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生门》中佛教“善恶有报”思想探析

2018-10-29潘贵民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佛教

潘贵民

摘 要:《罗生门》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学者们对《罗生门》的解读五花八门,但鲜有从佛教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事实上,《罗生门》中蕴含丰富的佛教思想,尤其“善恶有报”思想体现最为明显。从东方佛教文化的角度解读芥川及其文学,是全面认识芥川及其文学的重要钥匙。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佛教 善恶有报

《罗生门》最初刊登在1915年5月的《帝国文学》上,后收录于单行本《罗生门》(日本,阿兰陀书房,1917)中。作品围绕某个秋雨的傍晚,一个在罗生门下避雨的仆人与一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展开。从故事情节可以看出,《罗生门》表现了人性的善恶因果报应观。善恶的因果报应观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文中虽未明确说明《罗生门》与佛教相关,但从文中“据说许多佛像、佛具已被砸碎。涂着朱漆或镶有金箔银箔的木料亦堆积在路旁,当作柴火卖”[1]28的表述可知,该作品具有一定的佛教元素。

一、《罗生门》典据来源及与佛教相关评价

关于《罗生门》的出典,一般认为出自《今昔物语集》中的两篇,即卷第二十九《罗城门登上层见死人盗人语第十八》及卷第三十一之《太刀带阵卖鱼妇语第卅一》。《今昔物语集》卷第二十九为“本朝恶行”,即关于日本本国的恶行记载,《罗生门》故事整体情节与此大体类似,只是《罗城门登上层见死人盗人语第十八》故事的主人公为“从摄津国上京来作案的贼”而不是“无处安身”的仆人,老太婆拔头发的对象是其主人,亦没有《罗生门》中所描述的生前拿蛇干当干鱼卖的恶行。[2]1165 《今昔物语集》卷第三十一为“本朝杂事”,亦即关于日本本国的杂事记载。故事讲述一个经常在东宫侍卫班房门前卖鱼的老太婆将蛇肉做成蛇干卖给不知情的侍卫的故事。该老太婆以蛇肉冒充干鱼的事,是侍卫们去大内北边野地捕猎小鸟时碰见老太婆拿大竹篓赶蛇,才被偶然发现的。故事的结尾还有“据说吃蛇是要中毒的,那么他们吃蛇怎么没有中毒呢?因此,听说这事的人纷纷议论说,人千万要注意,切不可漫不经心买那切成一段段冒充鱼的蛇肉吃。”[2]1304

从上面两篇出典可以看出,芥川以《罗城门登上层见死人盗人语第十八》为蓝本,再揉合卷第三十一之《太刀带阵卖鱼妇语第卅一》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

关于《罗生门》的评价,虽然最初评价不高,但在芥川成名后作为其代表作却广受赞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众多,不胜枚举。关口安义《读〈罗生门〉》的卷末附有331条相关文献记录,可见研究成果之丰富。渡边贞麿在其著作《佛教文学的周边》之《〈罗生门〉鉴赏——芥川的哭与笑》一文中,从宗教外围的角度论述了近代人的利己主义,对《罗生门》与佛教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我国学者邱紫华、陈欣在《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3]一文亦关注了《罗生门》中的禅宗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

二、“罗生门”意象与佛教

如前所述,在解读《罗生门》的过程中,人们较多地将目光投入到文中所表达的“利己主义”等主题思想方面,对“罗生门”这一重要的现实与文学意象却关注不多。

关于“罗生门”,《广辞苑》(第六版)解释如下:

罗生门:(1)亦称罗城门。(2)并列在罗生门河岸旁的吉原游女的店。(3)能剧。观世信光作。源赖光的家臣渡边纲与住在罗生门的鬼神打斗,剁断了鬼神的一只手腕。(4)短篇小说。芥川龙之介作。1915年(大正4年)11月发表于《帝国文学》。取材于今昔物语,以王朝末期荒凉的首都为舞台,描写人类为了生存而行恶的利己主义。(5)电影名。黑泽明导演。1950年作,以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等4篇作品为题材,是一部描绘粗暴的人性及野心的作品,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金狮奖。[4]

依据《广辞苑》对“罗生门”的第一条解释,“罗生门”原名为“罗城门”,依据该辞典“罗城门”条,则解释为:

平城京·平安京的正门。位于朱雀大道的南端,与北端的朱雀门遥遥相对。平城京的罗城门遗址在奈良县大和郡山市来生,平安京的在东寺西边,为两层瓦屋构造,屋上有鱼尾形脊瓦装饰。南北各五级石阶。[4]

可见罗城门是日本京都朱雀大道南端的一个城门,出了罗城门就到城郊。平安末期,日本皇家势力衰弱,内战频繁,罗城门也年久失修,颓败荒凉,许多无名尸体被丢弃在这里,于是在人们心目中,这里成了阴森恐怖之地。[5]

“罗生门”原为“罗城门”,其最原始的意义指设在“罗城(城的外郭,即外城)”的门,即“京城门”之意。[6]因为日本的平安末年常年战乱,尸横遍野,许多无名死尸,被拖到城樓丢弃,城楼亦年久失修,继而显出荒凉阴森。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的说法,该词汇因而拥有“生死徘徊”的意味。“罗生门”在芥川小说中不仅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城门,亦是一处上演人性善恶的“修罗场”,代表“人间地狱”。

作者以“罗生门”为标题,并非偶然,首先从作者对“罗生门”破败景象的描写即可看出。读者透过没落的罗生门的景象,不难想象出它曾经的繁荣。罗生门上如此破败的景象,连死人尸体亦弃之不顾,确实令人心寒,是否从另一角度映衬了佛教在当时的衰落,以致人们失去了对死者的尊重?作者在文章开篇处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据说许多佛像、佛具已被砸碎。涂着朱漆或镶有金箔银箔的木料亦堆积在路旁,当作柴火卖”,说明了当时在佛教逐渐衰败的情况下,可以理解罗生门城楼上出现丢弃尸骸的情形。

三、《罗生门》中的“善与恶”

《罗生门》中对“善恶”的描述十分深刻,尤其集中表现了人性的“恶”。事实上,文中描述了与“善恶”相关的三个故事。其一,被拔头发的女人在生前“什么坏事儿没干过?”尤其恶劣的是她将蛇杀死,切成四寸一段,当成干鱼卖给武士。“将蛇杀死”是“十恶”中的杀生之恶,“将蛇肉晒干当成干鱼卖给武士”是妄语之恶。其二,老太婆拔死人头发做假发的行为是“偷盗”之行。佛教讲究“生死事大[7]”,对死者是颇为尊重的,这种玷污死者身体的行为是不能容忍之恶。其三,仆人剥夺老太婆身上的衣物走上强盗之路,亦属于“盗”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性善论”,随后,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的“性恶论”,开启了对人性“善与恶”探讨的先河。实际上,对人性“善恶”问题的探讨,亦是宗教学所热衷的课题。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罪恶”的,具有原罪意识。佛教则把善、恶归结为身、口、意(即行为、语言、思想)的十恶业和十善业。十恶即身三、口四、意三(即杀、盗、淫、恶口、两舌、妄语、绮语、贪、嗔、痴)。持而不犯以上十恶为善,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嗔恚。十不邪见。[8]佛经中对善恶的论述较多,佛教认为人性的善恶所造的业因,是生死轮回之因。《无量寿经》卷下云:“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9]《法苑珠林》卷七十《恶报部第十一》云:“夫有形则影现。有声则响应。未见形存而影亡。声续而响乖。善恶相报理路皎然。”[10]

在《罗生门》中,各人对善恶的理解不一。仆人、老太婆虽然都对“恶”表现出嫌恶之情,但由于所处的位置不一,因而出现了偏差,且看如下引文:

看见老妪揪拔头发的模样,仆人心中的恐惧竟也渐渐地消失了。与此同时,仆人心中一点点积累起对于老妪的强烈憎恶。——不对,说是憎恶老妪或为一种语误。毋宁说,那是一种与时俱增的、对于所有邪恶的强烈反感。仆人伫立门下时苦思冥想的,是饿死、为盗二者择其一。然而此时再要提及那般选择,仆人将毫无迟疑地选择饿死。仆人憎恨邪恶的心情,就象老妪插在地板上的松枝,熊熊地燃烧起来。

仆人并不知晓老妪为何要揪拔死尸头发,自然也无法合理地辨其善恶。仆人只是觉得,风雨之夜的罗生门上,揪拔女人头发肯定是无法容忍的一种邪恶。当然,仆人早已忘记,自己也曾打算去做强盗的。[1]31

上文集中描述了仆人对善恶的理解。在第一段中,主要描述了仆人面对老太婆拔死者头发行为时的心理活动。仆人站在正义者的立场,具有“与时俱增的、对于所有邪恶的强烈反感”,应说是仆人作为普通人的正常思维。在第二段中,作者继续前一段对仆人的心理描写:“风雨之夜的罗生门上,揪拔女人头发肯定是无法容忍的一种邪恶”,突显了仆人对善恶的判断。但作者在后面却有“仆人早已忘记,自己也曾打算去做强盗的”这样的议论,说明仆人的人性亦在善恶之间徘徊。

“当然啦,揪死人头发也许是作恶。但是这里的死人,什么坏事儿没干过? 就像刚才被我揪下头发的那个女人,她将死蛇切成四寸一段,晒干之后说是干鱼,竟然卖到了武士阵前。要不是得了瘟疫送命,如今还在干那营生。都说那女人卖的干鱼味道鲜美,成了武士们不可缺少的食材。我并不认为那女人做的营生有什么不好。那也是没有办法呀。总比饿死了好吧。我也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坏事。我不这样,也就只有等着饿死。我想那个女人非常清楚我这样做全是出于无奈,所以她会原谅我的。”[1]32-33

上述为在受到仆人逼问时老太婆的自我辩解。在此,她承认“揪死人头发也许是作恶”,但认为揪罗生门上死人的头发没什么,因为罗生门上的死人都做过坏事,罪有应得。另一方面,她对该女人将蛇肉晒干当干鱼卖之事又十分理解,在她的眼里,那是没办法之事,因为她们都出于无奈。

《罗生门》所要说明的是人在生存第一的状况下,会忘记“善”的一面,而表现出“恶”的一面。仆人在流落到破败的罗生门下时,已无容身之所,作者说“与其是躲雨,倒不如是说无处安身”。在此种情形下,仆人对“走当强盗的路”还犹豫不决,但在老太婆的刺激下,最终走上了强盗之路。《罗生门》表现了人性“恶”的一面,但通过对“恶”的描述,更衬托出“善”的可贵。正如佛经对十恶(十戒)描述较多,不犯十恶即为十善一样。同样,佛教的善恶与因果报应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人因善恶业因,才有善恶业果,《罗生门》亦集中体现了这种“善恶”的因果报应观。《涅槃经》卷三十一《狮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五云:“世尊,经中复说,若人重心造善恶业,必得果报,若现世受,若次生受,若后世受。纯陀善业,殷重心作,当知是业必定受报。”[11]故事中被拔头发的女人,由于生前做过诸多恶事,尤其将蛇肉当成干鱼卖,因此死后被抛尸罗生门,甚至连头发也被老太婆拔去卖;而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在拔头发时被仆人掀翻在地,甚至连衣服都被剥去。她们造“恶”,所以受到了“现报”。至于仆人所造的“恶”及其业报,作者并未说明,只以“仆人的去向无人所知”结尾,留下了诸多遐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罗生门》无疑隐含了“善恶有报”的佛教因果观。

四、结语

《罗生门》作为芥川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集中表现了在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芥川对佛教“善恶”思想的深邃理解。虽然作者在描述“善恶”时,突出了这些人物所造之恶皆是迫于无奈。但真的别无选择了吗?也许这只是作恶之人的辩解而已。笔者认为芥川在《罗生门》中所隐含的佛教“善恶有報”思想应是受传统东方佛教文化熏陶的芥川最想表达的内容之一,亦是我们理解和认识芥川及其文学的重要钥匙。

参考文献

[1] (日)芥川龙之介,著.郑民钦,魏大海,侯为,译.芥川龙之介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2] 北京编译社,译.张龙妹,校注.今昔物语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165,1304.

[3] 邱紫华,陈欣.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8(5):70-77.

[4] (日)新村出,编.《広辞苑》(第6版)[M].東京:岩波書店,2008:2926.

[5] 仲冲.三重“罗生门”——简析“罗生门”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差异[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6] 张婷.《罗生门》中的“罗生门”[J].时代文学,2011(8):129-130.

[7] 杨帆,译注.金刚经·六祖坛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151.

[8] 宽忍.佛学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香港华文国际出版社,1993:34.

[9]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下[M].大正藏第十二卷:277页(上).

[10]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法苑珠林[M].大正藏第五十三卷:815页(中).

[11]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M].大正藏第十二卷:549(下).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佛教
屠龙者终成恶龙
佛教艺术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今昔物语集》与芥川龙之介的前期创作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电影《罗生门》的素材考察
看中国·在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