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乡土理念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探索

2018-10-30薛佳薇XueJiawei曾琦芳ZengQifang陈淑斌ChenShubin方翊珊FangYishan

建筑师 2018年2期
关键词:土楼教案建筑设计

薛佳薇 Xue Jiawei 曾琦芳 Zeng Qifang 陈淑斌 Chen Shubin 方翊珊 Fang Yishan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是建筑学习的开启方式,如何兼顾落实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又能保持特色,是值得探讨的议题。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立足将地域特点与现代建筑教育相融合的思路,形成具有当代乡土特色的设计基础教案,本文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选题背景

我学院原有的设计基础教案中有一独特之处,大一新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第一周即前往土楼乡村进行认知实习,以旅行开篇的建筑启蒙方式;2013年底顾大庆、葛明、王骏阳等学者系统听取了我院当时的设计基础教案汇报后,给予如下建议:“教案开了个好头,没有下文,土楼实习和后续的教学没有衔接关系;应有所衔接并加强建筑本体的训练和教学。”在顾大庆老师的指导之下,新教案提取原有教案中的精华(土楼实习的开启方式)、结合现代建筑教育的要领加以发扬光大,以土楼乡村为背景串联设计基础的各个教学课题,提出向生活学习、向传统学习,兼具地域性与当代性,从2015级新生开始执行此教案。

二、教案介绍

1.培养目标

图1:建筑核心问题的图示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建筑学新生五年专业学习乃至建筑生涯的设计理念、态度及方法的启蒙。该教案问道于当地平凡真实的传统乡村,面对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的村落民宅,求教于日常生活与传统,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研究,展开一系列土楼背景的当代乡土教学课题,具有综合的、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分为“虚、实”两方面,虚的部分包括:树立朴素自然的建筑观、激发专业热情、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了解专业的社会职责意义;实的部分包括:形成专业的基本认识、初步掌握建筑设计能力、学习良好的工作方法和习惯、进行专业思考训练。虚的部分是长线、广度的培养,实的部分是专业、深入的教育,虚实结合塑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明相结合”的人才。

2.教学理念及框架

以民间文化为渊源的中国建筑学传统的核心价值[1]囊括“场所、使用、建造、形态/空间”等建筑学核心问题,新教案以“当代乡土”为教学理念,以当代建筑学的视角在传统乡村的语境中体验和展开学习(图1)。

整学年的6个教学课题,上下学期各3个(图2),将上述的建筑学核心问题,各个侧重、循序渐进地分别列为每个作业的主题词,依次为“认知——场所——建造——分析——空间——综合”;教案框架整体呈“总分总”格局,首尾两个是“总”,一个提纲挈领、开启下文,另一个综合运用、总结升华;中间的四个作业是“分”,分别针对其中一个建筑核心问题。

土楼乡村作为教案的基地载体,是两方面的必然,一来是延续我院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传统,发扬开学时土楼实习的特点,保留特色化的教学形式;二来是建筑学核心问题借由作为“本地参照系”(本地载体)的土楼乡村来具体呈现,便于学生体验、理解、吸收。

3.教案内容

①作业1土楼乡村观察与测绘,主题词“认知”(5.0周)。前往土楼实习两周,然后回校深化,分别包括“观察体验”及 “测绘”两方面(表1)。观察体验环节从聚落、组团、单体、细部四个层面进行体验,将建筑与场地、功能与空间、材质和结构等的综合认知贯穿其间;借由拼贴练习,巩固对聚落和组团层面的建筑——户外空间的图底关系认识,并让学生体会材质的表现力;测绘小型土楼(1-2层),理解传统建筑中不同的结构类型、掌握的测绘方法和制图识图能力。

②作业2村落户外空间设计,主题词“场所”(4.5周)。要求在村落空地上设计供居民和访客休憩、展示等作用的户外空间。启动学生关注户外空间,学会利用基本的空间限定方式、组织场地关系,学习户外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图2)。基本的步骤是:在基地模型上用片墙划分功能分区;梳理组织场地关系,绘制基地参照线分析图;将片墙根据参照线拓扑变形;加入水平限定(顶面和底面);墙体的界面调整,高度升降、虚实变化(表2)。

③作业3我的小屋设计,主题词“建造”(5.5周)。在约4m×4m简单平整的土楼乡村基地上,用两种主要材料建造底面为3m×3m,屋顶局部高度为3m,制高点4.5m,满足个人起居生活的小屋(带夹层,图2)。用1∶10模型推敲设计(找到和实际建造材料相对应的模型材料),以建造驱动设计,在模型上起草、调整直至完成,是对土楼就地取材、建造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空间与材料、结构的联系,也对人体尺度有所训练。该作业另一特点在于图纸的工作方法与设计方法相统一——图纸的 “建构”:在不可更换的绘图纸上以铅笔完成从布局、打稿、深化、修改、光影配景、成图的过程(表3)。

④作业4大师作品解读,主题词“分析”(4.0周)。大师作品解读是一项经典的建筑设计基础作业,通过对大师的理念及作品解读,在实例分析中深化对建筑核心问题的了解,反馈于主题性的分析图和分析模型,如设概念、场地、功能、形态、建造等方面(图2)。

图2:华侨大学建筑设计基础一学年教学框架

作业1“土楼乡村观察与测绘”概况表1

作业2村落户外空间设计步骤及概况表2

⑤作业5空间操作与观察,主题词“空间”(4.0周)。该作业主要训练空间形态的推敲能力,即空间如何生成和发展,通过简单清晰的操作手法获得空间丰富性的训练(图2),参考顾大庆《空间、建构与设计》 第3章“练习”的“概念模型、抽象模型、材质模型”教学环节。学生以模型尺度人的视角细致观察空间,真正感悟和欣赏空间的美和趣味性。该作业是抽象练习,为下一个作业打铺垫。

⑥作业6乡村学习小站设计,主题词“综合”(8周)。作为一整学年的收官之作,该作业是较为综合地覆盖建筑设计基本问题的综合性小型建筑设计。要求在土楼乡村基地中设计供居民及访客阅读、展览、交流之用的乡村学习小站,建筑面积200~250,高度7m以内,包括多功能厅、讨论角、半室外交流区及辅助部分。教学过程包括场地条件研究、体量研究、功能布局研究、空间概念研究、材质模型研究、建造模型研究、设计表达(图2,表4)。具体操作如下,根据基地周边环境形态绘制基地参照线网格;再根据建筑面积、高度、体积的限制做出矩形的体量尺度块;上述两条件共同推导,生成建筑体量;将体量模型放大进行功能分区的研究,用色块模表达功能布局模型;植入空间意向,结合功能和尺度进行演绎;然后采用2~3种地方或常用建筑材质来区分不同的空间性质、结构、操作关系等。学生的成果较谦逊的融合于土楼乡村、兼有当代乡土建筑气息(图3,图4)。

4.教案特色

图3:作业6乡村学习小站成果模型1

图4:作业6乡村学习小站成果模型2

作业3“ 我的小屋设计”步骤及概况表3

作业6“乡村学习小站设计”步骤及概况表4

①当代乡土:赫斯利和柯林·罗等人将“发展一套传授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教学法”[2]为己任的态度应当对我们有所触动和启发,放眼我国当今的建筑设计多元并进的大环境,具有“当代乡土”特质的建筑作品或者议题无疑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出彩的一部分,如何“发展一套与所处的特定年代建筑设计相匹配的教学法”,本教案发扬地域特色,是多元走向中当代乡土建筑背景下的一株苗子、一种有益的探索。

②结构有序:教案整体的框架和秩序是综合考虑的结果,“单项的练习组织在综合性的设计过程中”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关联性,训练问题的渐进性。每个作业、练习和教学环节不是孤立、可变的存在,个体的位置顺序、时间比重都关乎整体。

③设计主导:区别于传统布扎教育的基础训练为主导,参考的是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设计基础模式[3]。本教案除作业1土楼观察与测绘以及作业4大师作品分析外,其余四个作业都是设计,“个别的知识点、方法和技巧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结合进设计的过程中” ,一系列相关的练习纳入设计的框架内,以练习推进设计过程,区别于“先练习再设计”的传统模式,这一方法有利于学生建立建筑设计的整体概念,“在做当中学”的实际运用。

三、重视教学方法

“所谓的教学方法,具体是指设计教学的组织和运作,如何出题、如何开始、如何辅导、如何结束、如何评图等。” 布扎体系在中国的建筑教育存在已有80年之久,逐渐发展为全国统一的教育模式,影响的时间和范围都是显著的。而我们想起布扎,充满着历史感,更像是手头功夫、甚至是渲染的代名词,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表象的。“赫斯利和柯林·罗认为,布扎这个旧学院派的成功之处在于发展了一套传授古典建筑设计的教学法。” 而包豪斯从建筑教育中被质疑和最终摒弃,源于自身缺失系统性的知识话语及方法支撑。1960年代德州骑警把方法论转化为教学体系,冯纪忠先生的“空间原理”等都是现代建筑原创性的教学及方法的积累……这些都说明,重视教学方法,能保证教学理念及内容的执行和成效,本教案有所着重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4个:

1.详细的任务书编制,设置分阶段任务书

任务书是设计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教学组织和运作的纲领性文件,一般用于交代如下内容“任务要求、教学目的、设计步骤及方法、成果要求、周数、日程安排、基地范围。”此外,还包括因果设定、抽象的前提假设、学习重点等。此处要谈的是分阶段任务书。

“无明确的设计阶段;各个设计阶段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师生之间讨论的问题仅限于学生提供的方案优劣与否,而不关注于方案如何生成,如何发展,这就必然导致学生缺乏理性的设计研究方法和目标。”

这里的任务书编制是针对“步骤方法”进行详细的分阶段任务书设置,焦点在step and method,区别于现在许多以策划研究为出发点由设计者调研后拟定任务书,他们的关注点在于功能内容,program。按设计步骤分阶段的任务书能有效推进设计的发展,有明确的阶段性任务及成果,改善以前设计进度中前松后紧的状态,保证有限的设计课发挥出更高的效率,体现对设计过程的重视。

2.合理适度的“抽象”限定

这部分针对作业的“出题”而言。教案中的部分作业,对设计的背景因素或条件进行抽象提纯,将设计的多方面因素加以分解,抽象出主要因素,弱化次要因素,增加研究型教学的聚焦意义,更利于建筑设计的初学者理解和专注,循序渐进掌握知识和设计能力。整个教案的四个设计,除了最后一个综合性设计没有抽象限定外,前面三个主题作业都是有所抽象的:①村落户外空间设计中,先将所有空间限定方法抽象为最强烈、最有效分隔空间的墙体,明确界定功能分区;随设计深化再添加或转译为其他空间限定手法;②我的小屋设计中,为了突出建造主题,简化其他设计内容,如界定“简单的功能”“简单场地”“单一空间”“简洁的几何形”等。避免学生盲目热衷于追求怪诞的造型,跨越了材料和建造的现实可行性;或者着力协调基地怪状,而分散有限时间内对建造主题的关注程度;从而让学生在模型建造过程中充分体验“建造驱动(决定)设计”的运用,体验在“做当中学”;③空间操作与观察中,为了专注于空间问题,抽象限定层次更丰富,包括抽象为“无场所”“最简化的功能”“三种主要的空间元素(杆件、板片、体块)”“明确的建筑轮廓(平房、板房、楼房)”。

3.穿插式的练习及讲解

在理论大课之外,根据设计步骤的进度穿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及阶段性讲课,以解决设计过程中可能遇见的设计问题、知识点,这一做法是设计主导型设计基础课程的必要而有益的补充,此举与赫斯利“每日一题”对设计要点的拆分[4]、德州骑警与设计课匹配的建筑理论[5]有相似的考量。每个作业对应的穿插练习和分阶段讲解详见表5。

4.完整的教学活动环节

通俗意义上认为最重要的设计教学活动是设计课的上课阶段,布扎体系下经验型设计教学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示范是直接影响学生“悟”的早晚和程度。“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多层次的。我们一般的认识比较集中在设计教师与学生在设计工作室内的一段……这其实是很有局限性的,忽略了教学准备工作对教学的决定性作用……所谓的教学文化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发生之前的准备阶段,即设计和规划的阶段”该教案的实际运作,可将完整的教学活动环节分为前期准备、中期实施、后期整理三大段,前期准备,包括教案设计、任务书细化、课件制作;中期实施包括设计课、评图、展览、课余教学讨论,课后的教学日志、过程性资料归档;后期整理包括作业资料整理及分析、讨论会、教学总结(教师的总结、学生的心得反馈)、教案修正或细化。前期和后期都是对以往设计教学活动概念的必要拓展。

四、教学反馈

我们通过同行和学生两方面取得教学反馈,同行的源自成果展示交流,学生的主要是他们的学习心得。

成果展示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每个作业结束后的展览(图5),包括过程成果及正式成果,持续一周,顾大庆老师在教学期间多次来校,一般都是正在进行的作业的关键期以及上一个作业的展示期,对我们的成果做出肯定,也给出指导建议,作为下一年教案修正的参考之一;另一类展示是整个学年的总结展示,系统的教学成果,可以见证学生的成长,以及思考教学的微调。

学年结束后组织学生写大一学习心得,梳理之后有下述5方面教学反馈:①感悟和理解通过研究型学习来深入探索的观念和基本能力,例如“在做的过程中,我更愿意多思考,多想,多尝试……这个过程是我享受的,不是说结果不重要,而是我相信在我过程中每一步都尽力做好,结果自然是不会差的”。②尊重“向生活学习”的态度,践行“处处留心皆学问”形成生活习惯;例如“乐于从这些平时一眼或仅是一句惊叹带过的风景中看到更有趣的事”。③感悟到主题式教学“户外空间、建造、空间”“大师作品思想”的重要性,用以解读专业所见。④体现出对自然环境及乡土建筑、建筑材料工艺、空间艺术等方面的兴趣。

每个作业对应的穿插式练习及讲解内容详情 表5

图5:作业展览

五、当代乡土教学的外延与思考

1.当代乡土作为建筑创作与人才成长之源泉

从场地环境、空间组织、材料建造等建筑本质层面主动吸纳中国传统建筑或乡土建筑精华、融入当代设计的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前如冯纪忠之方塔园何陋轩、王大闳之建国南路自宅、贝聿铭之东海大学、葛如亮之习习山庄,近如王澍之国美象山校区、大舍之夏雨幼儿园、李兴钢之绩溪博物馆、刘家琨之安仁建川博物馆等,许多当代建筑师从中国传统、乡土建筑中汲取营养,更多的当代乡土的好作品正在涌现,他们都在这一问题上投入了持续不断的关注、思考和研究,以自身的积累与成长,转化为时代与传统的对话。

2.思考与展望

用较为扼要的方式简介教案,概括如下:土楼为载体串联六个建筑学主题,场所、使用、建造、形态等核心要素各个击中;目标清晰,结构有序,首尾综合,中间渐进,观念、态度、方法,有机融入教学进程。

教学改革研究是逐渐调整优化的进程,阶段性的整理为了更好的前行,应继续推进和强化研究型设计的思路:在做当中学,强化学生方案生成的因果关系,更强调过程的重要性,部分作业中尝试“初始构思不更换”的做法,让他们坚持初衷,通过研究探出属于自己的设计,不短视于暂时优劣,更真实的掌握设计推进的思路和方法。

前有梁思成先生提倡的“中而新”,冯纪忠先生的“与古为新”,今有学者对中国文化传统中土木/ 营造之中的“现代性”思考,培养建筑设计人才的教育机制也应当“中而新”“与古为新”“传统之现代性”,在我国当今社会及教育背景下,“当代乡土”思路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具有应时应景的适宜性,值得继续探索、前行。

(致谢:感谢顾大庆教授对本教案全过程,包括教案设计、编制、组织实施、文章撰写等的深入指导。感谢曾参与教改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团队:陈淑斌、方翊珊、赖世贤、曾琦芳、包辰、陈芬芳、傅燕、施建文、成丽、吴少峰。)

注释

[1]从无数历史事实都可以证明民间的艺术和文化从来就是中国艺术与文化的真正渊源。在笔者看来,“土木/ 营造”这种中国建筑学传统的核心价值,正是存在于民间的建造体系之中而不是受到过多形制限制的官式与皇家建筑之中……加深了与国际建筑学理论相沟通前提下的中国建筑认知问题,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由西方(欧洲)原发的现代文明思想,其实是可以在中国(东方)传统的文化之中找到某种渊源的。赵辰.关于“土木/营造”之“现代性”的思考 [J].建筑师,2012,(04):20-21.

[2]赫伊斯利和柯林·罗(Colin Rowe) 等人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建筑系筹划新的设计教学体系时提出了“新学院派”这概念。他们认为布扎这个旧学院派的成功之处在于发展了一套传授古典建筑设计的教学法……所以他们的任务是发展一套传授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教学法……这段有关设计教学“当代性”的讨论的一个启示就是,我们不但要学习赫斯利他们那套以空间为核心的建筑设计方法,更要从他们如何发展一套与所处的特定年代相匹配的建筑设计方法的过程中学习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顾大庆. 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个人探索与时代特征[J]. 时代建筑,2012,(04):19.

[3]克莱默在20 世纪80—90年代中发展了一个高度结构有序的设计入门课程。全年的教学大纲是一个假设的建筑项目,包含若干复杂程度不等的建筑或建筑群,有个真实的场地。每个建筑设计的课题由若干单项练习组成,设计由练习来推进。在这样的大纲结构中,练习和设计达至某种平衡,单项目训练的练习纳入设计过程的框架内,同时设计的过程体现为一系列既清楚界定又相互关联的练习。以1987-1988学年的课程为例,任务是设计一个划艇俱乐部,包含四个设计课题:入口、住宅、瞭望塔和俱乐部设施。顾大庆. 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个人探索与时代特征[J]. 时代建筑,2012,(04):18.

[4]赫斯利就已在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提出“每日一题” 的分项练习方法,将设计题分解为问题、要求和目标,并每次都配以对所需应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以使学生进入一种有序的设计过程并辅以一系列有关最近建筑和艺术发展的正式讲课。朱雷. “得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J]. 建筑师 ,2007,128(04):45 .

[5]德州骑警……新教学方案中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增设一门同设计课相匹配的理论课程…… 曾引. 从哈佛包豪斯到德州骑警——柯林·罗的遗产(一)[J]. 建筑师 ,2015,176(04): 44.

图片来源

图1 顾大庆,柏庭卫. 建筑设计入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图2、图3、图4由作者自摄。

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土楼教案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神话般的南靖土楼
《立定跳远》教案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永定客家土楼
建筑设计的困惑
走近永定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