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麻复合胸椎管旁神经阻滞与单纯全身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及术后镇痛的效果

2018-10-31许明山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镇痛超声引导

许明山

【摘 要】:目的:分析全麻复合胸椎管旁神经阻滞和单纯全身麻醉在胸科手术中和术后阵痛效果。方法:随机选择80例在我院接受单侧胸廓成形术的患者,根据镇痛方式随机分成两组:40例实验组给与全身麻醉+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40例给与单纯全身麻醉。结果:实验组术后2、6、12h安静时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在这三个时刻咳嗽VA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采取复合胸椎管旁神经阻滞全麻,阵痛效果良好,而且可以减少患者术后12h使用的静脉镇痛药量。

【关键词】:胸椎旁阻滞;超声引导;全麻复合;镇痛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3--01

胸椎旁阻滞(TPVB)在胸科手术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因为开胸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刺痛感比较强烈,需要使用大量的阵痛药物辅助,才能抑制患者疼痛。TPVB就是通过对患者躯体多个阶段和交感神经产生阻滞,从而达到阵痛效果【1-2】。本次研究,将会针对我院接受单侧胸廓成形术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临床阵痛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分析

本次分析的80例对象是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接受单侧胸廓成形术的患者,术前患者凝血功能、心肺功能、肝肾功能都比较正常,没有出现胸椎穿刺感染情况。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4.8±11.3)岁,女性20例,男性20例,ASA(I/II)级是10/9;实验组平均年龄(55.4±10.16)岁,女性19例,男性21例,ASA(I/II)级是10/9;两组患者这些一般性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比较价值。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将一侧上肢静脉打开,与监护仪進行连接,进行常规的SP02、BP、ECG监测。

实验组:患者需要将术侧面向上,保持卧位,弓背、低头,在肋间椎间隙的中点1.5~2.0cm延线外选择穿刺点作为胸侧切口,使用超声多普勒彩色诊断仪,使用6~13MHz超声探头线阵探头,使用隔离内镜薄膜包裹进行探头消毒,保证探头和脊柱垂直,在穿刺点附近进行扫查,在得到追旁间隙图像之后,在使用局麻针20G,利用穿刺平面技术,从一侧超声探头进针,之后进入到椎旁间隙,回抽中没有血和气后,给患者注射罗哌卡因0.5%、2mg/kg液;之后选择针刺法进行阻滞面测定,如果发现减退表示阻滞成功。在成功进行TPVB字后,采取全麻常规静脉有道,注射0.4mg/kg的依托咪酯、0.06mg/kg咪达唑仑、3μg/㎏芬太尼,0.1mg/kg维库溴铵到静脉,在实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频率10~12次/分,8~10ml/kg潮气量,呼吸比是1:2,保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0~35mmHg范围内。术中,选择吸入七氟醚和静脉注册维库溴铵维持,七氟醚MAC值控制在1.0,术前心率血压都维持在20%左右。根据患者心率徐亚变化调整芬太尼使用量,并记录用量情况。

对照组:只采取单纯的胸椎旁神经阻滞,操作方法与实验组一样,也进行全麻有道维持插管。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2h和术中芬太尼用量:选择视觉标尺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术后2、6、12h患者咳嗽时、安静时疼痛评分,0~10cm,10是最痛,0是无痛。如果患者安静时疼痛评分>4cm,需要使用芬太尼进行阵痛,如果再次不佳还要给药,知道疼痛评分≤4cm。

1.4 统计学分析

用软件SPPSS18.0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中、术后芬太尼用量

实验组患者术中和术后12h使用芬太尼量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刻VAS评分

实验组在术后2、6、12h咳嗽时和安静时的VAS疼痛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3 结论

传统的椎旁阻滞技术是将横突韧带穿过阻滞力消失作为成功穿刺的标志,其中失败率达到6.8%~10%,在反复进行穿刺中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也存在出现气胸的风险【3-4】。近几年,随着超声技术在穿刺手术中的应用,使传统的盲目穿刺变得更加直观,而且阻滞成功率比较高,可以有效缩短操作时间,阻滞见效快,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比较少。在实时胸椎旁阻滞中,一般是在穿出脊神经椎间孔位置进行操作【5】。其中椎间隙是在胸内筋膜中潜在的间隙,从椎间穿孔的肋间神经穿到肋间隙,该间隙内侧就是椎体,后部则是肋骨头和肋骨、横突韧带,前部是由壁胸膜和胸内筋膜构成。

本次研究,实验组术后12h和术中使用芬太尼量明显减少,分别是(4.2±1.3)、(1.22±0.11),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患者术后12h阵痛效果咳嗽时和安静时评分分别是(4.2±1.2)、(3.2±1.6),比对照组低(P<0.05)。

总之,对开胸手术患者采取全麻复合单词胸椎旁阻滞可以达到很好的临床阵痛效果,而且患者术后使用阵痛药物量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熊为, 张劲松, 赵猛,等.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应用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24(5):5-10.

胡晓旻, 刘刚, 刘超,等.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 37(24).

赵国良, 尹晓月, 邵建林. 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术毕继续瑞芬太尼泵注对全麻患者术后双腔气管拔管不良反应的预防效果[J]. 山东医药, 2017, 57(19):97-100.

猜你喜欢

镇痛超声引导
手法对CCI模型大鼠局部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高龄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
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单点注射复合颈浅丛阻滞在老年患者锁骨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