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地战略合作新模式,校企人才培养促共赢

2018-10-29郑铁辉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校地校企院校

郑铁辉

2010年7月,国家颁布了四项重大的教育任务,其中有“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这项内容。广泛地开展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理念深入各省各市,可以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校地合作是一项开放性办学的模式,促进了学生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校地战略合作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利于校企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共赢。

一、校地合作共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校地合作的必要性

校地合作共建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校地合作指导了院校的经营和学科的建设,基于院校整合地方政府资源,将院校教育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之上发展。如今,教育竞争力日益加剧,在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之下,地方院校应该积极搭建起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桥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办学特色。

(二)校地合作共建的可行性

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院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同时地方院校的发展也需要当地政府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地方院校教育发展和地方政府经济水平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地方院校已经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边缘走向中心,逐步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这就需要当地院校和政府重新思考二者的合作关系以及模式,以全新的视野和姿态实现地方战略目标。就政府而言,首先要认识当地院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统筹规划,给予院校各方面的支持。就高校而言,要深入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院校发展的带动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加上校地合作,实现校企的共赢。

二、校地合作的困境

(一)校地合作支持环境脆弱

教育部门指出:“要创设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效机制,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校地合作之中,一般都是基于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友好关系或是个人建立起来的关系,在双方自愿基础上达成合作协议。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并没有真正参与,没有专门的部门来协调合作关系,没有经费支持也没有完善的政策指引开展合作工作。这种情况下的校地合作,虽然感情基础丰厚,便于沟通交流,但是还是存在明显的弊端。双方都没真切地明白合作能够带来的发展,对合作没有真正重视,支持环境太过于脆弱。

(二)校地合作有明显的功利性

校地合作的愿景是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发展。但是当前的合作只有放某项任务完成需要到对方配合,才会有合作活动。比如,地方政府有人需要参加某种竞赛,需要院校教师指导;需要地方政府配合完成学生的实践锻炼等。很明显,这样的合作方式功利性太强,不利于开展长期的合作,没有形成合作规划,也没有达到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景。

(三)校地合作领域窄

从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校地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合作,不仅仅包括实习教育和培训教育,更多的需要包括学校的管理、建设、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但是当前的校地合作,仅仅是院校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合作。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需要院校提供人才。可是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需要院校的培养,小学和初中、高中都是培养阶段,校地合作应该拥有更广的领域,可以适当延伸至高中和初中,形成人才的长期培养。

三、校地战略合作新模式

(一)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

院校要想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需要教師进行专业又严格的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一方面,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能够意识到教育的弊端,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时,便于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来支持院校。在校地合作中,地方政府有必要给院校提供政策支持,也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让政府能够从中明白了自己该从那个地方对院校提供政策支持,让校地之间的合作有更大的收益。

(二)校地合作从利益联合到文化融合的转变

在当前的校地合作中,应该从利益联合到文化融合的转变。利益联合是指在双方的合作中,都有利可图,在自身利益需求之上签订合作协议。文化融合是指双方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出一种新的能够促进双方发展的新文化。在校地合作中,通过利益联合能够很好地基于自身的利益开展合作,但因为双方文化的不同而达不到合作预期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双方的文化融合,将利益联合转变成为文化融合。通过沟通交流,碰撞出新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为他氛围中双方的主动力不仅仅是利于需求,更多的同一世界的精神需求。这样的转变,让合作不再持有明显的功利性,有着更长远的发展潜能,也更利于双方的发展。

(三)拓宽合作范围,长期合作实现共赢

为了能够进行人才长期的培养,校地合作的范围不应该有局限性。实现高中或是中职与当地政府合作的模式,使得中等教育领域有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具备更多的优势政策支持,让中等教育能够发挥其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优秀学生。在宏观领域上,双方的合作可以走向更好的层面,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出发,进行有规划有组织的合作,从而能够真正达到合作的初衷。在微观领域,双方在日常需求中通过互助开展合作。只有双方能够开展有规划性、全面的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校地战略合作的新模式,让校地之间的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院校在教育必经之路上收获满满。在梅州农校与梅州市丰顺县人民政府的合作中,政府通过对农校的教育、建设、文化、读书资源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让农校拥有更好的条件去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农校基于丰顺县的经济文化发展,教育并且培养学生,给学生开设实践课堂,让学生深入当地经济文化,深入政府机构,让学生对社会职业有新的认知,激起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规划和努力。梅州农校与丰顺县的战略合作,促进了农校的教育发展,也促进了丰顺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合作有规划的全面合作中,实现了共赢。

四、小结

校地合作是地方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采用新的合作模式发挥最大的合作效益一直是当代院校教育管理者研究的课题。通过与当地政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实际开展合作工作。让院校有条件有能力培养出新时代所需优秀人才。大批量的人才涌现,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校地战略合作的新模式,实现了校企人才培养的共赢。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校地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
广东高校“校地结对 实践育人”计划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