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巫山:守护一湾清水,留住一片乡愁

2018-10-23袁麒麟

重庆与世界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巫山县渡河巫山

□ 文/袁麒麟

金秋时节,水长流、河常清、山映水、水绕城,一条条河流就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优雅地流淌,动情地欢歌,滋养着巫山的每一寸土地。

去年,河长制从面对水危机的应急之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在自上而下部署推行的全面实践中,巫山县河长制“升级版”以河流为经纬,以压实责任为链接点,织就了一张全社会同参与、共发力的立体治水网。巫山县县委政府、社会各界及公众齐力夯实每个点、绷紧每条线,共建共治共享巫山治水的“最美同心圆”正逐渐形成。

高点定位“见河长”

巫山县辖区内有大宁河、官渡河、抱龙河、大溪河等23条河流。

水流到哪里,责任就跟到哪里!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全县上下要树立高度政治责任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主动担当,持续发力,深入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2017年7月25日,巫山县河长办总河长、副总河长在巡查长江巫山段及县级河流大宁河时要求: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整合力量,聚力推进河长制工作;要出实招,加大打击非法采砂力度和河道垃圾、漂浮物清理等工作;要落实专项经费,竖立河长公示牌,接受全民监督,引导全民参与。

巫山的河长对自己肩上的担子认识清晰:担任河长,决不是仅仅挂个名,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决不能仅仅象征性地走走看看、说说讲讲,而是要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克难攻坚。

河长制,看似是给河道找了一个“主人”,实质上是一项涉及水下与岸上、管理与开发、保护与治理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通过水污染治理,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拉近人与水的距离。

① 河长制让巫山实现“碧水青山”。

② 巡查河库全覆盖。

③ 通过水污染治理,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巫山各县级河长迅速行动,对所管辖河库进行了多轮次的巡查治理。据统计,8位县级河长对河库巡查已实现了全覆盖,141名乡镇级河长、257名村级河长对全县纳入河长制工作管护范畴的河库进行了拉网式巡查管护,做到了“巡查无漏网,管护无盲点”。

巫山境内的所有河道每天有人巡有人管,巡后有记录,发现问题有处置,基本做到日查日清、事事有回应。

楚阳河三溪段的河水曾经清澈见底,常有小孩到河里抓鱼摸虾。但前两年起,因为污染,河水变得污浊不堪,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阵阵恶臭,别说鱼,就连当地村民也不愿再来河边。

为了还群众一河清水,三溪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河水污染整治工作,组织人力清除河道里的建筑和生活垃圾,同时教育引导群众不乱丢垃圾、不乱排污水,保护好楚阳河。

河流健康一头连着党委政府的公信力,一头连着百姓的心,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既非一日之功,又非一己之力。

对于政府的治水行动,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转化到行动里—

在福田镇金字村,有一支巫山县“绿水青山服务志愿队”,队里集合了社会人士、企业职工、大学生10余人。每周,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对河道垃圾进行清理,同时还对河道周边的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到保护河流的行动中来。

为加强边界河流管理,县河长办还主动与湖北省巴东县取得联系,建立了两县“河长制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对工作信息共享和跨界河流治理等工作进行磋商,并达成了共识。

在巫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领导下,河长的考核结果与“面子”“票子”“帽子”直接挂钩,已落实县、乡(镇、街道)、村(居)三级河长体系,设置各级河长614名(其中,县级河长18名,乡镇级河长163人,村级河长433人)。

而在河库显要位置,还设立有“河长”信息公示牌249块,公布“河长”姓名、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监督、公示河长职责、宣传河库保护,让群众知道河长,看见河长。2017年以来各级河长巡河6460人次,其中县级河长巡河108人次,乡镇级河长巡河1156人次,村级河长巡河5196人次。

水岸共治“见行动”

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到实现“每条河流都有河长了”,从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到实现“全面建立河长制”,上下同欲者胜,河长制不仅要“见河长”,还要“见行动、见成效”。

方向上,巫山与中央要求、自身实际对标;工作上,因地制宜提标;执行上,对优化实施方案和细化责任定标。全县既要保护好“水”,即对河流水资源的管理保护;也要保护好“盆”,即对河流空间及其水域岸线的管理保护—

抓水资源保护,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计划用水、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对23条河流重要河段岸线890公里实施划界,将全县33个水源地列入保护名录,批准发放延续取水许可11份,审批水资源论证建设项目6个;对全县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进行调查更新,重新划分3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年用水总量控制在7150万立方米以内,工业增加用水量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

抓水污染防治,修建24座污水处理厂,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建成投用,完成骡坪镇楚阳等5个撒乡并镇旧场镇及30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3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县城污水管网收集全覆盖,污水收集率城镇达92%、乡镇达62%。

抓水生态修复,着力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通过增加鱼类种群数量,维护库区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域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率,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向长江及大宁河投放各种淡水鱼类6000万余尾;全县37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100%,江干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主要次级河流水质保持或优于上游来水水质。

保证河长制管理水平“升”得上去,关键还靠措施“落”得下来。一名河长串起一根治水的纽带,614名河长串起的就是614根纽带,这些纽带编织在一起,就形成一张缜密的治水网络。

县级责任单位和乡镇(街道)上下联动,全力推动“水岸共治”,保“一河碧水”。按照要求,县委县政府组织乡镇(街道)开展陆上垃圾、水面漂浮物、岸边违法构筑物“三清除”行动;县农委牵头开展水中非法养鱼、河岸污水直排、田地超标使用农药“三禁止”行动;县水政执法大队、县农业综合治法局组织开展乱弃乱倒、非法电鱼毒鱼、非法采砂采石“三打击”行动,维护正常水事秩序;县环保局牵头,组织开展垃圾收运、污水处理和水源地保护“三集中”行动;由县水务局、县农委牵头,开展水土流失、河道畅通、面源污染“三大治理”。

④ 水岸共治。

⑤ 抓水生态修复,着力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水清岸绿家园美,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引擎。

今年以来,由巫峡镇政府牵头联合县环保局、畜牧局、公安局、查违办等部门对位于巫峡镇柳树村、西坪村距离长江岸边200余米范围内的13户生猪养殖场,实施强行关闭拆除,有效地保护了长江水环境……

问题整治“见成效”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巫山县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领略到了绿色发展之要、生态保护之重,把重心落向水域全覆盖的细微处,重点移向“老大难”“卡脖子”的疑难处。

位于巫山县官渡镇的官渡河是巫山的母亲河之一,滋养着河两岸3万多名群众。“以前的官渡河,生活垃圾遍地,河水发黑发臭。”官渡镇党委书记、镇总河长傅祖斌回忆。如今漫步在官渡河两岸,河水静静流淌,河面清清爽爽,河里已基本看不到漂浮的垃圾。

“现在好了,自河长制实施以来,县水务局、县环保局等部门联合对官渡河进行综合整治。河变美了,水变清了,群众也满意了。”说到官渡河的变化,傅祖斌满脸笑容。

这种喜人的变化,都是来自于巫山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取得的实效。

2017年5月18日,《巫山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正式印发,“河库保护”的大幕在巫峡大地上正式拉开,焕发出强大能量,不仅成为治水金钥匙,也成为激活一池春水的催化剂,由此带来的更深层、更广泛的影响表现在岸上:水清岸绿家园美,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引擎。

据官渡镇镇长彭钢介绍,前些年,因盗采河道砂石,原本平整的官渡河道千疮百孔,加上河道两边村庄、集镇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河中,岸边垃圾满地,河道受到了严重污染。为了治理官渡河,县水务局投入资金5325万元对其进行综合整治,开展河堤修建、河道清淤、水污染治理、河岸绿化以及观光步道、亲水平台等项目建设,致力恢复官渡河自然生态,还沿岸居民一个健康的“母亲河”。

知易行难。仅仅是官渡河的河道清淤就进行了一个多月。河堤的修建更是困难重重,修建过程中,共遭遇10余次的洪水袭击。污水和废水的治理也是经过多方争取,在双月村建成了一座日处理能力在3000立方米的官渡污水处理厂。

同时,官渡镇、县水务局、县环保局、县畜牧局组成联合工作组,对河道两岸养殖户废水排放情况进行摸排,并与各养殖户签订《禁止养殖废水排放协议》,由县环保部门对养殖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彻底解决官渡河水污染问题。

如今,治理后的官渡河变美了。河边的垃圾不见了,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生态美观,堤路一体,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水和谐的河流生态新格局正在形成。

为守护一湾清水,留住点滴乡愁,这样的付出还有很多: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巫山县坚持常态化水域清漂,累计出动清漂船只2093艘次,作业人员6270人次,清理、转运及处置干流、次级河流水域垃圾2.3万吨;累计实施护岸综合治理15公里、河道疏浚38公里;实施水保重点治理项目16个,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9.92平方公里。

猜你喜欢

巫山县渡河巫山
醉美巫山,诗画四季
巫山机场正式通航
关于“小船渡河”中最短位移下的时间问题
春雨
“鸟人”
众猴渡河
我们念书
“第一届长江三峡李花节”在重庆巫山开幕
基于地形因素巫山县夏半年降雨量空间模拟
基于巫山县产后加工销售体系的农业产业链价值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