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翁仲不灵

2018-10-25樵风

环球人文地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翰林石像

樵风

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有一条蜿蜓曲折、松柏掩映的明孝陵神道。神道第一段为石像路,道路两旁的石兽夹道迎侍,或跪或立,浑厚古朴。神道第二段为翁仲路,巍峨伫立着武将、文臣各两对石人,武将身披甲胄,手持金盾,威严肃杀;文臣头戴朝冠,手持朝笏。庄严肃穆。据说因为这些石人被称为“翁仲”,所以这段道路得名“翁仲路”,为何将这些石人称为翁仲?这和扬州宝应话的“翁仲不灵”又有什么联系呢?

“翁仲”一詞始见于《淮南子·汜论篇》,高诱注:“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长人见于临洮。其高五丈,足迹六尺。仿写其形,铸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其中的“长人”即指长狄。属于羌族。长狄人体型高大,并且有着焚尸火葬以求灵魂不死的信仰。秦始皇认为长狄人出现于临洮是天降祥瑞,于是收天下兵器而熔之,仿照“长人”之形铸造十二铜人,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称其为“翁仲”。

东汉时。人们开始用“翁仲”命名陵墓前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以期起到镇墓抚门的作用。唐代诗人柳宗元在《衡阳赠别梦得》诗中道:“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中。”宋代诗人陈师道在《送杜侍御纯陕西转运》诗中云:“向来此地几送迎,草间翁仲口不痦。”可见,“翁仲”已成为自秦以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的重要代表物品。中国神道翁仲石像遍布各地,北方居多,明孝陵的石翁伸.通高3.18米以上。据说是最高大的石翁仲了。

说起扬州宝应县方言的“翁仲不灵”,还有另—个有趣的传说。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游玩时,有一次带着一群翰林学士郊游路过一古墓,墓前有石人石马。他指着墓前高大的石人问站在身旁的一位翰林(翰林:唐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此系何人?”那翰林心下一急,把“翁仲”说成了“仲翁”。乾隆听后,大为不悦,回到京城后,把这位翰林降为通判,降级的圣旨是一首打油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功。从今不许为林翰,贬向山东作判通。乾隆故意把每句诗的最后两个字都颠倒用之,可见对那位翰林的讽刺意味相当明显。

学识渊博的翰林在皇帝面前竟然把“翁仲”说成“仲翁”。出了洋相,真是糊涂。所以宝应话说“翁仲不灵”即是指糊涂、不机灵,也有将“翁”说成“瓮”,“翁仲不灵”说成“瓮懂不灵”。因为一句话,三品翰林学士降了三级,成了六品的通判,也是着实不走运。因此老苏州人有时会讲一句话:“今朝翁仲得来。”或者说“今朝翁得来,出门买一趟菜,钥匙也掉了。”这其中的“翁仲”或“翁”隐含有轻微倒霉的意思。

猜你喜欢

翰林石像
来的都是客
来的都是客
随日光衰老的石像
“唱歌”的石像
复活节岛之旅
“唱歌”的石像
“唱歌”的石像
寻找石像
孤独的骆驼
陷身“生子”陷阱,上海女歌手追求浪漫殒命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