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科学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初探

2018-10-30陆伟波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有效开展小学德育素质教育

王国辉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变得非常重要。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品德的发展与进步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逐渐成长为社会所需人才提供了巨大帮助。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素质教育下小学德育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德育;有效开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025

德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借助德育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及理念的正确引导,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与文明习惯,同时树立其同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为了落实小学德育教学目标,教师采取有效途径开展并实施学校的教育重心。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校及国家三个层面。对于学生而言,在德育教学背景下,学生受正确思想的引领,可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这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德育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及自强的优秀品质,使得学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可以努力克服困难,并使得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对于学校而言,小学德育教育可帮助学校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在小学教育中,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可达到德育及智育共同培养的目的,这样为优秀人才的输出奠定基础。对于国家而言,小学德育水平往往同国家及民族的未来联系紧密,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帮助社会培育出合格的建设者及可靠的接班人,使得学生能够肩负起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重任。

二、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有效开展的策略

1. 提高小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

为了保证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小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思想熏陶与品德教育,进而将德育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理解以及具体的行为。提高学生德育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应选择同学生理解及认知能力相符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听。比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播放视频、讲解爱国小故事、看宣传画等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采取形式活泼的教学形式,如采取表演式、游戏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解良好行为规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演行为不文明者及宣传员,主要模拟对生活中不文明行为的表现,以此帮助学生纠正并形成良好的行为及品质。

2. 将德育教学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将德育单独当成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因而为了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具有隐形的特征,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这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合作精神;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学会感恩的品质;在思品课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美术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及社会主义审美观等。通过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3. 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开展德育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运用到德育教学中。借助网络开展德育,不仅可以提高德育教育的教学效率,还可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好的行为及精神引导,进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执教《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仅有文中的几张云南风光及云南少数民族人们活动的情境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可能深刻地感受到什么,要想进一步感受云南风光,走进云南。课前需要搜集云南风光图片,这就需要多媒体制作,通过有韵律、有层次地聚集在一起,配上优美的音乐和娓娓的解说。在播放多媒体时,学生欣赏着云南绮丽的风光,真真切切地感受“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感受着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搜集大量传统文化的素材,在课程讲解中运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能夠直观地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让学生喜爱传统文化,并且自觉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同时,学校还可以构建德育教育网络化平台,使得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样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及行为习惯。

4. 借助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教育有效性

小学德育教育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讲解完相关的德育理论知识后,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以将德育理念内化成学生实际的行为,以此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及感知,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比如在秋收的季节,让学生到农村参与农作物收获,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进而养成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组织学生到养老院,让学生在实践道德过程中形成关爱他人的思想品质;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小区开展垃圾的分类处理及打扫社区环境活动等。再如在教《和睦相处》时,可根据课上的准备,利用节假日或休息日的时间进行调查本社区邻里和睦相处的事例,感受到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体会“远亲不如近邻”,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结语

总之,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以体现德育的实用性,运用德育的感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昆阳实验小学 325400)

陆伟波

摘要:初中科学是初中的基础学科,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科学教学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内容,探讨了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希望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027

科学教育的本质主要是传承人类智慧,科学知识内容涵盖了人类积累下来的对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认知,同时对今后发展的认识与展望。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相关知识,达到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及发挥课堂实用性的目的。

一、初中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

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通过文化知识学习,让学生可以适应终身学习及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及能力。初中科学核心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内容。

所谓思维能力,就是当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首先需要检索自己的已有知识,亲历知识建构过程,进而解决科学问题。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可以通过学科内容,形成自主学习的价值理念,并且在学习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上,实现思想价值及技术方法的创新。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太阳能相关知识的时候,让学生可以自主研究太阳能台灯。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是学生借助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起节约及环保意识,为综合人才输出提供保障。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 运用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常伴随问题的产生,为了激发学生思维,需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检索已有科学知识,进而对问题作出解释。在学生运用常规思维不能给出解释的时候,可以立即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诱导学生换一种思维来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科学教学中强调思维的同时,不可降低对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要求。

比如在教学初中科学《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事先准备的能够调节亮度的台灯,并调节台灯亮度。之后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提问:台灯亮度变化的过程,电源的电压是否发生变化?灯泡改变了吗?多数学生回答到“没有变化!”接着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灯泡亮暗发生变化?电路中电流如何变化?电路中电阻如何改变?是否可以设计出可改变电灯亮度的电路?”教师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究,有学生思考改变电流及电阻可以转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长度,可采取接线的方式;而改变电灯亮度的方法可以是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圈数。整个教学中,以问题为起点并且问题设计上层层推进,可以让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发及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学科教学形式的引导,需要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与学生能力提升需求相结合,将自然学科的主导式教学转变成核心能力补充形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可自主学习,这样可以不断发挥学科知识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初中科学《物质的性质》这一课程的时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出探究性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水转变为水蒸气,水蒸气转变成水,水转变成冰,冰又融化成水,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有学生认为这是水的自然变化,而有的学生则说这是温度变化的结果。根据学生的表述,教师可以进一步对课题变化进行课堂分析,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自主性探究,同时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证明。在实践证明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同时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实践创新,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次课程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进行科学现象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究,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实践。

3. 构建与生活相联系的核心素养培养结构,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需推进科学学科与生活相适应的结构,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构建长久的培养途径。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需要教师结合中学生的实践环境。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成绩衡量方式,突破现有的经济发展结构。如教学《空气与生命》《植物与土壤》《电和磁》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每一章节的导读内容,将科学知识认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结合,以形成完整的科学知识分析过程。同时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探究。如教学完《植物与土壤》这一知识内容,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植物与土壤,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完《电和磁》的时候,教师可针对文章中的生活现象,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引导。同时在教学后引导学生借助电磁及铁丝探究电和磁的关系,这样可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能力的增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下,初中科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继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设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參考文献:

[1] 徐燕子.基于核心素养学生证据推理能力的培养初探——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为例[J].文理导航,2017(17).

[2] 孙文忠.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2017(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杭州湾初级中学 315335)

猜你喜欢

有效开展小学德育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让音乐成为游戏的伙伴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第二轮生物复习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也谈素质教育
浅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