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8-11-01李育梅

现代交际 2018年1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创新

李育梅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仅关涉着个体的思想导向,而且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着新问题,也迎來了新契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变革,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体论支撑,也推进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转向。大数据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数据意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成果,在教育教学的方法、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教育、价值观引领和舆论导向方面的效能。

关键词:大数据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03-0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要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数字化生存成为其主要的存在方式。利用大数据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挖掘技术,可以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成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水源头。

一、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的不断推进,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

作为95后的网络原著民,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的搜索、获取以及网络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社会群体。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大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得各种各样的网络共享资源。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不乏很多形式新颖、健康积极的思想政治资源,例如精品思政课视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彩微视频、关于社会热点问题深度评论等,这对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价值观引导以及政治导向等产生了有益的正向促进作用。另外,大学生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对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变化往往能够很快适应并熟练掌握,甚至有的大学生还能够得到思政课教师没有获取的关键文献或最新资料。

而相比之下,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阶段。教学方法方面,有的老师依然沿循“一言堂”的风格,上课“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好被动接受,课堂上“老教师夸夸其谈,学生默不作声”。教学内容方面,一些思政课老师只是把要讲解的内容照搬到PPT上,所讲内容老旧,与现实问题相去甚远,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始终提不起兴趣。有的老师的教学形式也不能顺应时代发展,不了解网络热点和大学生的兴趣所在。

如此一来,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明显的鸿沟,甚至出现了教师辛辛苦苦抬头讲,学生假装认真听,或者索性低头忙忙碌碌网上游的尴尬状况。在学生看来,思政课内容乏味、枯燥、空洞,脱离现实,上课形式呆板,没有新意。在教师看来,学生不思进取,不用心听讲。实际上,在笔者调查的多所学校里,学生应付思政课的情况普遍存在。即便一些学校采取了上课指纹打卡的形式,但到课率依然不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值得深思。

二、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契机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得到充分凸显,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大数据的内在特质和巨大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契机。

(1)大数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是数字化生存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一刻也离不开网络。学习资料的搜集与获取用网络,人际交往用网络,购物、出行、饮食、娱乐、浏览信息用网络。而这些庞大的数据样本在网络上均可留下痕迹。美国著名社交公司Facebook泄露5000万用户隐私事件就是一个例证,网络公司利用用户在社交软件上的行为习惯,分析出不同类别的用户群,然后针对不同的用户推送符合用户思想特征的信息,用以引导用户强化某一判断和选择。这足以说明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同样,大数据技术也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有效路径。“运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方法,促进智能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可实现对研究对象的全样本、全过程的科学把握。”[1]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教师只是根据部分同学的思想特征或者采用局部的抽样调查来推测全体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然而这种经验性的预测方法,因为抽样失误以及统计缺陷等原因,可靠性欠佳,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如今,在“样本=总体”的大数据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行为数据进行智能演算,即可相对容易地挖掘出大样本或者关于全体学生的具体细节,从而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到准确把握。

(2)大数据提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支撑。在当下,数字化的存在方式决定了各种类型的上网数据的留存。“在宏观层面,所有人的思想状况都可以通过分析其网上活动留下的痕迹和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种种数据而被总体把握和揭示,呈现群体的思想状况、把握群体的思想规律、精细分析群体思想与各类事件的联系、甚至掌握不同群体对不同教育信息的好恶等等。”[2]作为网络的主力军,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内所产生的数据量巨大。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相关上网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挖掘,即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诸多本体论方面的数据支持。例如,通过IP地址,微信、微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上网痕迹,通过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的消费习惯,通过携程网、去哪儿网等旅行App的下单记录,通过滴滴、摩拜等出行工具的使用频率等,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兴趣所在和思想特征等方面进行大数据分析,转换出关于大学生行为习惯和关注点的数据模型。微信热点、微博热搜、知乎热搜、百度热点搜索排行榜、360指数等开放的大数据平台,均是基于对网民的搜索痕迹和关注热点得出的大数据成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样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相关上网数据,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本体论数据支撑。

(3)大数据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转向。对于特定对象领域内拟分析的全体样本,大数据没有理论预设或模型框定,只有在数据分析和挖掘之后才会出现特定现象或者普遍规律,而这一点是传统意义上所不具备的。“在小数据时代,我们会想世界是怎样运作的,然后通过手机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这种假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大数据的指导下探索世界,不再受限于各种假想,我们研究始于数据,也因为数据我们发现以前不曾发现的联系。”[3]这也说明,大数据技术揭示出了这样一种认知方式:不贴标签,不先入为主或许才是认识事物的有效路径。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知乎等新媒体中的动态、分享、评论以及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的浏览记录,只有在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有效收集、分析和挖掘之后,才能发现某种多元特征和特殊的模式。大数据技术的分析结果往往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式的刨根问底,而是多元的模式和个性化的特征在海量的数据中显现了出来。大数据的这一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不预先将学生分类,根据分析的可视化结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因人而异式的教育。

三、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方法上,应强化与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意识,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意识,明确学生主体意识。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其他学科的成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与专业的大数据分析公司开展合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掌握有关大学生思想状况、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并在严格保护学生隐私的情况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其次,由于在高校中,主抓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各級党委团委均分散在不同部门,要健全相关制度,整合数据资源,避免各自为政、力量涣散情况的出现。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坚决杜绝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关切点,了解学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既要对整体学生的具体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也要注重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谨慎使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

(2)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理论功底,凸显教育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上多下工夫,切实提高理论功底,才能做到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以往空洞、陈旧的理论讲解,不失时机地对社会热点和大学生所关心关注的内容给予回应。通过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搜集最新、最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思政课内容注入新营养和新原料,切实提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要善于借助大数据技术在数据采集、分析以及挖掘方面的优势,让数据说话,打造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舆情研判方面的作用,体现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此外,还要结合大数据分析结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在课堂之外,还可以打造浅显易懂、喜闻乐见和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产品,使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形成合力。要充分利用多样的大数据充实教学内容。

(3)形式上,要因时而新,因事而化,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学习互联网技术,学会利用网络新媒体以及大数据平台开展教学研究。实践证明,保持教学形式上的新颖性和与时俱进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活力。例如,在具体形式上,可结合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征,适时地运用符合大学生话语方式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有选择地采用新媒体元素,譬如使用形式多样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表情、动图等。同时,高校各部门之间还可通力合作,建设校园网络平台、主题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对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应,对不同性格特质或现实状况的大学生进行多元化指导,对于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及时予以引导。

参考文献:

[1]李怀杰.大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与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4-19(4).

[2]胡树祥,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2+102.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92.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创新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