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在打听领导日程”

2018-10-30尤梓

廉政瞭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日程安排日程班子成员

尤梓

张 志炎,南京市委原书记杨卫泽的秘书,近日被披露向地产商赵晋提供杨卫泽日程安排信息谋利,引起舆论关注,顺带带火了“领导日程”这个词。

领导日程是官场的稀缺资源,储存着大量的权力和能量,自有其开发利用的“使用价值”,也就难免被秘书、司机等领导身边人待价而沽。张志炎这样直接贩卖日程的手法,算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更恶劣的是像王传东那样,影响或者改变领导日程。

王传东当了安徽淮南市委原书记陈世礼近5年的秘书,其间就利用特殊地位,直接改变陈世礼日程安排,安排他人与陈世礼见面,7次收了近50万元。

所以说日程安排的主角是领导干部,但他们能做几分主,还真说不定。

“不上纸的日程”

张南直接服务一地级市市委常委,常委没有专职秘书,但他干的基本是专职秘书的事。他告诉笔者,“日程的说法有点企业化,太正式,他们习惯叫工作安排。”

基本上每月初领导班子都会召开一次会议,在会上梳理一下这一个月有哪些重点工作,哪些需要主要领导参加,哪些班子成员负责。“你看很多系统内的人习惯说‘提上日程、摆上重要行程,就是这个意思。提上日程就是已经基本确定领导认可了要做这事了。”

梳理完后,接下来就是办公室或者说秘书的事,一般会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团队负责协调安排领导的行程。“每个月有一个大致的安排,比较粗略。每周四、周五办公室又会根据这个月工作进度,再安排一个领导每周的工作安排。这个就比较细了,但也不会像电视或者小说里那样细致。”

也有细致的。地方一把手的日程,或者具体调研等外出的活动行程,都比较细致。“尤其是十八大之前,有些调研,办公室为什么要提前开车走一遍呢,就是测算路上的时间,好安排行程。”

“不要把日程安排得太满,这是第一原则。”张南根据多年经验观察称,除非特别情况,一般地方领导日程安排到七八分就行了,应该给一些意外情况或者处理文件等留下空间。

他同事曾服务过一名领导,在安排日程时太过详细。领导拿着日程单子就对办公室开玩笑说:“你都把我安排完了,我还做什么呢。”

留下一定空间本身没有问题,但也为秘书“安排”领导留下了空间。“有些不是事先安排的部门或者人员,部分就是由这些人提前与秘书沟通、约好,见缝插针地去汇报工作或者请示商量其他事情。”

张南称这个是“不上纸的日程”,也是最关键、变化最大的日程,有时候只有秘书才掌握。“每周日程由办公室、分管领导等小范围研究拟定,再报给主要领导同意,不然就是‘纸上谈兵了。每日日程一般会在早上或者提前一天下午报给领导,有时候领导会调整。不过‘不上纸的日程就只有秘书随机应变请示汇报调整了。至于八小时之外的日程安排,基本就只有领导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掌握了。”

“主动行程看官员职级”

在古代,安排好的日程调整是比较忌讳的事。清朝著名的幕僚汪辉祖就说过,“而宴起昼寝,以至示期常改,审案不结,判稿迟留,批词濡滞,前后左右之人,皆足招摇滋事,势必不清,何慎之有?”官员很晚才起床上班,白天睡大觉,安排的日程经常改变,审理的案件长时期不能结案,前后左右的人都可以招摇生事,这样,势必做不到“清廉”,也谈不到“谨慎”。

现代当然不一样。沟通更便捷,影响日程的情况往往就越多。

李富民在市县办公室都工作过,他把领导的行程分为“主动行程”与“被动行程”两种。“根据上级调研、考察、督导、检查安排等建议相应级别或职务的领导陪同的,参加各种会议的等等都是被动行程。”

现在这类活动都会提前通知,他最怕的是“临时起意”和“预先安排”。“有次陪县长下去调研,本来两天的活动,第一天上午县长就被市委领导叫走了。怎么办,只有把副县长请过来顶起。”

“预先安排”基本是定了这段时间要做什么事情,但一把手的日程还没有最后定下来,办公室通常会安排一个时间,“留下一个口子,叫‘初定什么什么时候。这对下面和班子成员的日程安排就有些头痛。”

不过,一把手的日程并不是绝对会影响班子其他成员的。“有些特别重大活动,班子成员需要配合一把手进行调整,但有些班子

成员比较强势或者相关安排更加重要,也会顺着自己的日程走。”

一名体制内的人讲了当地一件事,有次一名市委班子成员被问及日程安排时,该班子成员说要先看看一把手的安排,自己才能定下来。这事成为当地官场一个段子。

中国社科院曾发布过一个报告,分析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状况,发现他们被动行程占了很大一部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重大自然灾害、信访维稳工作、各类纠纷以及日常各项工作考核等,几乎占据了这些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大半行程,全天候工作、“通宵”“白加黑”“5加2”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

“从主动行程多少,就可以看出官员级别与职务。”张南笑称,主动行程比较多的,要么是一把手,要么是职能相对少的部门,相反亦然。

在主动行程上,领导时常会增加或取消,有时就连秘书也不能完全掌握,时间一长,就容易成为糊涂账。有些地方则会每天编制相关内部通报,既是忠实详细地记录领导们实际的活动安排,也可以摸索一些领导的风格,为今后编制日程做借鉴。

日程是工具,不是程序

“不该我知道的,我绝对不会主动去打听。”李富民对此有过深刻教训。他办公室一名新人比较喜欢打听领导日程安排,“一次两次还好,多了就被领导知道了,专门安排分管领导找他谈了一次话。”

不了解领导日程也可能比较麻烦,尤其是遇到对接待工作比较在意的。一名体制内人士告诉笔者,十八大前某地因为不了解日程,接待有所不适,去调研的厅级干部拂袖而去,当地很多工作都受到影响。

现在一个地方、机关也会公布一些领导的日程安排,甚至会在网上向社会公布。比如武汉的洪山区,从去年1月开始起推行区级领导干部工作网上公示制度。这个制度要求区“四大家”领导干部,每天下班前将第二天的重要工作、活动进行报备,由办公室工作人员整理后,向区城市数字化服务中心报送,统一在区政府网站醒目位置公示。

据说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区级领导干部的去向,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也强化领导干部自我监督,提高辦事效率和为民服务质量。

不过很可惜,目前洪山区政府网站上已经把这个取消了。即便之前公示的时候,也类似“1月5日8:00,调研创意产业发展;14:30,区政府常务会”这样比较简单。

数名体制内的人员称,这只是简单的取消公示,机关内部早就有了,更多是为了方便工作。“大事小事都要请示汇报签字,送文件总得知道领导在哪里吧。很多时候领导到外面去了,文件又很急,还得开车甚至‘打飞的送过去。”

对于这种日程化的工作,有些领导也会觉得难受,抱怨说,如今公务实在多,整天只能随着办公室安排的日程转,成为程序的“机器人”;一切按日程工作,一切也为日程而工作;离开日程安排,我们既不能干其他事,也没有时间干别的事……还有些官员,离了日程安排,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官员办事要有一定的日程安排,要按一定的程序规定工作,这是正常的、必然的。但是,如果一整天的公务活动全部被日程塞满,完全被泡在被动日程中,那么,官员的日常工作就演变为日程化、程式性的行政生活。对于这部分官员来说,要么他们不再需要思想,不再需要创新,不再需要灵活地处理事务,一切只需“埋单”办事;要么他们在开会的时候批文件、批文件的时候接待,如此颠三倒四,工作效率也就难保证了。

猜你喜欢

日程安排日程班子成员
腾讯棋牌天天象棋2019全国象棋男子甲级联赛竞赛日程安排表
皮肤护理提上日程
浅谈班子成员分歧的类型、成因及分级管控机制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教师培训课程菜 单
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日程安排(2016.4.20—6.29)
渭滨区检察院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班子成员间的共事准则
第五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日程安排
2015年焊接行业展览会日程
2014年焊接行业展览会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