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中生物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018-10-23王斌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微课程开发高中生物

王斌

[摘 要]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高中生物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可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角度着手。设计课前预习微课程、课中教学微课程和课后复习微课程,可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功课,激活学生多向思维,拓展生物教学的长度。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开发;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6-0086-02

微课程的制作宗旨是给予学生定向的思维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同时突破认知局限。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在高中生物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综合教学情况,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角度出发设计和制作合适的微课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一、设计课前预习微课程,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功课

课前预习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梳理教材知识点,筛选关键信息和重点知识,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课前预习微课程,力求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有效且引导性强的学习素材,从而有效引导学生预先认知新课内容,并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分子组成》一课时,我在前一天就设计好课前预习微课程,并投放在班级的网络学习平台上,以便学生借助视频预习新课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该课前预习微课程主要从两个角度介绍细胞的分子组成,首先是从分子和离子角度介绍细胞中的各种元素以及每一种元素所占的比例、离子化合物和分子化合物等,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几种主要组成元素:C、H、O、N,了解细胞中的离子化合物NaCl和分子化合物HCl。其次是从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角度介绍细胞中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种类、含量、性质和作用等,使学生了解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如以碳化合物、糖类、蛋白质、核酸和脂质为主的有机化合物和以水和无机盐为主的无机化合物。当然,微课程比较简短,且内容比较形象,学生在视频图示的指导下能够快速了解并记忆重点知识。在新课教学的前五分钟,我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前预习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有的学生甚至能够还原细胞中元素组成的饼状图,还有的学生能够背诵出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种类。可见,微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预习形式,使无聊乏味的生物知识生动起来,还能够有效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设计课中教学微课程,激活学生多向思维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以讲授为主,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生物知识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物教学的质量。为此,我结合教材知识点为学生设计了课中教学微课程,给予学生直观感知生物知识的机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从而促进学生多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这一课时,考虑到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观察实验得出“核酸是生命体的主要遗传物质”这一结论,同时了解生命体中DNA和RNA的分布情况。在课前,我便设计好了相应的课中教学微课程,并在课始播放给学生看。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我结合视频内容提问:“看完视频,你们知道核苷酸的化学组成有哪些吗?组成DNA和RNA的核苷酸和碱基分别是什么?”由于有了前期的微课程的学习基础,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其中一个学生说道:“核苷酸由碱基、核糖或者脱氧核糖、磷酸三种化学物质组成。”在该学生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另一个学生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组成DNA的核苷酸总共有四种,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同样有四种,分别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组成DNA的碱基是A、G、C、T,而组成RNA的碱基是A、G、C、U。”待学生回答完毕,我接着提问:“你们知道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吗?”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道:“是借助磷酸基团和五碳糖进行连接的。”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正确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可见一斑。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应的课中教学微课程,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并成功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极大地促进了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设计课后复习微课程,拓展生物教学长度

生物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通过微课程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外学习任务,有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认知生物知识,从而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拓展。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后复习微课程的指导下温习所学知识,可获得新的感悟与认知,从而激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无机物》这一节课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微课程,让他们在课后通过该微课程视频复习所学知识并做相应的课后探究。该微课程视频以两则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为主,具体如下。

事例一:某些幼小植物体内存在大量的自由水,而自由水的比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命体的新陈代谢。经过研究发现,当生命体内的自由水比例增大时,生命体的新陈代谢速率也会增快,反之当生命体内的自由水比例降低时,生命体的新陈代谢速率也会减慢。请解释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事例二:一粒黄豆在黑暗的条件下发芽并生长成为一株幼苗,分别在湿重、干重和灰分的情况下对种子和幼苗进行称重,称重结果如下。

湿重:种子重量为160 g,幼苗重量为750 g。

干重:种子重量为138 g,幼苗重量为118 g。

灰分:种子重量为2 g,幼苗重量为2 g。

试结合三种不同情况下的称重结果分析黄豆种子成长为幼苗之后增加的重量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幼苗干重减少的物质是什么;灰分情况下种子和幼苗的重量主要是哪些物质组成的;比较种子和幼苗的核酸、脂肪的区别与联系。

显然,这两个微课程中描述的事例都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生在微课程视频的指导下既有效复习了所学知识点,又能自主探究生活中相关的生物知识。这样教学,一方面能够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复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和质量。

总而言之,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复习三个角度去设计和开发微课程,从而一方面促进生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高效汲取,另一方面使生物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欲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梦霞.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微课创新设计[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Z2):64-65.

[2] 项博.微课在初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知識点教学衔接中的应用:以黄石市大冶一中为例[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微课程开发高中生物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