路自信构建的指南,人们的高度理论自信为道路自信提供了不竭动力和理论基础,有效地引领道路自信的正确方向;理论自信能够为制度自信提供精神动力,理论自信的强烈信服感能让人们把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尊重并遵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建构的制度,进而才能够使人们坚定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为文化自信建构提供正确的方向,只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才能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进而使人们对中华文化充满信心。

3 以制度自信为保障,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旗帜鲜明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中建立、形成和发展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连党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关系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力,坚定“四个自信”必须以制度自信为保障,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自信的构建在于增强人们对制度的信任度和自豪感,从而保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构建。道路自信决定着制度自信,而制服自信又反作用于道路自信,为道路自信提供有力保障,巩固和强化道路自信的构建;制度自信是理论自信建构的必不可少的关键,制度自信保障作用的缺乏会使得理论自信难以落实、束之高阁;文化自信作用力的发挥需要制服自信保障是是、规范发展,制度自信保障文化自信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4 以文化自信为源头,坚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悠久最根本的文明,孕育了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以来,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党领导人民立足于实践,发展产生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和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艰苦奋斗的不竭动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成果。因此,在新形势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构建要以文化自信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为源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道路自信以文化自信为不竭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需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还需要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依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加强人们与道路的认同度;理论自信以文化自信的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丰富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离开了文化自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制度自信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基因,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能够强化人们对制度自信的认可,使制度自信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7-02(002).

[3]刘宏達,王荣.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18(01):115-120.

[4]何坦.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7(01):20-23.

作者简介

陈俊霞(1994-)女,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