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护理体会

2018-10-31叶明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护理配合内固定

叶明春

【摘 要】目的:总结4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护理配合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在全麻插管下行髓核摘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手术,术中和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切口愈合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手术室是患者手术治疗、检查诊断、抢救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士全程熟练的护理配合及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有助于提高手术质量,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内固定;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3--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髓神经根,引发腰部疼痛,下肢出现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1],此类疾病常合并腰椎滑脱,非手术治疗无法稳定脊柱及阻止病情发展,应当行手术治疗,这样才能对脊髓有效减压,减少神经压迫症状,而手术的一般原则为减压、复位、固定、融合[2]。本组4例患者均在全麻插管下行髓核摘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手术,术中和术后未发生不良症状,切口愈合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手术效果满意。现将4例髓核摘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融合器置入术的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的4例病人,均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其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7.8岁,合并椎管狭窄2例,合并L4椎体向前滑脱1例,4例病人均有腰部疼痛,伴右下肢疼痛不适、活动受限1例,伴左下肢放射痛、麻木不适不能站立及行走1例,4例病人均在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行腰椎间盘突出椎管扩大减压、神经根探查松解、髓核摘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腰部及下肢症状缓解,切口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良好,4例病人痊愈出院。

2 结果

4例病人均在气管插管全麻后,采取俯卧位,行腰椎间盘突出椎管扩大减压、神经根探查松解、髓核摘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此手术是骨科复杂疑难手术。手术步骤多,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时间长,手术体位特殊,术中行椎管扩大减压神经根探查松解时出可能出血较多。4例病人平均失血量约800ml,平均尿量约675m,平均补液量2862ml,1例病人行自体血回输500ml,2例病人分别输入红细胞悬液2u/360ml,1例病人未输血,手术历时平均为4小时27分,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创腔引流管通畅固定,麻醉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送入恢复室观察,待病人完全清醒后安全送回病房。

3 手术护理配合

3.1 术前准备

术前一天访视病人,检查病人术野皮肤准备情况,了解病情,向病人简单介绍手术情况及麻醉方式,根据患者的心里状态,讲解手术过程中的情况以及以往手术成功的经验,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收手术治疗[3]。手术间的准备,术中所有螺钉置入需在透视下定位,应选择C臂手术间,手术前半小时至1小时开启层流空调对手术间空气进行消毒,调节室温在22-24℃,湿度40-60%,手术间所有操作台面术前用有效氯500mg/l(84)消毒液擦拭。器械的准备,骨科常用器械准管器械、钉棒内固定材料及工具、植骨融合器材料及专用工具,达到高压灭菌水平备用。手术间物品的准备,C型臂、高频电刀、中心吸引器(自体血回收时需备两套吸引器)、自体血回收机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备好所有一次性用品。

3.2 术中护理配合

巡回护士配合:病人进入手术室时,主动迎接,核对病人信息,病人进入手术间,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再次对病人情况进行三方核查。建立静脉通道(16号直型导管留置针),配合麻醉医生行气管插管,麻醉成功后,用输液小贴膜保护好病人的眼睛。准备好体位软垫数个,配合手术医生安置病人俯卧位,头下垫头圈,头偏向一侧,胸前及耻骨联合前加垫以悬空腹部,大腿前加垫,悬空会阴部,小腿远端加垫,高度使膝关节适当后屈为宜,双上肢肘关节屈曲,放于头两侧,检查尿管是否通畅,避免受压,男性阴茎阴囊保持悬空,避免受压,体位安置好后,再次检查病人皮肤是否与金属物品接触,避免术中使用电刀时灼伤。在病人大腿处贴好负极板,调节好手术灯光,协助穿手术衣,连接电刀、吸引器,手术过程中,关注手术进展,及时供应台上所需物品,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配合麻醉医生管理好病人液体入量、及时输液输血。术中注意给病人保暖,及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发生。

3.3 防止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是手术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切口感染,会增加病人痛苦,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因此从手术室管理的角度导致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有效对策严格执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发生。要求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必须穿戴整齐,着装规范,术前半小时开启层流空调对手术间空气进行净化消毒,手术间所有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84)消毒液擦拭,手术间温度维持在22-24C,维持湿度在40-60%之间,限制参观人员,手术过程中,工作人员避免大声讲话,减少人员走动及手术间门的开启次数。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原则,术前半小时预防使用抗生素,手术超过3小时再追加一次抗生素。加强体内植入物和外来器械的管理,手术室使用前,检查器械包装的完整性,包内外指示卡的情況均达到灭菌要求,方可使用,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做好每一个环节,本组4例病人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发生。

3.4 体位的护理

俯卧位是脊柱外科常用的手术体位,具有手术野暴露充分,便于手术医生操作等特点,但此体位可造成患者生理学的改变,导致循环呼吸障碍,神经损伤和皮肤压疮等并发症,因此术中合理摆放体位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和病人安全的重要措施[4]。掌握俯卧位的正确安置方法,患者全麻后,医护人员分别站在手术床的两边分别托住患者的肩背部、腰骶部、臀部及双下肢,将病人俯卧,翻动病人时注意维持脊柱水平,以滚动法将患者置于软垫上,头下垫头圈,头偏向一侧,避免气管导管打折或扭曲而影响正常通气。取锁骨和髂骨作为支点,尽量使胸腹部离开手术台,减轻机械性压迫对呼吸循环的影响[5]。避免术中改变体位损伤脊柱,变换体位时,由专科手术医师指导,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轴线,手术结束,为了避免将病人平卧时造成植入物滑脱,变换体位一定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保持轴心翻身。术中注意受压部位的观察和护理,变换体位前应整理好各种管道及电极线,电极粘贴处应避开受压部位,在患者头下垫头圈,每隔20-30分钟调整头部位置一次。女性患者注意避免乳房受压,男性患者注意防止阴茎及阴囊受压。双上肢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外展不超过90度,术中经常按摩肘部,避免受压,以免损伤尺神经。手术结束,应及时将患者翻身平卧,以解除压力,并按摩受压部位,本组4例病人无皮肤损伤及压疮发生。

3.5 心理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腰腿痛症状明显,病程迁长或反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是解除神经根压迫症状的最好办法,但病人对手术室充满陌生与恐惧心理,也担心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的恢复情况,作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访视,向病人简单介绍手术情况,告诉病人设备和技术的先进性,讲述手术成功的案例等,鼓励患者保持最佳的心里状态,积极配合手术、配合治疗。保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椎管扩大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以解除患者神经根压迫症状和稳定脊柱,是骨科复杂疑难手术,一方面由于手术难度大、手术步骤多、手术时间长,再加上术中椎板切除解除神经根压迫时容易出血,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做到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准确应对,手术过程中,坚守工作岗位,关注手术进展,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配合麻醉医生及时输液输血;另一方面病人均在气管插管全麻后采取俯卧位,患者的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丧失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做好体位护理,做好受压部位及骨骼隆突处的合理衬垫与保护,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平安度过手术期。

参考文献

何升华,彭俊宇,赵祥.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观察. 中国骨伤,2011,24(1):72-74.

李兴,邓思然,罗雨桥,罗柏锋,罗杰多,盘永光.后路髓核摘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并邻近上位椎节间盘突出症.亚太传统医学,2012,10(8):186-187.

伍香叶.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器置入内固定术的护理配合.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9(12):201.

高静.脊柱手术俯卧体位的安全护理. 河南省骨伤护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3,08:84-85.

司晓芳.腰椎手术的体位护理. 中外医疗,2012,2:151.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突出护理配合内固定
X线、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价值对比分析
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疗效观察
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护理配合
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配合
四手操作法护理配合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跟骨骨折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可膨胀髓内钉在肱骨干骨折中的疗效分析
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 Ⅲ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舒适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
普拉提斯运动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