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2018-10-31杨兴康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预防

杨兴康

【摘 要】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分别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介入治疗及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A组的82.22%(P<0.05)。B组患者的平均血栓消失时间为(4.41±1.28)d,明显少于A组的(8.73±1.84)d(P<0.05)。B组患者的复发率为0.00%,明显低于A组的11.11%(P<0.05)。结论 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科创伤;下肢静脉血栓;预防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after orthopedic trauma.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s of treatment, 4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medicine and nursing respectively.On the basis of this,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added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group B was 95.5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82.22) (P < 0.05). The mean time of thrombus disappearance in group B was 4.41 ±1.28 days. The recurrence rat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8.73 ±1.84)d(P < 0.0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11.11g, P < 0.05).Conclusion taking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and increas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Keywords Orthopaedics Trauma;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 Prevention

【中圖分类号】R4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3--01

手术是临床上治疗骨科创伤的主要方式,由于术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下肢活动量大幅度减少,导致血液流动减慢,血液黏稠度增高,极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血栓形成后更加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麻木等症,严重者甚至造成下肢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如果血栓发生脱落,可能会随着血液流动而形成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因此,加强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后的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积极治疗已经形成的下肢静脉血栓,对于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着重探讨分析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骨科创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48.8±3.5)岁;骨创伤类型:股骨颈骨折15例,髋关节置换术8例,髌骨骨折1例,股骨粗隆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13例;合并内科疾病:高血压15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0例。B组45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8.7±3.6)岁;骨创伤类型:股骨颈骨折14例,髋关节置换术9例,髌骨骨折2例,股骨粗隆骨折7例,胫腓骨骨折13例;合并内科疾病:高血压16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11例。两组间基本资料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术后患者出现肢体活动受限,经过休息症状仍未缓解,两侧肢体明显存在不协调现象,测量膝下15cm处双下肢周径差超过1cm。密切观察患者体征,是否存在下肢疼痛、肿胀、活动后加重、有间歇性跛行、发热、心跳加快等全身症状,是否存在血栓形成部位有深压痛,沿静脉走向可触及条索状物等体征。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液流向、流速和流量,观察下肢髂骨静脉、股浅静脉、胫前及胫后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形成,测量血栓的位置和大小。根据临床检查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确诊。

1.2.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静脉血栓常规治疗,具体内容包括:适当抬高下肢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并用弹力绷带进行合理包扎,指导患者开展下肢活动锻炼,包括活动足、趾关节和自主收缩肌肉,对血栓形成部位进行按摩、热敷。药物治疗包括: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0.4ml/次,2次/d;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每次将80000U尿激酶溶于250ml葡萄糖注射液中,2次/d;给予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抗血小板聚集治疗,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20ml复方丹参/次,1次/d。上述治疗连续进行5—10d,用药后查看患者优质蛋白溶解时间,根据时间调整用药剂量。

B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介入治疗,包括:超声消融血栓形成术、经髂静脉栓子取出术、髂静脉支架置入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等治疗方法。

1.2.3 护理方法

① 心理护理

意外的伤害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地痛苦,对于治疗效果和预后心存疑虑和担忧,难免会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压力,对治疗和康复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地与患者沟通交流,用亲切平和的话语进行安抚,鼓励其树立信心,保持平和开朗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

② 健康教育

责任护士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方法、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关注意事项,重点强调积极主动的康复训练对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提高患者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相关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增强其对自身疾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③ 下肢功能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下肢锻炼计划,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加强下肢各关节活动和肌肉收缩锻炼,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和风险。

④ 下肢静脉血管护理

加强对下肢静脉血管的护理,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血管输注刺激性药液,严格禁止在患肢进行穿刺输液,避免在同一个静脉血管重复输液,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⑤ 药物和物理预防

积极采用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同时采用弹力绷带及弹力袜压迫下肢静脉,促进下肢静脉血液的流动性,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3观察指标[2] ① 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经过治疗和护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疼痛、肿胀等症状完全消失,双侧肢体不协调、跛行等体征明显缓解,双下肢周径差<1.0cm;有效:经过治疗和护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疼痛、肿胀等症状明显好改善,双侧肢体不协调、跛行等体征基本缓解,双下肢周径差为1.0—2.5cm;无效:经过治疗和护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仍然存在,疼痛、肿胀等症状及双侧肢体不协调、跛行等体征无任何改变,双下肢周径差>2.5cm。② 两组血栓消失时间。③ 新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两组间比较差异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x2=4.050,P=0.044<0.05),统计结果详见表1。

2.2 血栓消失时间 B组患者的平均血栓消失时间为(4.41±1.28)d,明显少于A组的(8.73±1.84)d(t=12.929,P=0.000<0.05)。

2.3 复发率比较 患者出院后,经过1年的随访,A组患者有5例形成新的下肢静脉血栓,复发率为11.11%,B组患者无1例形成血栓,复发率为0,两组间存在明显的比较差异(P<0.05)。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骨科创伤性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病原因是患者的血管内皮存在损伤,凝血系统的激活机制出现异常,血小板含量急剧升高,血液流动缓慢,导致血液呈现出高凝瘀积状态。同时由于患者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下肢肌肉收缩功能下降,造成静脉血液回流不畅,逐渐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如果血栓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发生脱落,可能会随着血液流动而形成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对于下肢静脉血栓应当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恶化,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防止形成新的下肢静脉血栓[3]。目前,临床上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多采用药物、介入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等方式。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尿激酶溶栓治疗及低分子右旋糖酐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介入治疗包括:超声消融血栓形成术、经髂静脉栓子取出术、髂静脉支架置入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等方法。康复训练是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下肢各关节的活动锻炼,以及自主收缩肌肉训练,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预防性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积极锻炼、患肢护理及药物和物理预防等。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护理人员的主动干预,提高患者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相关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消除心中的担忧和疑虑,增强其对于疾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缓解焦虑紧张的心理压力,放松心情积极锻炼下肢功能,增强静脉血液回流能力,最大限度避免血栓形成[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积极治疗和护理,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A组的82.22%(P<0.05)。B组患者的平均血栓消失时间为(4.41±1.28)d,明显少于A组的(8.73±1.84)d(P<0.05)。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孙刚.综合治疗骨科创伤性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2):28.

姜正旭.探讨骨科创伤性患者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9):44-45.

熊亮宇,邓亮.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诊疗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11):65-66.

陈华军.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1):1484-1485.

猜你喜欢

下肢静脉血栓预防
血管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分析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
前瞻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分析
四肢循环泵预防脑血管病介入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