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思维的“日新”式渗透

2018-10-30孙冰

读天下 2018年21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

摘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教材、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下的新教材,就不同于旧教材侧重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而侧重于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培养。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是历史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问题提出了一点儿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思维;日新

高中历史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专题史体例的方式,呈现出模块型和组合化特征。这一视角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历史教材呆板、沉闷的形象,也更符合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年龄特征。但新教材也面临着知识系统跳跃性大、理论性和探究性增强、各模块之间历史知识有重复现象、新知识的学习缺少知识铺垫、互相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的现象等等,这些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教材、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这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面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等等。这就不同于旧教材侧重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新教材则侧重于学生知道某件史实,从而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培养。

新课改下的新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自主权。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对新教材认真学习,完全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才能使新教材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思维,新教材却提出了许多改变这种传统课堂的方式方法,把教材当成是一个载体,重点不在于教材中讲了什么,而在于能够用教材中的知识启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尤其是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但他们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更多的历史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不能一味地认为学生的历史知识过于薄弱,就对他们进行历史“轰炸”,因为新课程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历史素质的培养。历史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敢于独立思考的个体。那么要怎么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呢?我认为这源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

所谓历史思维就是“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历史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質,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从理论上讲,历史思维能力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历史学特有的方法论,是对历史客体“进行纵向解剖和横向解剖及单项解剖”。

目前的新教材从体裁到内容都侧重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而简化了其过程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运用理论知识将“因”与“果”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学生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知识来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即“历史的”思维能力。

我们怎样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呢?

首先,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所谓“辩证的思维”,就是以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眼光分析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故而有必要将历史现象或人物放在学生面前,通过教师引导,逐层的、全方位的对其进行剖析,以得出完整全面科学的结论。如:“欧洲殖民掠夺的后果”这个问题,应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殖民掠夺对殖民地人民而言是灾难,并且产生了极其严重深远的影响,但殖民掠夺回欧洲的财富却又转化为资本,加快了资本主义萌芽对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说明殖民掠夺客观上也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一面。而在分析其他历史问题的时候也应坚持这种模式。

其次,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方式,即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历史时都应将其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避免以现代人的眼光苛求历史。如: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需要放在“历史的”环境条件下具体剖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再次,在宏观上,要引导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就以整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为例,每个单元结束后都应该理出单元线索结构图,使学生有清晰的整体的认识。比如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学生把世界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体系的形成),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再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纵向整理,让学生了解其发展的轨迹,然后从横向上,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影响。通过这种纵横交错,构建起历史大环境,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去感受历史的立体感和纵深感。

最后,从微观的角度讲,就是要让学生搞清楚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但这些又必须和宏观相结合。列宁曾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就事件性质、历史影响等进行历史的分析,还要引导其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一些基本理论,让这些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形成一种经验,真正让他们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去汲取历史智慧。

总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学中最核心和最本质的内容,历史教育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也深深地植根于历史思维的培养上。面对变革中的历史教材、教法,培养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施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给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故而,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具备历史思维,并能够自觉地运用这样的能力就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务实地体现学科的科学性和学问性,立足于历史意识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现代化的公民素质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霞.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2).

[2]秦耕.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意识的培养[J].政史地教研,2005(12).

[3]邹玉兴.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有效性教学的策略[J].教育战线,2012.

作者简介:

孙冰,广东省惠州市,陈江仲恺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