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媒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8-11-07孙小会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摘要】目前,传媒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媒体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影视制作专业引入现代学徒制,积极尝试校媒双方共同培育影视人才,把传媒行业的岗位要求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作为培养的目标,以校媒合作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核心,积极探索影视专业“产教融合、校媒合作”的实践育人新路径,构建影视专业协同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校媒合作 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04-02

一、引言

近年来,在传媒变革的大背景下,各种媒体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然而,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影视制作专业在培养模式与培养的时间上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和现代的媒体行业接轨。目前,学校和媒体双方在人才需求上的脱节是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客观存在的现实,如何使学校的教育和媒体的需求进行接轨,如何改变目前传统的培育模式,紧跟社会的需求和传媒变革的步伐,已经成为传媒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校媒合作的共生路径

现代学徒制,是西方有关国家实施的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发展。以宁波某职业院校为例,2012该校影视制作专业引入现代学徒制,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共育影视人才, 2013年,该校第一批42名“现代学徒”在当地的广播电视台寻找到了自己的校外导师。这种育人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一个老师带十几名学生的紧张局面,而且还形成了“一对三”甚至“一对一”的精细化育人模式。校媒共同策划制作新闻节目,举办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制作、广告创作、厨艺大赛、“农家乐”等活动,使学生的动手、动脑、动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该校与媒体结合为核心理念的“校媒合作下的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具规模,一方面,学校致力于打造媒体化校园,另一方面,在深入的实践过程中,该专业逐步形成“地方媒体圈”的实践合作意识。学校在和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十里红妆等10多家影视传媒机构的合作中形成互补。

三、基于校媒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施

(一)身份融合

学校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准媒体”,“校媒合作”办学学校即“媒体环境”,校内满足学生80%以上的实训需要。按照职业技能的培养规律,学校首先在身份上把自己当作“准媒体”,加强学校教学条件建设。学校主要根据影视专业学习领域情境教学的需要,按照广播电视台的真实场景建设具有生产与教学双功能的实践教学条件。在相关的实训设备方面,投入人力物力,建立校内影视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和教师锻炼实践技能的重要场地,同为也作为平台连接着学校和媒体的长期合作。

(二)培养理念融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传媒专业的實践教学是校媒双方重点建构的内容。学生在校三年的培养目标被分解成阶段性并具有连续的目标,而且学生的实训主要在校内校园电视台的实训项目以及在校外广播电视台的实习上。在校外实习阶段,根据培养方案的安排,分别采取电视台实地的观摩、“双导师”制的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每个领域的课程都是由学校和媒体之间按照职业规范以及岗位的流程和评价标准共同开发的。

(三)教学过程与工作体系融合

1.学校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岗位文化、岗位标准以及工作流程。

把媒体工作过程当作教学过程;校媒合作意向达成一致后,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首先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来保证校媒双方长期顺利的进行合作,同时需要打造一个协同创新的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在校内外导师双重作用下,实现影视专业学生能力要素和实践场所的共融,确保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了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性智慧,培养专业净胜,提高技能水平。

学生学校的第一年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着重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拟仿真实训。广播电视台的校外导师也会参与其中,提供见习、简单任务的岗位实习等。这一阶段,学生在电视台的学习时间大概为15%。第二年进入现代学徒制学习。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由学校组织到广播电视台实习,每组5个人,广播电视台会安排1-2名“师傅”带领学生进入岗位实习,同时学校会安排1名教师一起进入实习场地进行学生的组织管理,1名专业教师协助广播电视台对学生的业务指导。四个领域进入企业岗位学习的时间总共为半年时间。从以往下企业的实践来看,实习停留在表面观摩层面,学生仅仅是到企业参观一下、感受一番;现在学校的现代学徒制是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有严格的目标管理。这样相对传统学徒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学徒制具有明显优势,不仅教会学生操作,也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

2.在专业教学组织上,避免工学矛盾,组建以项目为纽带的跨专业学习共同体。

针对电视节目直播与录制主要在下午和晚上进行的规律,为避免工学矛盾,我校尽可能将实践性课程安排在下午或晚上,并根据演播室的使用情况,合理安排学生工学交替的时间,以免发生场地上的冲突。针对媒体协同创新、单位节目单一工种可供实训的学生有限以及多专业学生共同参与实训的现实,创立以项目为纽带跨专业学生实训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组织模式,学生不受班级限制,以完成实训项目为目标,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训项目(根据各阶段实训内容设计的模拟、仿真或真实项目,学生利用校内实训平台通过看、听、训、做等方式在课内或课外完成),在反复训练中,互启互激,实现共同提高。

3.在实训效果评价上,构建双重考核体系,以实训作业作为学生实训考核的主要依据。

将指导教师(学校实训指导教师、企业实训指导师)和学生都纳入考核范围,对于指导教师的考核内容主要是指导方案的编制与实行,考核结果作为计酬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考核由学校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实训指导师联合进行,除出勤、工作态度等因素外,重点考核在学习共同体中完成实训作品的情况,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

(四)人才融合

实现媒体和学校人才的柔性互通。理想的状态是校园里每个人都是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学生,同时更是媒体人。

让学生切实体会规范化、专业化的行业前景,校媒合作后学校要从广播电视台聘请的十余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编导、主持人等,让媒体的操作手段变成了课堂上鲜活的教学案例,学生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影视制作的实际能力。这些知名媒体人有时会结合正在电视台播放的新闻,把讲课地点调整在新闻现场,给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在现场直接讲解拍摄的技巧、角度和采访要点以及获取素材的要求,能够解决学生在现场提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拍摄、采访、写作感悟和提高对新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12).

[2]夏夕美.基于“学做合一”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8).

[3]欧海霞.新闻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6.

[4]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10-12.

[5]扬黎明.职教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J].职教论坛,2009(8).

[6]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

[7]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卢丽华.论职教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多重利益主体及制衡点[M].职教通讯,2006(2).

作者简介:

孙小会(1989.0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