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高校公信力提升探微

2018-11-01王嘉闻

现代交际 2018年14期
关键词:大学生

王嘉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由线下转为线上,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兴力量,主动运用网络平台意识强化,但网络空间内矛盾重重,如若引导不到位,将会发展为影响广泛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高校在应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时,由于反应不及时,处置不妥当,极易激化与学生群体间矛盾,从而损害高校形象,造成高校公信力下降的现象。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处理好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从而提升高校公信力,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络群体性事件 校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68-02

近些年,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处理过程中各方矛盾充斥,出现了高校声誉受损、公信力下降现象。因此,高校如何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科学合理应对,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塑造良好形象,从而提升高校公信力是当前高校各职能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提升高校公信力面临的难题

1.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意识淡薄

纵观近几年发生的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其治理过程中,高校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使得高校失去治理事件的主动性与最佳时机。在面对新媒体蓬勃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时,仍有高校以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处理事件,严重影响了高校应对外界质疑的速度,很多情况下,都是在事态发展到极其严重状态,在网络舆论的“逼迫”下不得不作出回应时,才会着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调查,使高校处于被动局面,影响工作效率。

2.信息公开不及时,高校核心话语权缺失

当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多数高校隐藏信息,任由网络谣言传播,网络舆论聚集到一定程度时,高校才公开所提及问题,对于热点问题反馈不及时,有时存在对发布信息删帖、修改现象,引发公众的不信任。高校在治理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导网络舆论过程中存在核心话语权缺失现象,更无法在第一时间采取针对措施引导舆论,严重制约着高校公信力建设。

3.工作团队媒介运用能力欠佳

高校职能部门中应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专业人员缺乏,他们对于新媒体的众多功能无法全盘掌握,导致许多部门无法及时准确地运用新媒体平台应对突发事件,他们往往会采取保守的传统方式处理。网络时代下,高校对事件细节信息的遮掩、删除、堵塞,极易导致高校与大学生群体之间信息处于失衡状态,使得公众在信息获知与掌握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极易造成网络虚假信息泛滥,造成公众对高校的误解质疑,损害高校公信力。

二、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高校公信力面临难题的原因分析

1.老套工作理念限制高校有效治理突发事件

近几年,我国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但高校并没有将其作为日常工作来加以重视,而是将其看作突发事件,如果发生,再组织人员紧急应对,在处理过程中,也企图以传统方式应对,而这种传统思维由于对网络舆论反应不灵敏,无法认同公众的批评与质疑,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消极处理,遮掩信息,又极易激发学生群体不满,制造二次危机。令人担忧的是,处在弱势地位的公众如果在高校这一官方渠道无法获知自我诉求的话,只能利用更为便捷、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的新媒体表达诉求,给高校的治理大大增加了难度。

2.高校缺乏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

现如今,影响高校公信力建设的最大因素便是高校无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全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合法有效的管理,使得网络谣言泛滥,网络舆论无法正面引导,严重损害高校形象,这就体现了高校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缺乏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具体表现为:高校网络信息审核模糊,对大学生非理性网络行为把关失位,对于网络谣言制造传播者身份无法定位。

3.高校缺乏与多方组织间互动

在应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多数高校倾向于单打独斗,忽略了与多方组织间互动,丧失了塑造高校形象的很多机会。选用具有网络媒介素养的高校新闻发言人,注重与媒体组织的沟通联络,利用媒体向公众公开信息,及时引导不实言论,积极与当事方交流,安抚受害方情绪,必要时引进专业第三方机构,有针对性地回应网络质疑声音,真正调动起各方组织力量,树立高校权威,加强高校公信力建设。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提升高校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1.加强回应型高校建设

根据囚徒困境理论的闡述,当面临网络群体性事件时,高校和学生群体都会选择从利己角度出发发言和表态,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高校凭借官方信息优势对信息进行筛选,对一些敏感信息或不利于高校声誉的信息加以掩盖,而学生群体及网民会对高校所发布信息持质疑态度。这一现状充分体现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信息把握不对等是影响高校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建设回应型高校迫在眉睫,高校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一定要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多方互动,主动与公众沟通交流,针对公众质疑,用事实真相说话,解答公众疑惑,以此获得公众满意。

2.完善高校舆情应对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能力

我国高校应进一步健全舆情应对机制,避免在事件治理中处于被动状态。该体系应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高校提供分门别类的行动方案,促使高校可以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采取措施,掌握事件治理主动权,抢占核心话语权高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应包括:建立舆情预警部门,针对大学生群体中的危险征兆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联合处理机制,从危机信息的捕捉,到事件真伪筛选,到事件事态发展分析,再到事件有机应对过程中,应调动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统一协作、发挥优势、加强沟通,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后续处理机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平息后,高校也应积极进行事件善后教育工作,面对学生群体及时安抚教育,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定期排查,并将事件处理结果公之于众,提升高校公信力。

3.积极构建高校内部“意见领袖”网络

意见领袖,大多是指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在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不同声音时,就需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正确发声,以此来引导学生群体,从而争取主动引导网络舆论。因此,高校应多措并举,加强校园内部网络的意见领袖培养,高校应重视发挥“意见领袖”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主动与意见领袖沟通,使其充分理解高校的方针政策,认可高校处置行为,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看待网络群体性事件,信任高校行为。

参考文献:

[1]马晓红.刍议高校突发事件中辅导员的媒体沟通[J].中国报业,2012(1).

[2]涂章志.网络舆情与地方政府公信力互动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李苏楠.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J].思想政治研究,2010(5).

[4]姚惠惠.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