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太极大道 悟平衡养生

2018-11-01苗兴中

少林与太极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太极身心太极拳

文/苗兴中

我有幸和大家一起交流心理健康知识、传统太极拳与健身的知识,与大家分享我对“太极平衡养生学”体系的分析和思考。“太极平衡养生学”,是融合现代科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解剖学、古代道家朴素唯物主义养生观、中医、气功、西方有氧运动、肌肉锻炼、营养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来为广大群众规划设计一生的健康计划的新时代前瞻性养生体系。如果能够引发广大朋友们的思考和有所感悟,这次讲座就没有白来。

那么我们从何谈起呢?首先就从细胞说起。练了四十年太极拳的我,有一次在研究学习“细胞病理学”时,通过显微镜看到了细胞的样子。健康的细胞,圆圆润润,充满水分和生机,充满活力。细胞的样子不就是阴阳平衡状态时的太极图的样子吗?而患病的细胞成不规则的变形,癌细胞更是奇形怪状、面目狰狞。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身心失去平衡,身体中的细胞受到太多压迫、压力甚至伤害,被迫变形。回到太极拳,从养生角度来说,调节好身心平衡,身体就能保持健康状态,身心失去平衡就会得病;而从技击角度看,就是要破坏对手的重心,让对方失去平衡而被击败。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理清思路,开始从平衡来研究养生。而要想把握平衡,心理平衡与健康是首要的关注重点。

一、心理健康最重要

这里呢,我教给大家三招,就能让您取得心理健康的主动权。

第1招是用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咨内啡肽。情绪快乐导致放松,放松归于平静后更容易入睡,而且睡眠质量很好。而焦虑时大脑就不可能安静,就会失眠多梦。询来调节。我们要知道:有负能量的思维的人不可能有一个正能量的人生。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永远要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想好事,好事来临;想坏事,坏事登门。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每个人都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要用利导思维(肯定性思维)去面对复杂的事情,把一切事物都向积极方面去考虑,就不会积蓄精神压力,就能时刻保持阳光心态。人在紧张、生气的时候,脑内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而在感到恐怖之际,则会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有非常大的毒性,促使人体加速老化、引发疾病,甚至导致早逝。而在心情好的时候,脑内会分泌脑内吗啡,最强烈的快乐激素就是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主要跟人的气质有关。气质相当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当然无论具有哪种气质的人都可以通过练太极拳来呵护心理健康,因为太极拳最讲心静体松,当身心全部松弛下来时,对我们的心理也是一个很好的按摩。

第2招是自我觉悟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石头上晒被河水浸湿的经书时,不慎弄烂了部分页面。唐僧懊悔心痛不已,孙悟空劝说:“概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此堪称达人释怀的经典妙语!文革期间王之英先生收藏的珍藏书画被抄走,家人伤心不已,而王先生却处乱不惊。家人问起,他说:“我不能让物质损失后精神再受损失。”这是多么豁达的胸怀啊!人类65~90%的疾病都与心理上的压抑感有关,紧张、愤怒、挫败感、敌意等情绪会损害心脏,升高血压,造成多种疾患。

以上两招如果实在做不到,那就用最后一招。第3招是阿Q精神胜利法。阿Q被别人打了,他认为这不过是儿子打老子,后来被砍头时说“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在那种人吃人的旧社会,他要不这样自我安慰,恐怕早就死掉了。阿Q的自嘲自慰,实质上是心理平衡的需要,自然也是其生存的需要,是一种心理转移反应。

心理咨询常从以下两类疾病来开展研究:心身疾病与身心疾病。刚才我们谈的是心理疾病对身体的影响,但如果身体有病尤其是大病,同样也会使人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要想避免身体患病,用运动锻炼来保持健康不失是个明智的选择。下面我们谈谈太极拳的锻炼。

二、关于太极拳的感悟和思考

太极拳谱中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练太极拳切忌名利之心太重。社会上总有学不完的套路,看不完的图书和光盘,有的观点相斥甚至对立,这里提醒各位拳友,并不是外形的东西越多越有出息,不要身陷其中,耗形伤神。我指导学员练太极拳时,总要求学练传统太极拳套路。练拳之时,全身松开,顺乎自然,浑圆流利,气沉丹田,心中空空洞洞,思虑全无,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这不就是人我两忘、天人合一吗?简单的往往是最高明的。美女越练越漂亮,青少年越练越聪明,老年人越练年轻,这才是太极拳的真正价值。

经常有人问我:陈、杨、吴、武、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中,哪种太极拳最厉害?能打人?其实冷兵器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大环境中拳脚功夫热潮也在退缩,在现在的社会中不宜过分追求技击和打人的功夫。据科学研究,常持敌意状态,会对自己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带来极大的损害。杨澄甫先生明言:太极拳单人练习是健身养神最好的。

截拳道李小龙享年33岁;武打巨星李连杰拍片过于奔波劳累,身患甲亢衰老迅速。由此可见,过度练技击功夫,身体能量消耗和心理损害都很严重。你今天一掌能打死一头象,但只让你享年三四十岁,如果不是特殊需要,这种功夫值得追求和提倡吗?

有人问我,练太极拳能不能长寿?实际上,锻炼身体是长寿的一个原因,但健康与生命的维护应是“综合治理”的,长寿是身心平衡全面调节的结果,是运动锻炼、生活方式、劳逸适度、心理情绪、饮食营养、环境、医疗等诸多方面的调节,光靠某一项不可能达到目的。生命在于平衡,平衡在于调节。太极拳以其适应性广当然成为首选。

送给大家四句话:“身心失调,四十就老;太极健身,延缓衰老。”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动作柔和,气沉丹田,能有效调节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解除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这种心静体松、气血通畅、阴平阳秘的良好平衡的机能状态,我称之为“太极态”。这种状态的持续,能量长期的积累,促进了人体各系统的器官机能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良性发展,最终达到健身、防病、抗衰老的效果。运动员寿命短,是因为剧烈运动会破坏人体五脏的阴阳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最终缩短了人的生命进程。

平常心即道。我提倡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我们练太极拳,练的不仅仅是拳脚功夫,更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以柔克刚”,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恬淡平和、平衡守中的人生境界。大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

三、关于太极平衡养生学体系

如何达到平衡养生的圆满境界?

我们现场做一个调查:请有病的举手(现场统计84人),再请没病的举手(现场统计37人)。参加讲座的有200余人,还有几十个人,问有病的、没病的他都没有举手,是怎么回事?有人说是“亚健康”。但“亚健康”这个概念很不全面。以血管病为例,当我们去医院检查,被医生诊断为冠心病、脑中风时,这时血管堵塞已经到60~70%了,才有了胸闷、心慌、头晕、嗜睡等症状。而当血管堵塞20%、30%呢?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感觉,算有病吗?如果这时仅以为是“亚健康”而麻痹大意,就会养虎为患。此时有病没病?已经有病了,应该是疾病前期,说是“亚健康”其实在严谨性和预防性方面略显不足,忽视了病与非病的相互转换,忽视了积少成多、积轻成重。我们常说的“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跟这种道理相似。水滴石穿,水滴是怎么把石头击穿的呢?一滴水能击穿吗?肯定不能,是重复的力量。疾病也是一样,重复错误饮食,一次次破坏生物钟,重复熬夜,饮食不当,血管一点点堵塞……这像不像温水煮青蛙,一点点不知不觉重复着伤害?

怎么应对呢?定期体检+木桶观养生。决定一个木桶盛水量的,不是最长的板,而是最短的板。《庄子》书中说单豹寡欲清虚,养其内而虎食其外,70岁而死;张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40岁而亡,就是提醒人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短板,牧羊的秘诀是视其后者而鞭之。所以说养生之道贵在适中,调节平衡须用木桶观养生,补齐短板,让人生按照生物钟原理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去其过度和不及,方能融会贯通。

除太极拳之外,像走步、站桩、适当的肌肉锻炼、普拉提等等很多锻炼项目均有独特的优点,正是需要我们用平衡的理念去研究并加以融合。只有通过太极平衡养生学,由点及面,才能让广大群众渐悟太极平衡养生大道,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习练太极大道,保持心理平衡,追求圆满境界,享受完美人生。

猜你喜欢

太极身心太极拳
Prepare for Your Exams with a Healthy BodyandMind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考试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身心告急,回家充电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太极马扎(三)
给身心降个温
太极Ⅱ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