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花三月妈祖情

2018-10-31杨燕芬

闽南风 2018年9期
关键词:妈祖信仰

杨燕芬

近年来,每年的三月份陪父母到湄洲岛进香,已经成了我的必修课。这样的进香之旅,我们偶尔也会选择在岛上住上一宿,走进湄洲岛,走近妈祖,细细体会一番“大爱妈祖,永远的景仰”!

进香的队伍一如既往地声势浩大,十辆大巴车满载着虔诚的香客和分灵出来的妈祖神像,在晨光曦微中开始了朝拜的旅程。到了湄洲岛码头,身穿黄色褂子的年轻人抬起神像到“天上圣母”殿绕了一圈,香客们竞先焚香叩拜之后,几百人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乘船上岛。为壮观的队伍开道的是富有漳州特色的大鼓凉伞队,“咚咚咚!”鼓点热烈的气氛在码头的上空弥漫开来,紧接着便是回娘家谒祖的妈祖神像了,后面长长的队伍逶迤而至。循大道进山门,“隆重纪念妈祖诞辰xxx周年”的长条幅和双龙戏珠拱形彩门迎面而来。过天王殿,拾阶而上,323级台阶隐喻着妈祖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生日。大屏幕上热烈欢迎漳州市某某进香团莅临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与“热烈欢迎世界各地妈祖信众回娘家谒祖进香”的标语和震天的锣鼓声、鞭炮声把浓烈的气氛推向高潮。一把把旋转开来的凉伞下,身着彩妆的鼓手们伴随着有力的鼓点跳起舞来了!肩膀上的神像依次前往主殿、升天殿等进香,蜂拥而至的香客忙着烧香叩拜。每一次的顶礼膜拜,都深切地表达了信徒们对妈祖的敬爱和内心对更加幸福、美满生活的祈愿。热闹的朝拜过后,回家的神像被安放在主殿内,等到第二天下午再请回乡。

妈祖庙每天都要迎来众多的进香队伍。这个可以从大殿广场上右上方的大屏幕公示栏中得知,有台南的,有厦门的,有漳州的,几十支香队,来自四面八方,为了同一个信仰。据当地人介绍,今天是十五,人还算少,妈祖生日当天,那就是人山人海了。说完,脸上抑制不住流露出自豪的神采!

置身于熙熙攘攘的香客中,我是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自信的。你看,环绕妈祖庙和天后新殿的“妈祖文化园”, 或古朴、或天然,或创意的碑林,点缀于现代园林之中,辅以风格迥异的书法艺术,透着悠然俊逸的意境,吸引着众多游客流连忘返。几十米高的石像仿佛高屋建瓴,劈空而来,我站在妈祖石雕下仰望,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妈祖凤冠霞帔,衣袂飘飘,一袭仙气弥漫其间。只见她右手托着玉如意,左手轻轻放在右手掌上,微微抬着下巴,正庄严肃穆地凝视着她的左前方。这灵光是一千多年前从湄洲岛上西北天空射来的那一道红光吗?千年已过,它依然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的岩石红光四射!这灵光吸引了无数虔诚的朝拜者,从重洋之外、华夏各地、海峡彼岸、河海之滨,不远千里,辗转前来,虔诚之心在三月的春阳里熠熠生辉。史书上记载,妈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一个美丽的岛屿——湄洲岛上一户林姓人家。因其出生至满月,一直不哭,故取名默。林默幼时聪明颖悟,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13岁通晓天文地理,16岁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情,排难解纷……

从小便懂得行善济人的默娘一天天长大,而她的成长史,几乎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救难史。她那些“救父寻兄、窥井得符、铁马渡江”的传说,使一个平凡的渔家女日渐成了当地百姓心中的神女。民间盛传,她小小年纪,便有奇特的法术,时常以此行善济困、还曾多次在凶险的海上救回遭难的船只和同乡。

传说湄洲之西,有一地方叫文夹(今名文甲),为湄洲湾出入之要冲,礁石夹杂。一次,一艘商船经过此地遭遇巨风袭击,船角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危急中传出求救哀号。妈祖闻后,焦急地对村民说:前头商船即将沉没,应速往援救。可是大家慑于狂风巨浪,不敢向前。紧急关头,妈祖信手将脚边小草抛向大海。刹时间,小草变成大杉,排驾流向船旁,商舟缘与大杉相附,不致沉没。小可,风平浪息,船上的人相庆大难不死,都以为是苍天相助,互相庆贺。待到船将靠岸,忽发现大杉不知去向,经询问乡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妈祖的神奇功力。这即是传说中的“化草救商”。还有一个“焚屋引行”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回她看到海上那些船,因为海上的大雾迷失了方向,情急之下,她只好把家里的那個草屋给点燃了。那些迷失航向的船看到了火光,猜想有火光的地方应该是陆地,所以就朝着火光的地方行使,终于平安回来,等等。

那些年,她在百姓中日益散发出光芒,直到28岁时,在一次极度艰难的海难救援中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湄洲的百姓因为失去她而难过、感念,因此在湄峰建了一座庙宇供养她,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于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的香火就在湄洲的小岛上袅袅升起。妈祖平生勇敢善良,聪明颖悟,普渡众生,济世利人,死后,人们对她的仰慕和爱戴较之生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此,有关妈祖的传说愈演愈众,愈演愈神。据《天妃显圣录》记载的有十六则。它们分别是:莱屿长青,祷雨济民,挂席泛搓,化草救商,降伏二神,解除水患,救父寻兄,恳请治病,收伏二怪,窥井得符,妈祖诞降,湄屿飞升,驱除怪风,铁马渡江,收伏晏公,收高里鬼。

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世上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分灵”出去的。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4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妈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北亚国家,最终北上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地区。哪里有船,哪里就有妈祖,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妈祖庙。信仰无国界,“海上女神”由随船沿海道飘洋过海,为远行者送上一方平安,一份祥和。

我们在石像前逡巡,石像不言,正如她的名字,默默无语。而她的前方,涛声阵阵,无风也起三尺浪的大海,无时无刻不吸引着她去关心她的海上子民。人们说,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己任,救逢凶遇难于众,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

于是有了妈祖显灵说:甘泉济师、澎湖助战、托梦建庙、圣泉救疫、神女救船、保护使者、天妃神助、庇佑漕运、官员脱险、庇佑致胜、使节脱险、旱情解难、神助修堤、神助擒寇、神助宋师、护助剿寇。其中妈祖显灵“神女救船”广为流传。传说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于东海遇到风浪,八船七沉,仅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见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于上,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之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

传说也好,显灵也罢,都是人们海上遇难危机情形之中,为求生而借助于妈祖化险成祥的一种心理反应,如其说妈祖救难,不如说是精神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一定的境遇里是其它力量无法替代的,这就是妈祖信仰的奥秘之所在!更是天下人的信仰!

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以行船谋生的船工渔夫亦逐渐增多。面对反复无常的大海,他们惟有从祈求神明庇护中得到一些精神安慰,妈祖信仰遂之传开,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褒封也逐步升級。千余年来,无论朝野和民间都对妈祖崇拜无限,爱戴有加。

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成了天下人共同的信仰。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对妈祖精神高度概括的诗句:宋代状元黄公度题诗:“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宋代学者陈宓题诗:“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元代诗人张翥也说:“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明成祖永乐皇帝更说:“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神的角度讲,妈祖已是千岁高龄。千余年沧海桑田,中国变了,世界变了,人类文明进步了,科学技术发达了,然而,作为一种信仰——对妈祖的崇拜及其研究,却没有因时代的推进而泯没,对妈祖普世关怀的敬仰没有改变。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当今,妈祖的大爱精神更值得我们后人发扬光大。

历经千年积淀的妈祖文化啊,您是我们的信仰,更是天下人的信仰!回首湄洲岛朝拜之旅,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妈祖文化园上面镌刻的清代进士庄俊元诗句:“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

猜你喜欢

妈祖信仰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湄洲妈祖已分灵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
信仰
漫画
发挥好妈祖的纽带作用
信仰是什么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