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研究

2018-10-25吴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

吴荷

摘 要:大学生是建设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在获得社会各界人士充分认同肯定基础上能转变成社会群体意识,进而逐渐成为引领广大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追求的重要保障。基于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角度来看,普遍存在着传播方式单一化及大学生认同存在差距较大等弊端,致使认同成效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构建科学完善引导传播机制,制定健全制度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最佳效果。本文主要对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展开有效研究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 认同机制

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国家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和谐、民主、自由、平等及积极树立良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未来发展重点,这不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衔接关系,同时还能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实现有效传承,从而基本明确当前我国核心价值理念。除此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在充分得到大学生认同理解前提下才能发挥其正确价值观树立的引导作用,这样一来就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构建完善,便于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落实。

一、关于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理论分析

1.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

认同作为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存在实质就是一种价值观念,主要包含社会和个体两方面层次,从社会角度来说,认同主要是指社会全体对于情感和信念的分享和拥有,有利于提升社会群众的强大凝聚力;而从个体角度来说,认同则代表着自身对自己社会角色或身份的一种确定,可以说是社会活跃的根本动力支持[1],而该文所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广泛指的是社会层次,基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般可将其划分为认知和同化两步骤:认知指的是社会全体成员统一树立某种价值观念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来自外界各因素的综合影响,如传播速度、频率及鲜明度等[2];而同化指的是个体结构对于某种价值观实际掌握程度和是否愿意主动接受的一个过程,并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是会受到情感、理性及精神等内在因素影响[3]。

2.大学生的价值观应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相统一

往往人类自身行为活动主要是受观念思想来支配,而价值观则是什么是价值、正确价值如何树立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其主要包括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两方面内容,其中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明演变的基本属性,同时也代表着该民族最传统优秀的思想观念,其不但能准确真实反映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统治管理的实际利益,还能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巩固稳定规范作用[4]。经过相关历史实践证明,无论是什么国家,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核心价值观,而统治者便会利用该核心价值观实现全体成员的凝聚团结,在此以我国为例,自汉代起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奉为核心价值观,之后便借助“三纲五常”等思想来加强社会群众对于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认同,随着封建制度的推翻,“自由、民主、平等”也逐渐成为新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传承的主要工具之一。

二、关于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现实分析

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往往只有在社会全体群众充分感到认同理解,其才能自觉主动实行,进而逐渐渗透到人民内心深处,成为其日常行为活动展开的强大活力支持。大学生更是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形成期。然而基于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来看,虽然认知情况普遍呈现上升趋势,但与定位目标和预期成效仍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还包括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具体如下:

1.传播方式过于单一化

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技术方法和思想理念方面明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进而导致在对大学生进行载体设计时往往不尽如人意,存在明显的覆盖率较小和影响程度较弱等问题[5]。同时在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大力宣传时也主要以政府权威为主要手段,灌输式宣传较为严重,进而导致大学生长期处于短暂被动接受状态,大大增加了核心价值观思想转变难度[6],长此以往不但无法实现理想效果,还会起到适得其反影响。

2.认同成效存在较大反差

基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都有了明显提升,越来越多人开始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经过深入化的调查分析得出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成效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践行”及“低水准”等现象,甚至某些领域大学生道德失范等问题也是频繁发生,致使部分人们核心价值观出现扭曲,这无疑是加大了社会共识形成难度。

3.核心价值观存在排斥因素较多

在经历发展转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普遍呈现出多元化状态,虽然这象征着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如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遭到多种因素排斥、西方先进价值观念对我国传统思想观念起到一定影响及社会群众对于崇高价值观念的强烈追求等,都将会使价值观成为社会一些人士表面无用的装饰工具。同时社会存在问题的逐渐凸显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优势得不到明显展示,导致人们对共产主义的认同信念始终处于动荡状态,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构建完善是非常不利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构建路径研究探索

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由外界影响向内在影响进行转变过渡的全过程,进而将其定义为大学生的自身行为规范,基于认同角度来说,认同机制主要包括社会认同机制和心理认同机制两点,只有选择正确思想观念,才能逐渐渗透到人们内心深处,对其精神心灵起到涵养熏陶作用。同时若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认同,还需要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理论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社会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领域之中。

1.积极构建完善传播机制

科学合理传播机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根本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由传播人员、传播手段及传播内容等环节组合而成,基于传播内容角度来说,需要将其核心价值观进一步阐述渗透方可获得大学生广泛接受理解,因此这就需要积极进行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机制的构建,便于将一些抽象系统内容转变成具体实际思想观念,进而形成更多大学生所喜爱认同的思想内容;而基于传播人员和传播手段来说,我国思想文化传播已逐渐向视觉化方向过渡发展,彻底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抽象传播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力度,真实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而充分发挥出新媒体所特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及传播途径多等优势,最大限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例如现在的手机就是作为大学生接触外部世界最重要的工具,针对手机媒体,维信沟通工具开发公众号,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编制核心价值观内容。青少年喜欢音乐,喜欢新潮时尚的事物,把喜欢的公众人物作为行为榜样。传播的形式与内容必须投其所好,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接受。除此之外,大学生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接受主体结构,因而这就需要能够正确选择传播途径,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目标。

2.有效践行落实实践转化机制

对于大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来说,其往往都将落实到具体实践,但凡形成一定模型的思想理论都可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阐述解释,而价值观则是在人类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阶段就已形成,并不是人们主观臆想而成。其主要来源于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环节,又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实践全过程之中,而全体社会成员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主要主体结构需要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思想方针政策,进而逐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认同。换句话说,若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就必须要对大学生思想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进一步重视和维护,借此来为其二者结合创造便利通道,将核心价值观逐渐渗透到大学生实际生活工作之中,从而帮助其形成积极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需要全院部门的通力合作,打造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氛围。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师到工作人员,从校园内到校园外,践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

(1)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德育教育功能和思想政治方向引导,是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其它各科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体的教学行为相结合,结合我院的校训“德厚学博、文精武杰”,将理论课实践化,实践课加强理论基础。

(2)践行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要紧密结合我国发展的政策与方向。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让大学生从内心为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并将青春和热情投入到建设“富强”的国家中。利用社团、班会、党组织活动等机会多组织一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的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祖国的美好,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学校的院系书记、辅导员、任课老师等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动态,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问题。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其需求皆不同。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必须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就业和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做到以学生为本,强化价值观教育引导,形成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不单单是我国转型后期对社会发展的一项客观标准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因此若想实现最佳认同效果,便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促使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自觉行为规范,从而不断加强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认同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周宏.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J].理论导刊,2014(4):60-63.

[2]钱雄,甘永宗.从理性到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11):55-58.

[3]梁红军.基于价值认同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6):153-156.

[4]赵佳.关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的思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41-43.

[5]张雅光.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6(8):114-116.

[6]刘春元,吴韵冰.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建设[J].商,2016(5):63.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