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科学:概念辨析、体系解析与理念探析*

2018-10-31

图书馆论坛 2018年11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学术理念

0 引言

自由获取知识是科研的前提,沟通成为科研必不可少的要素,合作出成果则是科研活动的常态,“开放科学”运动应运而生。不容忽视的是沟通与交流障碍正横亘在科研世界中,阻碍着开放科学运动的发展。从17世纪开始,开放科学进入萌芽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学术期刊非常少,而且很多科学家不愿意共享成果,因此,开放科学程度十分有限。到20世纪末,开放科学进入缓慢发展阶段,逐渐肯定开放实践的作用,为日后的开放科学运动奠定了基础。从20世纪末到现在,开放科学运动蓬勃发展,得到科研机构、出版商以及科研人员的热切关注[1]。

开放科学提高了从学术界到工业界的知识转移,使人们充分获得访问权。开放科学的核心与早期科学家提出的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即研究人员发表的成果中每一个元素都是公开的,研究结果可以重复验证。国外开放科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实践领域,而我国在开放科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大多集中在以开放科学为背景,探索各类型图书馆的角色与服务[2-4],以及结合国内开放科学的发展现状,对国外开放科学实践进行对比研究[5-7],或是详细探讨开放科学的某一方面。纵观国内研究现状,稍显不足的是,现有研究缺少对开放科学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研究,换言之,缺少对开放科学的系统分析。为此,笔者采用文献调研、网络调查等方法,从概念辨析、体系解析以及理念探析三个角度对开放科学体系进行理论层面的解读与构建。

1 开放科学概念辨析

当科学知识获取的社会需求达到一定程度,科学家们就会选择彼此共享资源,这种研究方式的形成正是开放科学,这一方式得到了许多机构的资助与支持。比如,美国红帽公司(Red Hat)是一家开源解决方案供应商,2010年创建了Opensource.com网站,分享在开放科学的影响下,资源是如何改善技术、教育、商业、政府等方面的;由欧洲各国共同资助的“促进欧洲研究迈向开放科学的培训”(Facilitate Open Science Training forEuropean Research,FOSTER)项目开发了一个开放科学的分类系统,旨在覆盖整个开放科学领域[8]。开放科学是传统的科学事业与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工具之间的碰撞,此类技术改变了科学事业,促使科学向着更加开放和被数据驱动的方向演变。

目前“开放科学”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对其内涵本质的探索依旧是热点。科学本身就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复杂的概念,而开放科学方兴未艾,它既能让科研人员用一个全新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并与不同的受众交流,又能让大众更加便捷地获取资源。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和网络调查,将国外代表性的概念整理如表1所示,并试图探索其中的共通之处。

表1 国外开放科学概念一览

至今“开放科学”虽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涵盖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科学发展的原则,以及阐明公众对知识的需求。纵观表1列出的各种概念,虽表达方式与侧重点不同,但无不贯穿与渗透着“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开放科学理念。笔者认为,开放科学可以从狭义视角和广义视角分别定义。狭义的开放科学是指最大程度地开放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及时、自由、免费地供他人获取使用,形成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广义的开放科学则上升到理论高度,体现一种开放式的科学文化与学术氛围。

欧洲开放科学云峰会(EuropeanOpenScience Cloud,EOSC)指出,欧洲在2020年有望实现开放科学的新局面[19]。开放科学既是社会趋势,也是科研人员的未来研究背景。类似地,公共科学图书馆在线网络期刊总编Christopher强调开放科学具有深远意义,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核心是交流思想、指正错误、共享资源,科学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应不囿于做实验,更应注重实验的质询与结论的探讨等[20]。

诚然,开放科学是一个研究的世界,各地区的研究人员分享专业知识与成果,并建立合作关系,更多的科研人员或业余人员将参与到科学过程中,科研人员和社会都将从中获益。然而开放科学概念的辨析不是根本目的,阐明开放科学的本质才是目的所在,厘清概念则是为开放科学的蓬勃发展做好前期准备。正如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最近指出,通过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完整性研究、知识交流等方式实现开放科学,既能推动社会发展,又能让科研成果不断进步与完善。因此,开放科学带来的变化,从短期看,可以提高科研透明度、研究人员协作性以及科研诚信度;而从长远看,可以铸造一个自由共享高质量研究成果的科学社会。

2 开放科学体系解析

开放科学是一项促进科学社会发展的运动,使得各阶层自由参与科学、共享科学,而合作又会使得科学更加开放与共享。开放科学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其体系与内涵是由多个要素与关键点构建而成。在开放科学之前已经陆续出现开放获取、开放数据、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术语,而开放科学则是在这些术语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来的。Dan认为,开放科学可以相对地追溯到一系列的开源、开放数据、开放获取、开放笔记本术语上,这些术语只是开放科学的四点目标的缩写,也就是说开放科学有四点目标[21]。欧洲研究人员认为由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的可重复性研究、开放科学评估、开放科学政策、开放科学工具组成开放科学的体系不仅是开放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提供支撑工具、测度方法和运行机制[22]。开放科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推动科学发展,尽显开放科学的特性,研究人员和广大公众也将从更加开放的科学中获益,这既是开放科学产生的原因,也是建立开放科学体系的出发点。笔者结合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的方法,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开放科学体系,并对该体系的内容进行简要阐述,如表2所示。

图1 开放科学体系

表2 开放科学体系解析

2.1 开放科学政策是先行之举

随着开放科学运动的深入开展,其政策制定愈发重要,既包括开放科学的纲领性政策,也包括具体子体系的实施政策。商业出版与开放获取的界限划分、开放知识库的建立以及版权与使用许可问题的解决等都需要开放科学政策的实施与保障。但政策并不能解决开放科学中的所有问题,政策只是保障实施与推进发展的方式之一。换言之,社会是发展的,科学世界更是日新月异,政策相对稳定,面对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科学世界,政策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在现有的政策中,有对数据开放获取时间作出要求的,有对数据存储方式及类型作出规定的,也有对数据权力或模式作出指导的。随着开放科学运动的愈演愈烈,其政策的覆盖度会更大,政策内容会更加具体。开放科学的政策必不可少,且发挥统筹作用,建立并明确政策是开放科学的先行之举。

2.2 开放获取是基石

本世纪伊始,《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就提出“开放获取”一词,指出开放获取是在公共网络中免费提供,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搜索或链接到文章的全文等[23]。《贝塞斯达开放获取出版声明》《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都指出,对于开放获取的内容,用户必须能够公开地复制、使用、分发、传输和展示。自此之后,开放获取运动在各国政府部门、科研组织、出版商以及国际机构中迅速展开。开放获取是开放科学中的一项前提运动,制定开放获取政策,鼓励开放出版,建立开放知识存储库等,有助于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为科研人员建立一个免费、开放的研究环境,这与开放教育资源的特征是一致的。随着开放获取关注度的提高及对其重要性的肯定,开放获取运动如火如荼。2015年欧洲竞争力委员会宣布了一项战略目标——欧盟将在2020年实现所有科学论文和研究数据开放获取的新局面[24]。在线学习平台FOSTER指出开放获取的两种实现途径:开放获取期刊与开放获取知识库[25]。欧盟研究与创新指导委员会颁布的“Open Access 2020行动纲要”指出,如果多数人不信任开放获取期刊,将缺乏行动基础,久而久之开放获取也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另一种实现途径——开放获取知识库的出现促进了学术交流及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公共价值。研究人员发现近两年更多种类和数量的信息资源在相关政策、组织合作、科研需求等推动下,走向开放获取。

2.3 开放数据是重点

自2009年美国数据开放门户建立以来,开放数据的浪潮席卷全球。开放数据是指数据可被任何人自由、公开地获取、使用与再使用,不受版权或专利等条件的限制。兰德公司在定义开放科学时,指出研究人员通过增加对开放数据的使用,不断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进而促使研究方式不断转变[26]。

开放数据应得到数据持有者的同意,开放的数据将不会造成任何个人或团体的困扰。研究指出,囤积数据的科研人员不能拓宽学术认知,此类行为反而将成为知识发现的障碍。现实中略显不协调的是,很多人不关心、不主动开放或共享数据,却不断要求数据达到一个更高的标准。开放数据中较为重要的两部分是开放科研数据与开放政府数据。开放科研数据源起于科研与创新的需求,而推动科研数据开放的动力大致来自于政府、科研机构、基金组织或出版者。值得关注的是,开放科研数据不仅包括促成研究成果的数据,也包括研究过程中的废弃数据[27]。对不同人而言,废弃的定义不尽相同,因此,废弃数据的开放同样重要。政府开放数据主要来源于实践,十九大强调加快政府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努力迈向数据社会化与资源化。因此,自下而上的需求与由上到下的政策,双管齐下共同促进了开放数据的发展。在开放科学运动中,开放数据的前提是数据存储,趋势是数据共享,而开放数据又是开放获取的对象之一。综上所述,开放数据既是开放科学的重点,也是社会需求的体现。

2.4 开放资源是没有壁垒的信息资源

Open access resources、open resources等指的都是“开放资源”。目前学界对开放资源的定义尚不统一。国内学者[28]从开放资源的泛用角度提出广义上的定义,即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访问的资源(如开放获取期刊、开放获取知识库),也包括受一定访问限制的资源(如科研博客)。上文提及的开放获取既包括期刊论文,也包括数据、软件以及多媒体等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统称为开放资源[29]。研究人员发现,近两年更多种类和数量的信息资源在相关政策、组织合作、科研需求等推动下,走向开放获取。开放资源数量呈不断增加的态势,并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接受与认可,开放程度也随之加大。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版权与许可问题是当前开放资源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也是开放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虽然不可避免,但并不代表着不可解决。在未来发展中,开放科学会更加普及,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社会需求会更加强烈,不妨大胆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版权与使用许可等问题可能会变成开放科学的内置因素,届时版权人更关注的不是自己的版权是否被侵犯,而是自己所拥有的文章、数据、专利等是否能创造出更大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拓宽人类的知识边界等。个人的学术成果划分与囤积,势必会造成开放资源被限定,进而导致开放科学运动的瓶颈。而共享与开放才是资源的实质所在,自由则是资源的深层次境界,自由的资源意味着共享与开放已成为前提,被大众认可,包含数据、多媒体等在内的信息资源获取没有壁垒。

2.5 开放同行评审是包容与开放的展现

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在开放数据运动中成果显著,强调利用开放数据可以增加同行评审的透明度,从而提升同行评审的质量与效率。在当前学术出版中,同行评审质量参差不齐,偏见、个人利益等问题成为同行评审的阻碍因素。透明度是开放科学的特征之一,也是同行评审高质量的保障。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学术期刊开始实行混合同行评审的做法,即允许开放同行评审与传统的同行评审同时存在。开放同行评审也可称为公众评审或透明同行评审,开放同行评审的评审结论与作者的回应共同构成文章最终出版的组成部分。《英国医学杂志》研究表明,开放的审查并没有降低同行评审的质量[30]。纵观当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术环境、社会环境中,同行评审把控着出版质量与学术交流的健康运转。开放包含公开、透明,开放的同行评审能够完整地记录与文章有关的争议和讨论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剽窃的可能性,并且更容易发现文章的缺陷与不足等。开放同行评审也是科学社会进步的表现,科学社会应是一个包容与开放的世界。就包容层面而言,开放同行评审给予不同科研水平的研究者机会,共同讨论、研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互相学习,在质疑与肯定中提升学术水平。就开放层面而言,过去的学术界略微存在着排外现象,而开放的同行评审则摒除这一现象,让专业和业余人士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学术切磋,让双方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

2.6 开放教育资源是价值所在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1]首提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并指出开放教育资源是以任何媒介、数字等形式存在的,是公共领域内教与学的资源或是经过公开许可发布的资源。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2](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指出,开放教育资源是为教育者、学生或自学者自由公开地提供数字化材料,从而起到教育、学习和研究使用及其重复使用的目的。OECD强调,开放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学习内容,还包括软件的开发、使用等工具,以及实践操作资源,如开放许可证。相比之下,英国学习联邦共和体[33](Commonwealth of Learning,COL)采用的开放教育资源定义更能突出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免费提供材料,公开使用材料,用于教学、发展和研究。纵观上述三种定义,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有三:免费、公开、教与学。从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可以看出,教育资源的开放范围是有限制的,用于教育目的的资源是开放的,倘若是其他用途,如商业用途,则不包括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开放教育资源与开放教育是不同的。开放教育包括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中“开放”一词意指消除障碍,开放教育是指没有学历门槛限制的教育,常通过互联网进行,如慕课(MOOC)等远程学习课程。

开放科学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科学世界,因此在图1所示的体系中,每个圆所代表的子体系不只是包含在开放科学的“六边形”中,更多的是在外部,这意味着探索、扩展与伸张,以及与不断发展的人文社会相结合。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资源等子体系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才能促成开放科学整体上的进步。开放科学是一个自由、开放、合作与共享的运动,只有其内在不断突破界限,与外部融合,吸取新鲜技术与知识,开放科学方能给大众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合作与共享的氛围。诚然,笔者构建的体系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开放科学的特征,但在纷繁庞杂的开放科学运动中,该体系仍显得单薄,有待完善。笔者认为,体系构建的前提是理论认知的贯彻与通达,因此,本文将以开放科学的理念为切入点,深入探析开放科学,完善体系构建。

3 开放科学理念探析

开放科学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给科研人员、社会公众带来便利,这是一场顺应时代发展的运动。开放科学的基本理念是“自由、开放、合作、共享”,从而产生并促进科学交流。这四种理念诠释了开放科学的特征与各子体系的联系,并对开放科学体系的构建起到指导作用。

3.1 自由有边,学术无境

开放科学运动拒绝以获利为唯一目的的科学研究行为,公众不禁会对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力感到焦虑;开放科学的目的之一是打破学术成果交流的一切障碍与壁垒,这势必会对传统的出版模式造成影响,给其经济效益带来折损。因此,有人认为开放科学阻碍了各方的经济利益,损害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开放科学的自由获取障碍重重。自由地从事、传播、参与科学研究是学术活动的核心,不受歧视、限制地参与学术争鸣,也是自由的体现。在欧洲,政府要求科研人员在既定的研究领域内才能申请经费,这一做法限制了研究人员选择的研究内容范围,无形之中限制了研究自由,限制了创造力。此外,在当今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跨国合作日益增多,学者青睐于通过互联网建立合作桥梁,但是法律限制、语言障碍等各国具体情况阻碍了学者们自由利用他国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

在学术环境下,学者最重要的权利之一是自主权:学者选择做自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34]。不过,学者通常考虑到现有压力,如经费压力、时间压力等,不得不放弃或者改变选择,自主权变得不完整,自由的学术也变得被动。在开放获取中,作为学术自由的一部分,科研人员可以自由选择期刊,即开放获取和非开放获取的期刊都可以发布个人的研究成果。此外,在数字时代,自由变得更有规有矩。比如,开放同行评审,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人士都可以对研究成果提出质疑,自由地发表学术意见,但是所有的交流、质询都会被记录,显然自由并不是毫无章法,漫无边际的。在开放科学运动中,自由所代表的含义会更加深远。

开放科学的自由理念应是对开放科学运动的细化与指导,而不是假借自由之名,实行伪开放,如学术造假。自由的理念应与开放科学的政策相辅相成,政策的制定需自由的理念作指引,自由的执行需遵循政策,学术是没有任何边境和界限的,秉承自由的理念,科研才能真正达到大同境地。

3.2 开放先行,促进合作共享

开放科学中的开放理念指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访问、使用、修改和分享开放的数据和内容。研究成果能够被完整获取,完整指的是成果获取不受任何限制。开放的学术资源、成果等一方面可以促使研究人员迸发出更多的研究灵感,另一方面,开放科学是一个大融合的集体运动,闭塞、狭隘、封锁的研究只会遭到社会的淘汰与排斥。开放科学的各个理念与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融合与渗透的。获取成果与资源、同行评审等都是以开放为前提,换言之,开放获取、开放资源、开放同行评审相较于不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开放给予科学更多的可能性,仅从“开放科学”四字中也可知,科学若不开放,就谈不上让这个信息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参与其中。Mukherjee[35]指出开放科学依赖于研究人员公开知识,开放科学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生产系统,开放的理念体现出不断进取与外界融合的特点,研究人员公开知识,并作为未来研究人员的知识输入,这是开放科学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开放的终极目标是合作与共享。每位学者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已知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总量却是无限的,未知的知识太多,需要研究人员探索的科学研究也太多。而开放的科学运动能将每位学者的有限知识进行叠加,不断扩大知识面,共同探索未知,不仅是科研人员,非专业的科研者也共同参与这项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合作与共享必然会发生。因此,开放既是这场科学运动的前提,也是合作与共享的先决条件。

3.3 合作扩大效益,益于共享

20世纪中叶,Price[36]在《小科学,大科学》中指出,科研合作是必然趋势,并且合作态势将向着大范围、多维度、高水平的方向发展。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促进人类骨骼再生蛋白的临床数据均来自耶鲁大学开放数据获取项目(YODA)[37]。在该合作中,YODA帮助美敦力公司提高数据透明度,并培养企业的开放科学文化。这一合作促进了耶鲁大学与美敦力公司数据共享,进而合作开发新产品。开放科学的合作理念是科研人员理性选择的体现,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

正如上文提及的美敦力和耶鲁大学合作,此类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因为高校在知识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而企业在市场资源方面更占优势,因此校企合作既能提高学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又能保证产品是经过精密的科学认证的。由此可知,开放科学运动不仅是学术界的运动,更是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全民运动。合作并不是抹杀个人努力,每位科研人员的努力都值得尊重。自由、开放,进而达到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达到“1+1>2”的效益。除此之外,科研人员往往只能掌握有限的技能和单一类型的知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合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选择,如科研团队的不断涌现。开放科学的特点在于它不断吸取了以公共为基础的同行产生的观点,进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合作。开放科学的合作理念是以集体的力量和行动来弥补或增强个体的科研能力。因此,合作是学者们为实现共同目的或各自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沟通、协调活动,也是为了共享知识、数据等信息资源而进行的一种相互配合的活动。合作为共享作铺垫,但并非不合作就不能共享。开放科学的合作理念早已在各类研究中扎根,合作理念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资源的开放可以促进共享,合作则是架起共享的一座桥梁,促进研究人员沟通与探讨。

3.4 共享理念推动创新

PLOS是一类包括医学与生物学在内的8份期刊的总称,PLOS要求作者在投稿时将论文产生过程中的数据一并提交。论文数据的共享一方面方便再现论文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让数据价值得到再次挖掘。值得注意的是,共享不是学术剽窃的来源,相反,共享是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途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制定的《数据共享计划》[38]中要求每位项目申请人都应提交一份数据共享计划或不共享说明。该计划不强求每位申请人都共享各自的数据,因为在现实中,共享面临的阻碍仍有很多。如资助研究的基金会不允许研究人员公开数据,何谈共享;此外,研究人员也会担心数据共享后带来的副作用,别的学者利用共享的数据,优先形成成果等。共享学术成果和信息资源,是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摒弃学术偏见,共同探索未知领域。

共享理念是开放科学运动中实现科研创新必不可少的理念之一。共享理念的延伸是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正如本文开篇提到的,开放科学是一项深入咨询社会各阶层的运动,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共同为开放科学运动营造一种良性氛围,即学术研究无偏见,知识获取无阻挡,科研合作无障碍,成果分享无担忧。

4 结论

如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但在这高速发展下,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亟待解决。比如,科研过程的排外性、学术成果难获取、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对研究人员的学术发展也带来了影响。而开放科学运动则给科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开放科学本着“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促使科研交流、传播以及合作的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本文围绕开放科学的概念、体系与理念三个问题展开分析与论述。首先,着重分析了开放科学政策是先行之举,贯穿着整个开放科学运动。其次,通过世界各地提出的倡议或声明,指出开放获取是开放科学的基石,获取才能创造科学;而开放数据是开放科学运动的重点,也是社会需求的体现;开放资源是没有壁垒的信息资源,也是资源共享的体现;然后通过分析学术出版中同行评审质量的参差不齐,提出开放同行评审既能提高评审透明度,保证学术出版质量,也是包容与开放的具体体现。最后指出开放教育资源是开放科学的目的体现,科学转化为教育资源方能体现科学的价值,使之恒久。

放眼未来,开放科学的受益者将会是所有人。大众可以在开放科学运动中,自由获取需要的信息,与科研人员自由平等地探讨问题。科研人员既能更加便捷地获取科研资料,还能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升个人研究造诣,等等。“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的开放科学,势不可挡。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学术理念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