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园住宅保护修缮篇:宝庆路3号

2018-10-25

建筑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连廊庭院外墙

自19世纪中期起于上海开始流行的花园住宅是历史的作品,亦是西洋文明和生活方式与中国文化交织的产物。作为上海近代花园住宅的代表,宝庆路3号是被誉为“上海第一私人花园”,具有很高的保护意义,但由于年代久远且空置多年,砖木结构的建筑已严重侵蚀损坏。2017年,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宝庆路3号完成了修缮改造工作,顺利更新成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继续使用,以全新的面貌为世人展示交响乐从西方走入上海的百年历程。

1 项目概况

宝庆路3号隶属于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地处徐家汇中心地段,南临复兴中路、西临宝庆路、北临淮海中路,毗邻爱美高大厦、云海大厦。宝庆路3号花园住宅始建于1925年,内共有5幢建筑,占地面积4750 m2,总建筑面积1550 m2。在2007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其中1、2、3号楼为保留历史建筑,4、5号楼为一般历史建筑(图1、图2)。

图1 2号楼细节图

图2 建筑细节

2 改造及修缮保护思路

本次改造遵循“真实性”“可识别性”“整体性”“可逆性”“最小干预”等保护修缮原则,在保护修缮加固1、2、3号楼的基础上,拆除违章建筑,清除外墙后期涂料,修复破损劣化,还原建筑历史风貌和特色;增加必要的设备设施,提升建筑安全等级和舒适度以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对4、5号楼保留外墙进行修缮,内部结构进行局部托换,更换为钢混结构,提升建筑安全等级和耐久等级;新建连廊和附属设备用房,完善功能和流线。整治庭院绿化环境,梳理庭院内绿化,保护有一定年限的树木,设置庭院景观,恢复原德式花园风貌。

(1) 结构加固及置换。因老建筑地基浅,为了提高其稳定性、抗震性能,采用了加大基础底面积的加固方法,在外墙原基础外侧向下开挖后重新浇筑混凝土。建筑墙体砖石及表面粉刷松散脱落,部分门洞、窗洞倾斜变形,木质隔墙外露局部粉刷脱落。对门窗洞口过梁进行混凝土浇筑加固,增强建筑稳定性(图3)。外墙及承重砖墙铲除粉刷后绑扎钢筋网,再喷射混凝土实现加固。木质隔墙先修补替换破损,之后扎钢筋网片固定后粉刷。针对大面积吊顶脱落、楼板破损等问题,修补破损的楼板木梁,损坏、蚁蛀严重的整根替换后再重新铺设木质楼板。部分承载力不足的楼板整体置换为钢筋混凝土楼板。

(2)建筑风格的保护与修缮。外立面的保护与修缮是历保建筑修缮工程的重点,选用不易虫蛀的老木材对原破损或蚁蛀木屋架、木梁板等构件进行修补与替换,屋面也在恢复原貌的基础上铺设了防水层与保温层,并替换原有破旧排水沟。用高压水枪以及不腐蚀砖面的试剂进行清洗外墙,并用仿制的墙面材料对破损处进行修补:将原有饰面材料仔细清洗、分析研究,通过多次配比、成分调整制作外墙面材料小样,最终确定最优做法,确保遵循“原真性”修缮原则进行大面积施工,修复完成后喷洒防腐剂做憎水处理。局部破损、裂缝的修补则更为精细,尽量达到与原样一致的效果。相对完整的门窗,采取局部修缮补缺的方法进行恢复处理;破损严重的门窗,根据原样式进行仿制,再恢复上去;五金件也按照原样式订做仿制,力求达到最佳的还原效果(图4、图5)。

图3 加固前后对比

室内修缮以保护为主,修缮木楼梯、木地板、木护壁、木踢脚、拼花地砖、壁炉、天花等特色装饰,力求在满足现今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有风貌(图6、图7)。另外,此次修缮在保留此构造的基础上采用化学注射法对避潮层进行修复,以增强建筑的防水防潮效果。

(3)新建连廊并增设机电设备。建筑群总入口位于5号楼,为了完善博物馆的使用功能及流线,在2号楼与5号楼之间新建一栋连廊建筑串联起整个建筑群。连廊为钢结构建筑,运用大面积的玻璃弱化其建筑形象以突出原有历史建筑,并形成虚实对比的效果,屋顶覆土种植绿化。重新铺设各类管线以满足现代使用需求及规范,并将4号楼作为泵房使用(图8)。

图4 2号楼南侧走廊修缮前后对比

图5 1号楼南立面金属门窗修缮前后对比

图6 壁炉修缮前后对比

图7 3号楼拼花地砖修缮后

(4)庭院景观。庭院是建筑环境的重要部分,它的修复也是不可忽略的。为了营造更好的建筑室外环境,提高庭院整体品质与感官感受,以“复活德系情感,还原旧日情景”为主题,保留院内高大乔木,重新规划道路小径、草坪及灌木,并将现场遗留的陶罐、石蟹、梦神雕塑等小品还原到庭院之中,营造原初的庭院场景(图9)。

图8 新建连廊建成效果

图9 庭院修葺后风貌

3 历史韵味及修缮价值

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是近代中国最为著名的华人建筑事务所之一。宝庆路 3 号为该事务所将现代主义风格应用于住宅的设计作品之一,为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其中铅条彩色玻璃窗、室内装饰、外墙釉面砖、马赛克地坪等设计元素,体现了不同建造时期的艺术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筑使用者先后为“颜料大王”周宗良,他的女婿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得主、作家徐兴业和外孙水彩画家徐元章,他们成就了建筑的历史韵味。这座曾经的文化圈据点见证了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代表了近代华人买办及其阶层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映射了人们关于近代豪门与买办家族的记忆,具有反映时代变迁特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图10)。

较之新建建筑而言,历史建筑修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见性问题更多,并且更繁琐。加上陈展空间的使用功能、参观流线、管线设备等特殊性,将原来的住宅更改为展览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座新老建筑相融合的博物馆,与仅一墙之隔的上海交响乐团、近在咫尺的上海音乐学院构成“音乐大道”上的人文景观。

(本内容由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图10 修缮前后效果对比

栏目特约主编:施凯捷

施凯捷,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既有建筑改造领域的检测评估、设计咨询、加固施工系统的综合性技术研究。现为上海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与维护改造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建科既有建筑改造技术研究中心助理主任。

猜你喜欢

连廊庭院外墙
高层建筑大跨度钢结构连廊设计分析
回到庭院
外墙防渗工程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判断:哪位洗得快
大跨度复杂钢结构连廊的设计探讨
多塔连廊人行荷载TMD 舒适度减振控制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外墙保温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