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Z型注射法在黄体酮肌内注射中的应用

2018-10-31黎梅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黄体酮

黎梅

【摘 要】目的 探究Z型注射法在黄体酮肌内注射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60例体外受精-坯胎移植术后需要进行黄体酮治疗的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将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注射方式,对照组(n=30)给予常规注射法,观察组(n=30)给予Z型注射法。比较两种注射方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药液外渗、红肿、硬结、瘙痒以及其他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进行黄体酮肌内注射时选择Z型注射法可有效避免产生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Z型注射法;黄体酮;常规注射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3--01

前言

黄体酮是临床常使用的药物,属于一种油剂,水溶性较差,较难吸收[1]。黄体酮是常见的保胎药,支持时间从采卵日到妊娠10~12周[2]。有关文献显示,早期宫内先兆流产常使用黄体酮注射2~3周,因为需要长时间用药,药液较易在注射部分沉淀,形成硬结,患者疼痛明显,药物吸收以及疗效都会受到影响,患者也会产生强烈不适[3]。本文主要探究Z型注射法在黄体酮肌内注射中的应用,选择60例体外受精-坯胎移植术后需要进行黄体酮治疗的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收治于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共60例患者,将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所有患者均为体外受精-坯胎移植术后续黄体酮治疗。对照组(n=30)给予常规注射,年龄为23~41岁,平均年龄为(28.65±3.62)岁。观察组(n=30)给予Z型注射法,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为(28.55±3.23)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有效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选择5ml注射器,针头选择为7号,进行臀大肌深部肌肉注射,保证药物可以顺利到达肌层。对照组患者均使用常规注射方式,主要按照《基础护理学》中的操作规范进行。观察组患者给予Z型注射法注射前使用左手中指以及无名指对注射部位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稍向一侧移动1~2cm,使用左手食指以及拇指像同一方向将注射部位皮肤绷紧固定,拔针后应迅速将左手松开,侧移的皮下组织以及皮肤还原,原先垂直的针通道避免成z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注射部位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其中包括药液外渗、红肿、硬结、瘙痒、其他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0.0统计学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药液外渗、红肿、硬结、瘙痒以及其他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黄体酮是临床常使用的注射药物之一,属于油剂,不易溶于水,较难吸收。临床常使用常规注射法进行黄体酮肌内注射,常规注射法在注射前应使用拇指以及食指将局部皮肤固定住,注射后将药液限制在肌肉局部,注入药液的过程或拔出针头的过程药液渗入皮下组织,导致产生疼痛情况,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会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护理人员会缓慢推药,同时与患者谈话,分散患者注意力,使用无菌干棉签对注射肌肉局部进行清扫,缓解患者疼痛,但仍然有许多患者会感到疼痛,拔针后也会留下垂直通道,较易发生药液外渗情况,导致患者需要长时间压针眼时间,皮肤需要长时间在外暴露[4-5]。若皮肤受冷还会导致患者组织肌肉收缩,药物吸收较差。黄体酮属于性激素药物,有关研究显示其药液渗出率高达47%。Z型注射法在注射前需要将皮下组织牵向一侧,让皮肤表面与臀大肌之间的距离减小,针头可以准确达到肌肉组织内,可有效避免疼痛;拔针后将侧移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还原,可将垂直的针刺通道闭合,有效减少了药液渗出的情况发生,局部组织不易受到刺激,有效避免硬结产生,缓解患者注射带来的疼痛感,可保证患者药物吸收量,治疗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治疗质量更加良好[6]。本文主要探究Z型注射法在黄体酮肌内注射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为, 觀察组患者药液外渗、红肿、硬结、瘙痒以及其他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了Z型注射法的有效性,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为黄体酮肌内注射患者选择Z型注射法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减少药液渗出,避免造成硬结,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患者接受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该注射方式。

参考文献

林雅, 曹少珍, 余少芬,等.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黄体酮肌内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率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30):233-234.

潘春艳. 舒适护理在先兆流产患者肌肉注射黄体酮中的应用[J]. 饮食保健, 2016, 3(6):79-79.

刘银花, 伍虹云, 周妙洪.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黄体酮注射部位硬结发生率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10(19):2341-2345.

何乾峰, 仲月霞, 张毳毳,等. 新型急诊医患环境下不同黄体酮肌肉注射方法的效果观察与护理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1(a01):321-321.

连海丽. 口服地屈孕酮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保胎中的优势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6):219-220.

猜你喜欢

黄体酮
三种食物补充黄体酮
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应用黄体酮治疗的疗效观察
低剂量黄体酮与低分子肝素钠联用对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戊酸雌二醇治疗黄体酮胶囊配伍治疗不完全性药物流产的临床观察
黄体酮是保胎的“灵丹妙药”吗
间苯三酚联合黄体酮治疗对先兆流产患者血清孕酮水平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黄体酮是防早期流产的“灵丹妙药”吗
黄体酮调月经需连用三个月
黄体酮并非保胎“灵丹妙药”
认清黄体酮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