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北民间音乐及其现代发展解析

2018-10-26王安潮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管弦乐淮北风云

文/王安潮

淮北地区位在安徽北部,属于中原文化区域,地处豫皖苏鲁交界地,是南北文化共同作用的缓带要冲。区域内遍布先秦文化遗迹,其中有多地出土的青铜乐器,有传说的大禹会盟天下部落英雄之地;汉代歌舞乐繁兴,在汉画像石中遗存有大量史料;琴乐在此地尤其繁兴,有先秦流传于此的《高山流水》、东汉的桓谭、魏晋的嵇康、南北朝时的桓伊等。在冷兵器时代,它的地理位置处于战略要地,又有运河贯穿全境,其运河文化也是本地申请世界级非遗的重要材料汲取之地。在现代战争中,“淮海战役”的指挥部就在此地,《淮海战役组歌》曾在这片大地上唱响。重视文化使该地区音乐方兴未艾,淮北民歌、皖北大鼓书等曲艺、唢呐乐等器乐曲、淮北花鼓戏等戏曲至今活跃在乡野间。

一、淮北民间音乐蕴涵丰富

在民歌中,劳动号子、山歌、城市小调、歌舞乐、祭祀礼仪乐等,遍布城乡。它们旋律优美,既高亢也低徊,风格鲜明,将南北文化的特点尽显其中。如《送郎》,以小烟袋为借托,将送郎途中的托物言意,依依不舍之情巧妙展现。歌曲以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将主人公内心的情谊巧妙地逐一展开,商音起句,将商调式的柔婉、哀伤之情承载;承句的宫音与羽音的交替,展现了烟袋与送郎中的遮掩羞涩;转句从徵音开始,展现了送郎的时光流转之快;合句以宫音而将全曲综合。它的合句与承句的音乐旋律基本相同,也使此类小调带有两句体山歌的某些特点。旋律起伏较大,七度跳进音程使其爽朗之情外显,将旋律的蜿蜒、曲折予以了逐一展现。歌曲中的“移步换景”手法巧妙,调式游移,每一句以较为明确的调式而能独立地表达乐思。

在器乐曲中,淮北的唢呐乐是中国同类作品中的重要地方性风格之一,它们高亢嘹亮,曲牌丰富;但又不失委婉细腻,演奏技法丰富,兼具南北唢呐音乐的诸多特点,表现力丰富,以直爽、昂扬的性格而直观地表达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朗性格,其大气、舒展的旋律,又将音乐的欢快、变化之美展现出来。如《抱妆台》,它又名《傍妆台》,是民间的曲牌体。从正拍、强位起音,但在每一句中都会以各种起句变化而带来情趣的变迁。音乐以mi-re和mi-sol为主干音而展开,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引入其它音,如由la而上引入偏音si音,使其呈现出五声音阶为主的七声性特点,这是北方音乐与南方音乐融合的表征。起承转合的结构手法使音乐可以融入较多内容。加花变奏是其旋律和结构展开的重要手法之一,除了增加音乐的密度,还会加入节奏和音型的变化,从而展现音乐的灵动,兼具抒情与谐谑之风,使音乐表现的生活情趣浓郁,藉此而深受大众的喜爱,在民间的婚丧嫁娶中都可使用。

例1

例2

二、民族管弦乐的素材之选

在戏曲音乐中,有花鼓戏等戏种,兼具曲艺说唱的某些手法,也有民间小调的某些因素。如《王宝钏》中“别窑”一场“薛郎夫降马去交旨”,其每一句的开始都多以切分节奏所产生的强起音型,这是明显的说唱音乐的手法特点,而落音则多是强拍强位,如“旨”、“知”、“悦”、“丝”、“之”等,这一处理手法会给人以稳定感。其四句中的落音分别是羽音、徵音、宫音和徵音,徵调式的爽朗音调给人以明朗阳光的音乐气势,展现了刚毅性格特点,其大线条、规整性的整体性布局,将戏曲的抒情发展得酣畅淋漓。

例3

可见,淮北地区具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它们个性鲜明、独特,带有南北音乐融合之美的特点,这为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其主题音乐、节奏音型、色彩音响、结构变化提供了可取资材。

鉴于淮北民间音乐所蕴含的丰富素材,加之历史流传的动人故事,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讲好故事”的基础,淮北市文化馆约请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新作《相城风云》就是其中之一。作品以淮北古名相城为文化展开的对象,将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进行展开,“风云”既是自然风情也是历史纵览之情境,多重涵义,多维意象,自然意在表达多种情感。

作品运用淮北这一中原文化交汇地区音乐素材进行了现代化、交响化创作的可行性技法探索,它们与同类民族管弦乐创作一起而促进了传统文化发扬。站在国家文化历史发展的宏阔语境,本文除了分析淮北民间音乐的特色外,还致力于现代发展的技术分析,进而辨析创作观念以及所进行的可行性发展,这是对像淮北民间音乐之类的传承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以结构布局来看,《相城风云》分为“禹定九州”“晋代琴韵”“运河滥觞”“濉溪流声”四个部分,依据传统器乐曲的结构手法起承转合而展开,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各部分中分别运用淮北的民间歌曲、器乐曲、戏曲及曲艺等素材。下面先从其素材之选进行分析。

“禹定九州”中以淮北民歌中常见的山歌为素材,它选用的是山歌《对歌》。此类民歌采用主调的属音为开始的起音,即徵调式的“商音”,落音则是主音。既是利用对歌的两句体,表现起落情绪,也通过衬词的过渡,从而扩展了音乐(见例4)。

在此民歌的起初上,器乐曲设计了其呈示部主部的音乐主题,以首部“禹定九州”来展现。主题以前后句而组成的两句体,其前句是从“商音”起句,加强跳进音程,从而使音乐的旋律大起大落,后一句以宫音为起音,运用气度大跳,将悠扬激越的情绪进一步加强,从而展开了音乐在表现“禹定九州”这一相城文化远古风云的纵深感,将民歌素材发展开来。

例4

例5;《相城风云》“禹定九州”的音乐主题之一

第二部分“晋代琴韵”是器乐曲的副部主题,表现的是晋代嵇康等相城地区的文化名人,也是音乐家的历史风采。管弦乐以传统器乐中的唢呐乐而进行的现代发展,选材的是淮北琴书的唢呐演奏曲牌。它原是较快的起板,后有快慢的变化,展现出文人散性思维——快慢自由变化,它根据情绪会做灵活处理,这一旋律注重五声音阶的抑扬顿挫感,为表现晋代琴韵提供了空间,尤其是自由随性的展开旋法和上下自如的旋律级进或跳进音程发展,如开始的徵音到角音、商音的进行模式,其上下行的旋律棱角较为分明,为器乐曲表现其慢板部分提供了可能,为器乐曲在低音乐器组上以下行滞重的感觉奏出,给人以特殊的古琴音乐质感和韵味,其琴韵之魅立刻凸显,又符合其历史内容的表达所需。

以上述琴书的唱腔音乐素材为基础,《相城风云》设计了如下的主题音乐:它以慢速的下行旋律,展现了古琴音乐特有的音型和韵味,慢速的悠长韵律,飘逸舒展情绪,尤其意在表现以韵味为主的内在情境,从而表现了如嵇康“竹林七贤”等文人寄情山水的沉郁、潇洒和释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音乐同样以线条而展开乐思,其沉稳而表现情感的质朴,松弛而表现情绪的释然。

例6:淮北琴曲唱腔

例7:“晋代琴韵”之琴声

管弦乐的第三部分“运河滥觞”属于乐曲的展开部,音乐“转”得较多,运用了大量说唱音乐素材,营造了多种情境。其音乐素材之一是淮北琴书中的小快板,其“垛板”的铿锵节奏及其旋律中的快速变化(见例8a),其旋律的多样情境空间为管弦乐的展开而提供了很好可能性,如快速的水流声、汹涌的波涛声、激烈的风浪声等。此外,作品还选曲了淮北地区较为常见的“叫卖调”,这种变化多样的旋律形态,为其展开性段落提供可能性(见例8b)。这样的素材有着多样的音乐发展可能性,可以为叙事性的中国器乐曲发展提供便利,这是像《梁祝》《新婚别》《豫北叙事曲》之类的新型地方音乐发展成功的作品常见的素材之选。地域语音特色的“叫卖调”在管弦乐中被予以片段化发展,为其旋律的展开提供了极大优势,也为音乐的多样空间提供集美的融合性优势。

在上述素材的基础上,《相城风云》之转变形出如下旋律形态。它或以拉宽的旋律线条而表现抒情的长音,或以紧缩的主题动机而表现奋进的短促,而起伏幅度的增大则是为加强展开性段落的特点。例9是展开部中的主题之一,它以曲折变化的旋律而组成“双句体”,以模进的音型予以扩展,并顺势而展开后面的部分,体现了展开部音乐所需的多样形态。

例8a:“淮北琴书”之“快板”

例8b:《抢菜刀,磨剪子》

管弦乐第四部分“濉溪流声”意在变形明清以来的戏曲繁兴景象,选曲戏曲音乐素材自然水到渠成。它以淮北花鼓戏为对象,选取了“薛平贵”中的“三姐不愧贤中女”的部分旋律素材,它以音乐旋律的开放式展开手法而表现戏曲的叙说,其“先紧后松”式的律动模式,其切分节奏的旋律密接,落音拖腔蜿蜒地拉长衍展,突出了中原戏曲音乐特色(见例10)。

以此而建构的管弦乐音乐,是将原曲旋律中的上下对答型的音乐素材而予以集中发展,尤其是加强其规整、简缩等多样处理而展现其变化,使其更适宜于器乐形式的表达(见例11)。

以特定的民间音乐素材,将其运用于现代管弦乐作品之中,从而实现现代性表达之需,是当前民族管弦乐常见的手法。它也有几点利好之处,一是较为直观地将听众引到特定区域;二是较为便利地表现特定的主题;三是较为亲切地拉近创作、表演与欣赏(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高冷”的现代性管弦乐作品能更好地走进大众的审美情境之中,这是此类选材常说常新的因由所在。《相城风云》恰是利用这些利好之处,将其描绘、叙说、抒怀的淮北地域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逐一呈现。

例9:“运河滥觞”之“河曲”

例10:“三姐不愧贤中女”

例11:“濉溪流声”之一

三、线性思维构造中的音乐境界

以线性思维便于将中国观众对旋律的需求直接地表现出来。在《相城风云》的谋篇布局及其音乐情境营造中,它抓住了民间音乐旋律的主体,将它们分别以外显的形态巧妙地贯穿在乐曲之间,并通过其它素材,如民间音乐节奏及韵律,将这种情境以多样的姿态展现出来。

这些音乐形态或是以和声加伴奏的形式出现,展现其主体地位;或是以多声整体性思维展现,展现其烘托、衬托音乐意境之美。在乐曲中,旋律并非管弦乐表现的主要任务,而是配合诸多管弦乐手法,尤其是以交响性思维,从展现民间音乐的现代空间或音乐境界表现的可能性,从而凸显管弦乐作品的现代思维,乐曲大致通过以下几种手法而展现:一是主题的多声线性交织,以此起彼伏的呼应关系而展现线性思维的别样魅力;二是以支声复调的呼应手法,以对答的形式而展现音乐线性思维中的形象性,以地方语音而表现的线性具象性;三是以内涵式表达手法,以主题内隐的形式而将情绪的渲染作为音乐主要表现冲击力所在。

中国音乐以其线性思维的开放式衍展而见长,撇开了西方的对比统一手法,注重的是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情景交融模式。如《相城风云》中选材《柳瑶金》为各段落连接段的主题音乐,新作品将原型民间器乐曲中的主题发展以横向线条为主,但注意了纵向的衍展,其统一的手法以每小节的第一个音为一致,但在低音声部引入纵向和声的某些观念,加强低音声部的和声走向控制(见例12)。这就使纵横向的控制在音响和谐基础上而有了主动推进的动力,发挥了线性思维而衍展音乐内容的优势,是现代器乐创作有效而深入地借鉴民间音乐的创新型手法之一,它既考虑到中国听众的审美习惯,又融会了现代器乐思维。

例12、线性思维观念下的传统曲牌《柳瑶金》中的纵横向处理

现代管弦乐在突出整体性音乐形象塑造之时,注意现代戏剧张力的融入和非谐和音响的扩充,由此而可能会忽略线性思维的长线思维,在可听性上可能打折扣。《相城风云》没有用学院派创作中常见的“碎片”型的动机式旋律构造形态,而是以长线条的主题贯穿为基础,加强现代和声的融会,借助交响乐色彩表现优势,以好听的长线旋律贯穿始终;再借鉴淮北民间音乐中丰富的锣鼓乐节奏素材,发展成强劲有力的节奏音型变化,从而展现南北交汇之地的淮北在融会诸元的音乐上所展现的特有空间;此外,为寻求外显与内涵表达的均衡,《相城风云》在风云上下功夫,以“铸魂”的新型理念,挖掘淮北民间文化中的历史现象和艺术形象,将皖北大地上的旷达、豪情以色彩性对比而展现民族器乐交响的特有音色音响空间,其目的不仅在表现器乐本体之美,更在意表现乡俗礼仪,展现文化自信语境下的民乐精神。

猜你喜欢

管弦乐淮北风云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用音乐描绘人文与地理 《秘境中国》管弦乐作品集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虚拟管弦乐的技术实现和审美变化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窃听风云(九)
象甲风云
象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