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让教育更有质量

2018-10-25钱超年

新课程·上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德育质量教育

钱超年

摘 要:“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任何时期和阶段都是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准确地定义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给亿万家庭和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人们对教育更多了几分踏实、多了几分期待。

关键词:德育;教育;质量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其内容和要素、标准和要求是多样化的,但笔者以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德育”,也就是道育教育。德育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指标,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当中,如果缺乏了德育,那无疑是失败的、残缺的。

加强德育,离不開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国家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加强德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老师要通过生动而深刻的价值观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我们的孩子能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美德中吸取道德的精华,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内涵,并将这种道德精华和价值认知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强德育,离不开环境教育。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能使学生耳濡目染。优美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也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规范学生行为等,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全面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尽最大努力创建优美、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首先,学校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创造优美、整洁、规范、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掘学校自身特色使之与德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独特功能,为学生的德育提供良好的、富有感染力的教育环境,同时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能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其次,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要精心营造富有特色、温馨怡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处处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和书香气息,以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学校应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抓好校园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如办好宣传橱窗、手抄报栏、各种宣传栏、表扬栏、书画长廊等,使它能引导学生的舆论向着教育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加强德育,离不开课堂教学。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也明确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可见,进行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教学和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道德教育必须依托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渗透道德教育,德育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堂中如果缺少德育也就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隐藏于知识当中,需要老师充分研讨教材,在弄清教材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教材的德育因素,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探寻到知识教学与德育的最佳契合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深刻的道德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求知路上受到教育,在明理途中志存高远,达到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

加强德育,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谈,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认知学生思想,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能一味地对学生提出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规范。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行分析判断一些道德问题,鼓励学生在自我锻炼中成长,培养学生的自觉教育意识。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在参与德育管理的自我教育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加强德育,离不开家风教育。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加强德育,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感染。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塑造、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激励、家庭生活的渗透熏陶及家长的言传身教而起作用,家长应努力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家教、家风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深刻且深远。一个人在社会公共领域中的行为表现,往往就是他在家庭中的表现的一种真实折射。因此,只有家庭文明,社会才会文明;只有每个家庭成员知书达理,每个社会成员才会崇德向善。德育重在从娃娃抓起,从小立规矩、树品德,长大才能讲文明、有志向。

“有质量”的教育符合百姓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新期待,而德育恰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课。有德育的教育才更有质量、更有分量,有德育的民族才更有希望、更有前途。

参考文献:

[1]杜兆义.提高德育实效的途径[J].中小学校长,2012(4).

[2]宋立那.小学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 2016.

猜你喜欢

德育质量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