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者

2018-10-23孙婷

美文 2018年20期
关键词:烧香香火庙里

孙婷

16岁那年,我认识了一位隐者。

彼时,在我16年短暂的人生经历中,所有有关隐者的形象和意念,都来源于书本。书本告诉我,“不食周粟,采薇果腹”的伯夷、叔齐是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隐士;“五斗先生”王绩是隐士;还有那些政途不顺,纵使心怀“兼济天下”的宏大理想,却只能在现实前“独善其身”,不得已而归隐的文人墨客,也成了我想象隐士生活的主要源泉。因此那年夏天,当一个东北大汉坐在我面前时,我竟有一种毫无防备的慌乱感——他完全打乱了我对隐士一厢情愿的想象。

坐在我对面的这个男人身材魁梧,个头约莫1米8左右,然而面目却异常清秀,端端坐着时,若能忽略其高大的身材,单看那面容,真宛似一个温和的女子。从外貌看,他不过三十岁左右,很是年轻。他的话很少,或者说,我几乎没怎么听到他开口说话。他只是静静地与到访者相向而坐,静静地聆听他人谈话。与寡言少语相呼应的,是一身青灰色佛衣罩着他魁实的身材,愈发显得整个人素淡至极。

是的,他是一个佛家弟子,在翠华山半山腰的一座小庙里独自看守庙宇,既是主持,也是庙里唯一的僧人。与他同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一位道姑。说起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来,真是十分奇特而有趣的现象。我无法想象基督教徒可以与穆斯林或犹太教徒把酒言欢,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民间的俗文化中,各种宗教信仰似乎都可以“一锅烩”,做成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关于生命的困惑以及生活的困顿,无论是佛是道,谁能解决实际问题,人们便顶礼膜拜谁。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民间百姓烧香供奉的神明,常常是佛道不分,供桌上既有元始天尊,也有释迦牟尼,许愿时,一并连着求拜,无论是哪路神仙,只要解决了时下的困难就行。

那一年,我对面坐着的一僧一道,僧人眉清目秀,清心寡欲,道姑则豪爽热心,爱说爱笑。我们与道姑极其相熟,所以聊起天来也无所拘束,有关她的根底亦了如指掌。因与独自隐居在半山腰的僧人第一次见面,所以我们问了问他出家前的往事——自然不会问到涉及隐私的细节。他只简单说自己是东北人,来此之前曾云游四方。这隐居在翠华山的僧人聆听了一阵子我们的談话后,便起身告辞。

他站起来的一刹那,高大的身材恰好遮挡住门外照射进来的阳光,一片黑影投下来,拉长了他的身形。看着一身青灰色佛衣的他缓缓转身,离开众人,我的心里陡然间涌出一股莫名的感动,不知是为这瞬间转身的风景而感动,还是为这个隐居于半山腰,过着风餐露宿生活的人而感动。

太乙宫的道姑在他离开后,望着他的背影对我们说,他曾经是一个云游僧人,云游至此地,在翠华山脚下遇到她,又得知山腰间还有一座小庙,因路陡庙小,几乎无人问津,自然也少有香火,他便在那里住下来修行。偶尔下山找她,总是因为无甚香火,日常生活难以为继,便下山来化缘。一箪食一瓢饮,他便可以在那座小庙里安心地住着,虔诚修行。

说完,道姑便将话题转移开来,同行的其他人也不再关注离开的那个僧人。他在与不在,于众人都无大碍。我向太乙宫的大殿门外望去,看到了殿门外正中央巨大的香炉。香炉里,浓浓的高香焚得正旺,缕缕青烟载着烧香人的心愿,直上云霄。据说太乙宫的香火旺盛,皆因它“十分灵验”,有求必应。我将目光收回,想起半山腰那座无人过问的小庙。因庙小路陡,它不必承载红尘中人的愿望,不用去管世间人的是非恩怨,它只需静静地坐落在那里,耐心地等待一个有缘人与它相伴,一起逃离这世间的纷纷扰扰。自然,佛家亦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博爱情怀,只是这博爱总被世人误读,从普度众生渐渐沦为世人眼中烧香许愿的粗浅解读。我们从内心深处都钦佩那些为了众人幸福而牺牲自我的伟大人物,然而在这个东北男人的身上,我第一次理解了“隐逸”的意义,理解了物质对于人意味着什么。

世间诱惑繁多,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能够躲得开物质、名利的引诱,已然是了不起的精神境界。我一直以为,古代那些世外隐者必然都是高风亮节且满腹经纶的。他们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心纳万物,一下笔便是万里山河。他,这个东北僧人,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也是几十年人生风雨中见到的唯一一个心中无名无利的普通隐者。我不能从他短短几句话里揣测出他究竟胸怀有多广,知识有多丰富,我唯一能断定的,是这个人普普通通,没有丝毫功利心。二十年来,每每想到这个人,我总是心生敬意,而他似乎仅在那次短暂的见面后,冥冥中成了我人生困顿时的导师。每当我为某些事愁肠百结,无以自遣时,他那模模糊糊的身影便若隐若现地出现在我脑海里,让我反省自己如此较真,到底值不值得。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真的有缘分一说的话,我想,我与这个仅有一面之缘的人该是惺惺相惜的吧。

他临走时,曾对着16岁的我说,孩子,好好信佛,做一个善良的人。

猜你喜欢

烧香香火庙里
七绝·门垂柳
新语
清明
写在六合金光寺
祈祷
烧香发财
瞎编
古柏
草莽皇帝朱元璋
范缜当众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