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透析中心脏骤停的急救和护理

2018-10-31宗瑞杰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心脏骤停急救护理干预

宗瑞杰

【摘 要】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急救和护理对策。方法:对血液透析中心收治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在I期复苏成功,20例患者在II期复苏成功,8例患者在III期复苏成功,其余4例患者在复苏数天后应发生严重并发症而死亡。结论:对血液透析中心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急救;护理干预;心脏骤停;血液透析中心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3--02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以及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而导致的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在医学中又称为猝死[1]。目前,心脏骤停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但有相关研究显示,可能与患者快速室性心率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顿以及无脉电活动等因素有关。当患者一旦发生心脏骤停,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在短短的1min内会出现头晕、晕厥、瞳孔散大、呼吸停止等症状,需立刻进行心肺脑复苏(CPCR)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才能避免患者出现死亡或重要器官的损伤。基于此,本院将对2006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总结的临床急救与护理的实践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6年5月~2007年5月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中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34例,女患者26例,年齡在33~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25±2.36)岁,其中脑梗死12例,脑出血10例,心肌梗死22例,溺水1例、失血性休克6例,严重创伤9例。

1.2 方法

(1)症状评估,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短时间内,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呼吸运动以及瞳孔反应,与此同时使用食指和中指触诊患者大动脉是否还有搏动,以上判断操作应保证在10s内完成。当确诊患者为心脏骤停后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并配合好医生的相关工作。(2)患者体位的摆放,进行心肺复苏时,护理人员首先应将患者的头、颈、躯干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双上肢放在左右两侧,并以仰卧位的方式趟在硬板床或平坦的地面上。(3)开放气道,护理人员及时将患者口中的呕吐物或异物清除掉,并采用口对口或呼吸气囊的方式及时给予患者氧气,以此来促进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4)为了能够加快患者循环功能的恢复,护理人员在给予患者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两种操作需交替进行,保证按压和通气的比例为30:2,按压速度以每分钟100次为标准。此外,其他护理人员及时建立患者的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患者肾上腺素,并迅速实施心电监护,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关注,之后根据患者的心电图显示,及时进行电机除颤以及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等药物治疗。(5)复苏后护理干预,在患者心肺复苏后,极易出现休克或低血压等症状,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给予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起到维持血压正常的作用。当护理人员观察到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后,需进行进一步的脑复苏治疗,其中包括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白蛋白、脱水剂、辅酶A、胞磷胆碱以及脑活素等药物,从而改善患者的脑细胞功能,避免发生脑水肿。此外,对于发热且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头部冰帽降温处理,并在患者腋下、颈部以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6)患者复苏成功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并每间隔30min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记录。由于复苏后的患者在一段时间内无法经口进行进食,患者会因为胃酸分泌增多、自身神经功能紊乱、胃黏膜血管扩张引起胃溃疡以及胃出血等并发症出现,从而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因此在早期给予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对加快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7)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完成以上操作后,及时给予患者家属心理安慰,详细的将患者病情告知家属,从而缓解患者家属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2]。

2 结果

所有血液透析中心心脏骤停的患者在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后,28例患者在I期复苏成功,20例患者在II期复苏成功,8例患者在III期复苏成功,其余4例患者在复苏数天后应发生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血液透析中心较为常见的一种重危急症,当患者出现电解质和酸碱严重失调、溺水、触电以及手术麻醉时都有可能引起该症状的发生。如患者在症状发生时,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会在短时间内对机体各重要脏器造成严重的损伤,从而增加了患者的致死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3]。而对于发生在血液透析室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当护理人员发现时,需迅速、及时、有效的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并有条不紊的配合好医生的工作,同时在抢救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给予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及除颤等措施,并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合理的药物治疗,可显著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同时在复苏成功后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临床的死亡率。本次研究数据显示,28例患者在I期复苏成功,20例患者在II期复苏成功,8例患者在III期复苏成功,其余4例患者在复苏数天后因发生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中心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从事血液透析工作的医护人员准确地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及复苏后的治疗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冉小凤,聂泽兰.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1(07):138.

胡飞娥,黎忠于,钟明丽,陈银燕.窒息性心脏骤停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13,5(04):342-343.

刘陈勇.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5):146.

猜你喜欢

心脏骤停急救护理干预
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急诊科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影响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CCU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
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体会和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