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细胞沉降率检测方法学的进展及评价

2018-10-31王伟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进展评价

王伟

【摘 要】目的:探究红细胞沉降率检测方法学的实用价值以及科学价值。方法:随机抽取80例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参照组,两组人数均为40例,其中观察组的40例患者采用Microtestl自动血沉仪进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参照组40例患者采用Vesmatic30自动血沉仪进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对两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数据进行差异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使用不同型号血沉仪的测定的数据差异统计学分析后,两组患者数据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仪器测定的数据彼此具有可比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红细胞沉降率;检测方法学;进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3--02

传统的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一般使用魏氏法,即抽取患者静脉血1.6ml,并将其与0.4毫升浓度为106mmol/L的枸椽酸钠溶液以1:4的比例混匀,将混匀后的血液置入干燥的标准魏氏血沉管中,将血沉管刻度调至零刻度处[1]。保证血沉管室温下垂直放置。保证血液不会被阳光直射、血沉管不会产生振动、血液总量不会产生变化。一个小时后将沉降红细胞柱顶部和血浆凹液面底部之间的距离数记录,这个数据便是血沉读数。由于魏氏法是手工测定血沉的方法,有一定缺陷无法被避免: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不同会造成试验结果的不同;魏氏法测定的血沉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高,血沉快,温度低,血沉慢,造成测量误差变大;试验中观测时间长,人工计时不够精准,肉眼读数结果偏差大;魏氏法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或者人为等因素影响。在基层医院中,实验要求的环境条件很难保证,所以,很难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保证[2]。目前临床上推荐使用血沉仪是一个趋势。我们对两种常用的血沉仪进行了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80例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并分成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4至56岁,平均年龄为(39.5±0.6)岁,参照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3至57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8.7±0.5)岁。每组患者均抽取枸橼酸钠抗凝全血5.4mL。

1.2 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使用的检测仪器原理相同,通道动态血沉/压积测试仪的检测部件是一组光感应式探测器,该装置对六十四个通道进行周期性实时检测。当样品插入通道内时,探测器可立即判断样品并进行相关检测操作,通过对探测板的周期性变化情况,探测器可以对六十四个通道内的样品进行扫描,确保血液样品液面发生变化时,探测器可以将变化信号及时准确的记录,并存入仪器的微机系统中。仪器安装:室温10-30℃,避免在阳光直射,过冷、过热或潮湿的地方,室内一般应有空调;操作台应尽量平稳坚固,避免晃动;测试仪附近无强电磁干扰,无剧烈振动,无腐蚀性气体。连接:将电源线连接到测试仪的电源插座;另一端接交流220V;50Hz网电源插座。将信号线一端接至测试仪信号线接口,另一端接至计算机RS-232C接口。操作步骤:打开仪器右后方的电源开关。开机后,测试仪进行自检,自检后界面自动进入测试界面。如果自检时某个通道异常,或某个通道插有测试管,则系统认为该通道异常,测试界面上该通道号闪烁,且该通道不参与测试。设置在测试界面按“设置”键,进入参数设置界面。系统默认设置(0、1、1)即:测试项目:血沉0/压积1 打印 选择打印0/ 自动打印1 血沉测试时间:30分钟1/1小时2。所有设置完成后按“返回”键,返回到测试界面,注意:参数设置修改应在探测板静止状态下进行,否则,系统仍认为使用原设置参数。建议使用0.9%生理盐水配抗凝剂,以免对红细胞造成破坏或形变。贫血、溶血、红细胞挂在管壁上、沉降界面不清晰的标本会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仪器自检后,往通道内插入测试管,测试可自动进行,同时测试界面中,被插入的通道号自动反显,存储数据自动加1。血沉和压积均可存储128组数据,数据存满,系统提示:“data full!”,此时可按“清除”建清除内存数据。若某通道终止测试,只需从通道内取出测试管,系统自动取消该通道的测试,反显块自动消失。当某通道测试完毕时,该通道的反显块闪动。按方向键将光标移至通道号前面,按“enter”键进入结果显示界面,如果该通道号测试进行时,结果处显示为――;如果该通道号测试完毕并反显块闪动时,结果显示测试数据;如果该通道号未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处无任何显示。血沉测试完毕后,按顺序取出测试管,放入离心机中,转速3000转/分,离心30分钟后,按与血沉同样的测试顺序先后插入通道内,进行压积测试。样本采集:混匀,用手握住样本试管,至少上下颠倒8次,使样本彻底混合,注意动作轻缓以免溶血[3]。

1.3 研究数据

对比两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患者测量数据输入SPSS17.0系统,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使用t检验,P>0.05,差异没有产生统计学意义,反之,有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Microtestl自动血沉仪曲线斜率1.003±0.007和参照组Vesmatic30自动血沉仪曲线斜率1.004±0.00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

3 讨论

血沉仪是使用独特的数据处理方法,由微处理器控制,进行ESR(红血球沉降率/血沉)分析的自动化仪器。红外发送和接收对管(TX—RX)移动范围为C,对血沉管的读数终端为:L为底端,H为高端的仪器。在实际操作中应规范使用仪器,通常血沉仪操作时的注意事项为血液样本中没有凝块,样本的检测应在血液离体四小時内完成,并且应在室温下进行样本的分析[4-6]。

本次探究中,两组患者数据观察组斜率数据1.003±0.007与参照组斜率数据1.004±0.004,差异未产生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两组数据差异较小。红细胞沉降率测定仪器测定的数据彼此具有可比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陈显秋,曲林琳,王学军等.性能评价、方法学评价及参考区间验证在 ALI FAX 血沉检测质量保证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2):2105-2108.

荣美桃,王润琴.不同检测方法应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检验的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882-3883.

张金花,舒燕,江海燕等.两种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方法的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8):2415-2416.

王晓静,高洪国,李艳杰.两种红细胞沉降率检测方法的比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2):218-219.

刘晓峰.全自动血沉分析仪与魏氏法测定血沉的比较[J].江西医药,2007,42(2):168,160.

庞媛媛,陆萍,陈园园,严霜红.不同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方法的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6,(20):331-331.

猜你喜欢

进展评价
金融稳定立法的关键进展与完善建议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2020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完善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