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面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跑偏”现象

2018-11-04赵士俊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1期
关键词:跑偏于勒菲利普

赵士俊

第一次读《我的叔叔于勒》是在小学四年级,那时不懂得什么是阶级、什么是社会,只觉得“于勒”是个十足的坏蛋:他不诚实,他骗人,明明自己仍然是个穷光蛋,来信却说挣了大钱,分明是戏弄“我”一家人。读初中了,教师斩钉截铁地灌输:这篇文章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学生不解。等到学生做了教师,才理解了“于勒”的可怜和社会的无情,更同情的还有“菲利普夫妇”作为小人物的穷丑、无奈、辛酸。这些,就是在阅读中师生心灵的“偏差”,那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的教师大概永远也不会了解这些。

那么,如何面对这种“跑偏”现象呢?

一、应该正视这种现象的存在

语言文学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来表现鲜活的文学形象的,这无疑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认识文学形象的障碍,又决定了文学形象二度创作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文学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对文本的解读因每个人的生活、情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品质的不同而各不相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虽然师生读的是同一作者的同一篇作品,然而大脑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或景致却各不相同,谁也不可能完全再现作者塑造的形象。教师都做过学生,想想以前学过的文章,有多少能和教师的理解完全一致?应该承认,这种“跑偏”现象常常有,也应该有。

二、要理解和宽容这种现象

教师的认识规律永远不能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的认知也永远不能代替学生的认知,而且有些东西或许只有等学生长大才能理解。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一课时:作为教师,可能也是已届不惑之年的女性,会深深同情、体谅年轻守寡的胡春弟在封建大家庭中的艰辛,尤其欣赏、钦佩她以年轻后母的身份在处理家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善良、隐忍、宽容和智慧;而对于学生,更感兴趣的却是她的教子方式,她对胡适的过分严厉和慈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针对她对儿子的体罚,众说纷纭,甚至有几个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至于教师心中的情感体验,或许只有等学生长大之后才能理解吧。

三、鼓励学生把这种困惑、不理解勇敢地表达出来

首先,要尊重学生,教师不要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而是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这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蹲下来和学生说话”,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其次,教师不要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更不要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那怕这份理解和感受是偏颇的、幼稚的、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学生是学堂的主人,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自由轻松地表达,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情感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菲利普为什么不能带领于勒一同致富”,还有的学生提出“有父靠父,无父靠兄,于勒不争气菲利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有的学生对鲁迅“大概是物以稀为贵”体现出来的过分的敏感存有异议;等等。只有让学生把想法毫无顾忌地表达出来,教师才能摸清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脉象,找到解决的妙方。

四、给学生架一架登天的云梯,帮助学生看到高处的风景

首先,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提供或让学生查找一些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为学生理解作者及其作品内涵奠定牢固和深厚的基础。其次,在课堂上,师生可以展开充分的大交流、大讨论,通过交流,互相弥补,互通有无,“真理越辩越明”,在讨论的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不断碰撞,不断激活,智慧的火花不断被点燃,认识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第三,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拨,教师比学生有较深厚的语文素养和较丰富的生命体验,对文本的理解较学生应该更透彻,更到位,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精到的讲解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五、要努力丰厚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见闻

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以上所有的一切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课下进行多方位的阅读拓展,丰富自己的储备,见多识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厚积薄发”说得正是这个理。

猜你喜欢

跑偏于勒菲利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自己的歌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活跳板
皮带机跑偏原因及防偏技术探析
警惕去产能“跑偏”
奶源地建设“跑偏”了吗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