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同课异构有感

2018-10-31戴丹丹

生物学教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重难点建构目标

戴丹丹

(江苏省泰州中学 泰州 225300)

近日,江苏省天一中学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聚焦课堂·生长课堂”研讨活动,三位教师同课异构讲授“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笔者有幸参与了这场教研盛宴,体验到不同地区教学文化的碰撞交融,受益匪浅,现将本次听课的收获和思考总结如下:

1 教什么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 ①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②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③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重难点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但对于教师而言这节课要上得出彩则不容易。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会着力于课堂的形象化,呈现大量的图片,列举很多例子,这样处理导致的结果是第一个教学目标可以达成,而后面两个目标则因为教学过程中的“厚此薄比”,导致目标的达成度不高。本次听课带给我的感触是: 教学目标能否达成,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明确自己到底要“教什么”。

这节内容到底要“教什么”呢?仔细分析可知,目标③的达成建立在目标②的基础上,作为教学重难点的目标②则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本节课的重心应该是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资料,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让学生在分析所给材料的过程中掌握方法,触类旁通,进而得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可以运用本节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从而体现生物学课程的教育价值。本次活动中三位教师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不只具备“艺术而形象”的外衣,同时还赋予了“科学而理性”的灵魂。

2 怎么教

2.1 如何导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巧妙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本次活动中一位教师以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传递、什么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问题串形式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另一位教师导入则是联系本校实际,为学校花卉养护工发声,提出了两个问题: ①菊花一般在11月中旬开放,如何能让它提前开放,在“聚焦课堂”期间装点校园?②菊花花园中有青虫、蚜虫等害虫,除了喷洒农药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第一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折射了教师严密的逻辑思维,几个问题层层推进,对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是“直捣黄龙府”;而在讲述第二个问题时,执教者又分成了三个层次: 细胞内的信息传递→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这样从微观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获得了分析资料的一种方法——解读关键词。

第二种导入新课的方式则是当下流行的“情境导入法”,执教者以学校花卉养护工的口吻提出与本次活动相关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可以很“高大上”,也可以很“接地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2.2 如何举例 本节课可以列举的例子有很多,以何种方式呈现、呈现时间和列举哪些例子,则需要教师认真思量、谨慎挑选。一位教师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第一例,询问学生诗中有哪些信息传递,本意是挖掘出这首诗中出现的荷花,这种植物需要较长时间光照才能开花,显然这样内隐的信息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例证的使用本意是为了让概念或理论更为通俗易懂,但这个例证以整首诗呈现则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另一位教师也选用了古诗词(图1),所不同的是她呈现的不是整首诗,而是古诗中与信息传递相关的某一句,而且这些诗句是在学生已经获取信息的种类之后呈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判断出是哪种类型,这样的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呈现例证的方式上,一个非常显著的共性是使用视频,造成的视觉冲击性强,不仅如此,视频播放时还有或专业或有趣的讲解: 如其中一位教师剪辑中央电视台的一段报道,以此引入“蜜蜂跳舞”的例证,视频中讲解的语言诙谐幽默,其中还穿插了外国科学家对自己所做实验的介绍,视频使得整个例证变得鲜活,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不是一纸空谈。

图1 从诗中提炼隐含信息

2.3 如何突破重难点 能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重难点的突破,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多是借助教材上4个资料讲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活动中一位教师利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图2),将信息种类和信息传递的作用巧妙地连接起来。

举例时,要求学生将例证中的信源、信道、信宿三要素填写完整,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信道决定信息的种类,信息传递发生的范围,信息的作用也一目了然,所有的内容均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任务则演变成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教学难点在无形之中轻松突破。更为可贵的是,整节课结束后黑板上呈现的是一个非常详尽的知识框架图。重点知识、核心概念等一目了然。

图2 模型建构框架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三位教师用各自的解读向我们呈现了他们眼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或侧重于模型建构,或侧重于联系实际,不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以教材教”。

猜你喜欢

重难点建构目标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Units 11—12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