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激励教育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2018-10-24李思卓

卷宗 2018年19期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激励教育作用

摘 要:高中是学生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成绩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进入大学。 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思想素质的高低。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一门课程,其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在思想政治课上能不能产生好的效果,我们更多地要看教育的方式,在现今社会提出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下,激励教育成为了国家、教育界、教育部门、学校等教育主体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本文基于对激励教育的内涵和理论依据,探析激励教育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激励教育;政治课教学;作用

1 含义

所谓激励,就是刺激和鼓励的意思。 激励教育,就是利用某些外部诱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一股内在动力,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教育过程。激励教育法就是激发人的主观动机, 鼓励人们朝着正确目标努力的方法。 激励教育法是以人的客观需要和主观动机为根据的, 是以实现一定期望为目标的。 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 都是有一定动机的, 都有某种指向, 即要达到某种目的。 没有任何动机和目标的行为, 严格讲不是人的行为。 当人们已经确立了正确的目标, 并朝着正确目标付诸行动时, 如何研究激发动机的因素, 如何强化人们从事活动的内在的愿望和动机, 如何通过正确目标的设置激发人们的动力, 这就是激励教育的任务。 因而, 激励教育过程, 就是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向着正确目标前进的过程。

2 理论依据

心理学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现在的高中生,尤其是城市学生,家庭条件和物质方面都不会太缺乏,他们更需要的是得到尊重和认同,以及老师的信任与爱, 甚至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一定要及时给予恰当的尊重和肯定, 尤其是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依据: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多元智能包括八个方面,分别为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关于学生的能力分析,多元智能理论算是至今为止最为全面、权威的教学理论。在注重素质教育的时代,单纯看数量逻辑智能和语言运用智能,对其他方面不予认可,是对其他方面优秀学生的否认,教师在任何学生身上都能找到闪光点。

3 作用

3.1 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是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它由认知和情意两个系统共同完成。其中认知系统由记忆力、观察力等智力因素组成,在学习中起着感知、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功能;情意系统由动机、情感、兴趣、意志非智力因素构成,对学习行为具有始动、定向和维持的作用。由此可见,前者是学习的操作系统,后者则是动力系统。以往的教学就是因为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缺乏主动学习、发展的意愿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发挥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使动力系统充分地动起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教育就是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动力系统的作用,它强调解决学生学习的“主体机制性”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通过一定的诱因形成外在动机,并在学生满足需要、了解学习的兴趣及意义的基础上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实现激励和自我滋励的统一。从学生角度而言,高学生的生理开始趋于成熟,但其心理发展尚不完善。他们情感丰富、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肯定,获取情感的满足和进取的动力。从学科角度而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抽象的概念和结论,让学生觉得政治课比较空洞、乏味。如果教师能在政治课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激励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发表其看法和观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要及时对其观点的合理之处予以肯定和赞扬,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形成坚定的信念,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激励自己主动面对学习中的挫折,自觉克服困难。同时对其不合理之处予以指出,并通过探讨、交流的方式促使其思想的转化,澄清自己的认识,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并使其认识到政治课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可以通过激励教育将外部激励转化为自我激励,将外部的教育力量变为自动力,进而实现学生对自我的审查、认识和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政治观念,坚持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诱惑,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有助于培育融洽和谐师生关系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是教学活动中最根本,联系最密切的两个因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师生关系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互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斯宾塞认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学生与自己产生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愛戴之情。激励教育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内在动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就要学会尊重、关注和赞赏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以及情感体验;赞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独特性,赞赏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赞赏他们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赞赏他们对教科书和教师的质疑以及对自己的超越。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排除心理碍,使学生信任、理解教师,在心理上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要解决任何学科教学都要解决的知与不知的矛盾,更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矛盾,促使学生实现知、信、行的转化。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学生只有在心理上认可并信任政治教师,才会选择相信并接受教师传授的思想政治知识和观念,并用其来分析实际问题,指导自身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的角色地位受到挑战。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在某些方面他们甚至已经超越了教师,因而新事物上有更多“话语权”。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灌”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开放互动的,如合作式、探究式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允许学生质疑教师,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教师就可以在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进行重新思考,从而改变或丰自己的认识与观念,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激励教育否定了教师在传统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否定了教学过程中单一化、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良好的互动中构建起和谐的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3.3 有助于解决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困境

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具有知识性,更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其目的在于对高中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莫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是学校德育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基础课程中具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响,导致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地位低下价值丧失、实效性不强等的困境。從面上来看,高中课程繁多,升学压力大,语、数、外三门主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较大,理、化、生这些科目也需要学生花时间多做题,导致学生能用于政治课学的时间很少。在学校里,政治课被学生戏称为“背多分”,即只要肯背就能得高。在许多学生看来,政治课的学习就是划划、背背、考考的简单模式,通常在考之前才会对老师上课所讲的课本上的重点知识条目进行复习。因此许多人把当前中思想政治课的困境归结于学生课业繁多、负担重等客观原因。然而,哲学上认为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这些客观原因不是造成当前政治课困境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自身存在的问题从政治课自身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兼具知识性和思想性,但思想性是其根本属性,所以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积极性。虽然现在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强调“以生为本”,但是课堂教本质上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将教学内容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需要、情感等的关注。单一的教学方法,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上课缺乏激情,使得思想治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枯燥、乏味。在这样课堂氛围的影响下,学生自然对政治课缺乏热情和兴趣,消极对待学习。而激励教育强调通过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来激发学生的积性和内在动机,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走出困境提供了可能。教师鼓励的眼神、赞许的微笑等各种激励的方式和方法,都能够唤起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与教师愉快的交流、互动中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道德境界的升华,政治觉悟的提高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改变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误地位低下、价值丧夫,实效性不强的现象,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黄文俊激励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6月.

[2]毛雁南激励理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年6月

[3]高玲激励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初探[D].州:苏州大学,2013年10月

[4]李艳艳激励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3月

[5]崔宪波.论激励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问题[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5月

[6]朱静.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教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5月

[7]李祖超激励教育刍议[]中国教育学刊,2003(5):6-10

[8]潘永兴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J]东北师大学报,251:181-184

[9]杨嘉伟、周子昂:《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3

[10]李克英:《激发兴趣,不断激励》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632

作者简介

李思卓(1992—),女,汉族,辽宁铁岭人,硕士在读,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

猜你喜欢

政治课教学激励教育作用
建设散发生活芬芳的“创智”政治课堂
高中体育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导入研究
立足激励教育,活化语文教学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的应用
激励教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