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

2018-10-31何依繁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胃肠道防治

何依繁

【摘 要】阿司匹林为临床较常见的药物,属于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药药,并具有抗血小板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且安全性较高,其中胃肠道不良反应是阿司匹林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收到临床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广泛重视,本文就阿司匹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发生机制,提出对应的应对措施,对临床合理使用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胃肠道;不良反应;防治

【中图分类号】R25.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3-0-01

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作为一种百年老药,阿司匹林药效较快,价格较低且安全性良好,所以在临床广泛使用。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阿司匹林也有较多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最主要的是NSAIDs相关性胃肠病,表现为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溃疡、出血、穿孔等症状。鉴于阿司匹林在临床上使用人群十分广泛,所以研究因服用阿司匹林产生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显得十分重要。

1 阿司匹林胃肠道不良反应临床现状

阿司匹林在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广,且使用人群对该药的使用周期较长,这与阿司匹林的药理效应有关。

1.1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目前,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众多临床领域,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消炎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功能。阿司匹林有较好的解热及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功能,所以廣泛用于感冒患者的退热及神经肌肉疼痛,但鉴于阿司匹林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长期的改善病情,所以经常与其他药物合用;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与同类药物布洛芬等成为风湿性疾病的首先镇痛药物,可有效改善关节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COX活性,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量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心梗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风险,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相较于治疗指数较低的肝素钠,阿司匹林在日常的预防性使用中安全性更高,为长期卧床的患者提供了较好的选择。

1.2 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

阿司匹林的安全性良好,但随着阿司匹林的各种新用途的不断探究及使用人群的扩大,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在众多不良反应中中,阿司匹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有研究表明,与不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相比,使用阿司匹林可使消化系统损害危险增加2-4倍。对胃肠道出血患者的病史及用药史进行调查时发现,55%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有阿司匹林或相似药物服用史,且阿司匹林消化道不良事件的发生呈现一定的年龄及性别相关性,年龄>70岁的女性病人发病率较高。在中国,一研究纳入400例阿司匹林用药患者(男235例,女165例)中,45例出现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17例,占37.8%,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腹痛等[1]。流行病学研究比报名,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每年有34%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由非甾体抗炎药引起,并导致了32000人住院,3200人死亡。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服用阿司匹林药物的确将给胃肠道带来不良影响,在不良反应发生的基础上继续使用阿司匹林,胃肠道损害将会更严重,出现胃溃疡、胃出血等症状。

2 引发不良反应的机制

阿司匹林作为一个临床使用人群十分广泛的经典老药,长期以来围绕其引发的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展开很多研究,经研究证明,阿司匹林的消化道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三点。

2.1 局部作用

阿司匹林口服后进入胃,在胃内的强酸性环境下去离子化分解成乙酰水杨酸,代谢产物的脂溶性增加,进入粘膜上皮细胞,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直接对胃黏膜造成刺激、损害,产生毒性。在粘膜损伤后,阿司匹林还可进一步损害线粒体,导致细胞内大量自由基被释放出来和中性粒细胞趋化,胃黏膜上皮细胞大量凋亡。

2.2 全身作用

阿司匹林引发全身的不良反应的最主要的机制是抑制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在体内主要由花生四烯酸合成,其中胃内的多种前列腺素能抑制胃液的分泌,能增粘液的分泌并减少胃酸合成从而保护胃壁细胞。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来进一步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从而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前列腺素含量的减少,使胃内黏液减少,肌肉张力松弛。进一步导致胃黏膜更易因内源性因素(如胃蛋白酶、胃酸等)而遭受损伤,甚至诱发胃溃疡或胃出血。据文献[2]记载:即使用量极少,如10mg/d时也会明显降低前列腺素含量。此外,在肠道环境中,阿司匹林对肠道黏液层的破坏,加速了细菌的侵入,肠道菌群释放内毒素,导致患者发生全身的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增加,属于卧床患者脓毒症的高危因素之一。

2.3 其他

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导致的胃黏膜损伤中,细胞间黏附分子和肿瘤坏死因子起着一定的作用[12]。研究表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大鼠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明显提高,这与胃黏膜的损伤过程保持一致[13]。

3 阿司匹林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对于阿司匹林这一应用广泛的药物,我们在临床使用上既要充分发挥其药效,也要采取措施来最大程度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以达到造福患者的目的。以下就阿司匹林导致胃肠道发生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探讨。

3.1 服用剂量合理化

现有的多研究证明,阿司匹林的服用剂量越大,相关胃肠道损伤风险越高。与阿司匹林的说明书推荐剂量相比,阿司匹林用药量在75~300mg/d就可增加2-4倍胃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病率,而据一荟萃分析显示,纳入19万名患者探讨阿司匹林的服用剂量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用药量<100mg/d及100~200mg/d剂量的胃肠道出血事件的发生概率分别为3.7%、11.3%,随着服用剂量的减少,其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几率大大减小。CURE研究指出,50~75mg/d是口服阿司匹林的最佳用量,但针对不同个体其用量或有差异,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2 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与常见的阿司匹林片剂及胶囊剂型相比,肠溶性阿司匹林可减轻甚至消除对胃黏膜的刺激。肠溶性阿司匹林有较好的抗酸性,致使其不溶解或难溶解于胃酸而易溶于于肠道中。有学者研究[4]后发现,服用普通阿司匹林剂型的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概率为16.67%,而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几率为2.78%,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

3.3 服用益生菌制剂

益生菌是指对人体有好处的微生物的总称,消化道是其最主要的定植地点。有动物实验[5]显示益生菌制剂能预防阿司匹林对大鼠胃黏膜的急性损伤,这或许与其可加速大鼠胃黏膜物理屏障功能的修复有关。研究发现,阿司匹林的长期用药者,在长时间、规律性地服用益生菌制剂后,其胃黏膜的完整性增加,胃黏膜損伤减少。就目前的研究情况分析,益生菌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有较多证据支持,但益生菌制剂对小肠的保护作用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3.4 抗酸药物使用

应用药物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主要手段包括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及H2受体阻断剂等。质子泵抑制剂以奥美拉唑为例,其易溶于酸性环境,可使胃黏膜的血流量增加,能够降低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且不干扰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药效。据李俊俐[6]的研究显示,经奥美拉唑治疗后,不良反应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服用安慰剂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也更高。与质子泵抑制剂相比,H2受体阻断剂并无显著优点,但价格便宜,因此,在患者经济压力较大情况下,可优先考虑选用2倍于常规剂量的H2受体阻断剂为其治疗。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作为经典老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解热、镇痛及抗炎等,而且有较明确的抗血小板的药理作用,但其胃肠道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较严重的影响了服用人群的疾病的治疗及生活质量,所以就阿司匹林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可以通过改变剂型、减少服用剂量以及服用抗酸药物等的方式来防止其把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期在最大程度的治疗患者疾病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王芝,蔡一聪.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6):7085-7085.

王燕慧,张灏.抗血小板治疗相关消化道损伤的研究现状[J].临床荟萃,2013,28(10):1198-1200.

刘晨晨,樊叶,张振玉.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损伤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32):5184-5189.

门正昆,王英,MENZheng-kun,等.肠溶型阿司匹林与普通阿司匹林临床中肠胃道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35):35-37.

高欣,张振玉,吴海露,等.益生菌对阿司匹林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30):2882-2887.

李俊俐.奥美拉唑用于老年心血管病服阿司匹林致胃肠道反应的防治效果[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3):415-416.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胃肠道防治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