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迅好奇不灭

2018-10-22王爽

商界·时尚 2018年9期
关键词:舞台老师

王爽

在前不久上映的影片《一出好戏》当中,王迅的表现让人不禁想到了12年前,《疯狂的石头》里的那个“四眼祕书”,但不同的是,这一次,从造型设计到表演,王迅扮演的秘书老潘在各方面都显得更有厚度。12年的时间,从被人记住到走向更大的舞台,王迅的一颗好奇心让他在生活中不断地历练、学习,对表演始终保持着热爱。

2018年8月8日,一场大雨过后,电影《一出好戏》首映发布会北京场在北京东三环某酒店举行。因为这场大雨,前一日还在上海参加宣传的主创人员们因天气原因飞机迫降山东,正在马不停蹄地赶回北京。好在,发布会如期举行,只比原计划迟了、个小时。会场内外,人头攒动。场内,秩序井然,充满了来自主创的诚意、粉丝的热情,以及各路行业大咖及媒体同仁的助阵。场外,保安与闻风而来的众多“黄牛”斗智斗勇。好戏还没开演,足以看出期待。

发布会结束后,主创团队一刻不得停歇.准备开始陆陆续续地前往当天安排首映的电影院,与北京的观众第一次见面。从影片工作人员发布的朋友圈中看到,为了这部戏的宣传,他们很多人都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回过家了,演员们亦是如此。

发布会散场,一身淡蓝色西装的王宝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第一个走了出来。过了一会儿,舒淇走在最前面,接着是张艺兴,他们被工作人员围着准备前往下一站。王迅是最后一个出来的,一席黑色西装的他.走在一群同样衣着黑压压的工作人员之中。若不是接下来要做专访,我可能都不会特別注意到他。

在一侧的休息大厅里,王迅的脸上并没有显露出因忙碌工作而带来的疲态。他认真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当前一家视频媒体因光线不足而发愁时,王迅还自嘲打趣地缓解现场的紧张,“已经长成这样了,光线暗点也不要紧的。”

谐剧,让我有了舞台仪式感

王迅出道很早。早在《疯狂的石头》之前,四川省十大笑星,他曾榜上有名。17岁开始师从四川知名谐剧演员沈伐老师学习谐剧,直到三四年前才停了下来。在这段时间里,对于舞台的敬重,是谐剧带给王迅最深刻的体会。

“谐剧是四川特有的一种表演形式,用四川方言来表演。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换了地方,到了北京,它就没有什么市场了。”褪去戎装,接拍了更多的戏,被越来越多的通告排满的日程让王迅不得不暂别了这个舞台。但当提起这门带领自己走人演艺之路的剧种.王迅满是认真与诚恳。哪怕是闲谈.言语间都能感受到他对于这门艺术的尊重。王迅会认真地思考一下再去作答,会在提及自己近两年没有演出时,流露出一丝遗憾。

就像天津人爱听相声,谐剧于四川人来说也如此。从小就喜欢表演的王迅,在中学时期更是迷恋上了这一剧种。“那时候网络视频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当时沈伐老师是四川谐剧的大腕级人物。那会儿我就听着磁带.想象着他的表演是怎么样的。”在一次成都市中学生的文艺演出中,王迅表演了一段自己听着学来的沈伐老师的谐剧。而当天沈伐老师也受人之托特意前来看他的表演。“那天我特别紧张。沈伐老师一来,台下所有人都在看他。我就在上面演。表演结束后,沈伐老师还过来跟我说,“演得不错。一个包袱没有。”回想当初,王迅笑了笑,他说即便沈伐老师当时那样说,前半句“演得不错”依然是给他吃了一个定心丸一样。

王迅就此师从沈伐。后来看到沈伐老师的表演,王迅才知道,为什么人家演的时候台下观众嘎嘎笑.自己演的时候鸦雀无声了。“后来开始真正跟他学才知道有多难。我原来就是“背台词”,哪里能叫做“表演”?沈伐老师那会儿主要是带着我去一些演出,演完他给我指点一下。也有时候他会在自己的排练厅一点点的教我。表情、节奏、语气、舞台调度……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是很有学问的。”

王迅说,谐剧最大的魅力在于“一人独演,满台生辉”。“他不是跳进跳出的。你始终是在自己的人物里面,演员要充满信念。你不仅要一会儿演王保长,一会儿演三嫂子.一会儿演潘驼背,更要通过你的眼神、你的语气,你的想象力,引导观众相信,这些角色都在舞台上。”在后来参演影视剧之初,谐剧为王迅的表演奠定的扎实的基础,让他在面对镜头时游刃有余。

“现在想来,如果今天有人托人让我去看一个孩子的表演,让我去带一个徒弟,我可能都没有这个时间。但是当年的沈伐老师可比我现在忙多了。他一天要演出五六场。但即便在那样的情況下,他竟然真的去现场看一个素不相识的学生的表演.他能抽出时间来教我,真的很不容易,也很感谢他。”王迅感慨道。从平面的喜剧表演,到立体的影视剧表演,表演技巧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被磨练提升,但对舞台的敬畏,一个演员的素养与精神,是在当年沈伐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建立起来的。“即便是在沈伐老师最火的那些年中,他依然充满了敬业精神。每次演出,他都会站在幕侧观看,他观察前面语言类节目中观众的反应,看到场观众的年龄层,看哪些包袱他们会开怀大笑,为他当天的表演斟酌准备.在后台时,即便要表演的是早已烂熟于心的戏码,他也从不会去和别人打牌聊天,他就自己坐在那里一点点的找感觉,抠细节。那种敬业的精神,很打动我,也是需要今天的我们去学习的。”

正经演戏,认认真真的演戏,演喜剧不靠插科打诨。对于舞台的仪式感,从点滴开始建立于王迅的心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很多演员走穴跑夜场的那段时间,王迅也曾尝试过。但因为“太正经”,他被轰下了台。几次之后,王迅放弃了,夜场里没有他的舞台,他在那里找不到表演的感觉。索性,踏踏實实地在部队里写写串词,写写小剧本,认真完成一次次演出任务。走穴成名,在那时候王迅的心里,不那么重要了。

主角,令我更谨慎

作为已经跻身“巴蜀十大笑星”的王迅。去一个名不见经传且环境略显简陋的剧组试戏,对于当时的王迅来说,心里多少有点“瞧不上”。没想到,试戏时心里的抵触情绪却误打误撞地让王迅赢得了《疯狂的石头》中“四眼秘书”一角。拍戏现场,宁浩跟王迅说,“就试戏时候那种感觉,什么都别加,就那么演。”

戏份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疯狂的石头》之后,在王迅的职业生涯中,凭借一个个出彩的“配角”,让观众记住了这张面孔。直到2015年,随着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啲热番,王迅这个名字,家喻户晓起来。更多的工作邀约,如期而至。

收获友情,收获事业,王迅,真正地在全国范围内,火了起来。这个曾经扮演“小人物”的专业户,开始在一部部影视剧中,以更多的戏份出现。从叫不上名字的熟脸演员,到外界看来的“一夜成名”,是王迅多年积累的结果。是量变到质变的一次转化。

在2018年火遍暑期档的影片《一出好戏》中,成片后的老潘戏份并不多,原本发生在老潘身上的整条线都被导演在最终的取舍中减掉了。但戏份多少并不重要,这是在完成他与黄渤十年前的约定。“为了这部戏,我推掉很多其他的戏。虽然最后戏份不多,但我觉得值,这是我们铁定要在一起做的一件事。”略显相似的角色身份,不同的表演厚度,王迅扮演的老潘像是一次12年的总结回顾,总结他的成长,总结他的事业,总结他一路走来的收获。

影视圈经历多年,王迅早巳不是一个看中戏份多少的演员。意义成为他选择工作时看中的要素之一。当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拍摄的影片《灵魂的救赎》找到王迅时,他很快便答应了。“这是一个地震后失独家庭的故事。我是汶川地震的亲历者。我身边有战友参与了救灾,也有人在地震中像影片讲述的那样失去了孩子。我心里对这部戏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东西装在我心里。灾难带给四川人的伤痛,我太清楚了。我一定要去演,否则我的内心说不过去。”王迅说,从接触这部戏,他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商业片,它不会像自己参演过的《唐人街探案2》或《一出好戏》一样备受关注。可能甚至不会有太多人去看这部影片,但都无所谓,因为内心的情结,他要去参与。

疲惫与伤痛,在拍戏的过程中,始终萦绕着王迅。拍摄之前,他和身边经历过地震的朋友聊到当时的情景,也去当地的失独者之家与大家交流。王迅说,“这个人群是值得我们通过艺术作品去呼吁大众关注的。”

人们看到的是,名气让王迅成为了更多剧目的男一号。但在王迅心里,是否成为主角,并不那么重要,配角有配角的精彩,主角有主角的压力。当面对越来越多的男一号角色邀约,王迅说自己在选择时比以往更加谨慎了。“小人物演好了出彩,但男一号要始终保持角色该有的状态,要真实生动,更难。从前有更多的时间去细细揣摩角色,但男一号因为戏量摆在那里,你必然少了打磨角色的时间。表演留下遗憾反而多了。只有用尽全力去诠释吧。”王迅说。

活在生活里

当提到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不少人会想到生活在巴蜀地区的人们。“吃吃火锅,打点儿小麻将,喝喝茶”。当王迅的工作越来越繁忙,身边的老朋友不少人劝他:何必如此。

对于王迅这个喜欢享受生活的成都人来说,越发繁忙的工作,让他在最初的一段时光里感觉“有点儿痛苦”。可热爱生活的王迅又有一颗停不下来的好奇心,什么事情都感兴趣,什么都想试一试、学一学,这推着他不停地向前走。

“门门懂,样样温”,王迅说,成都人的这句话是对他恰当的形容。不断的尝试带来的积累,成为王迅演好角色的基础。好演员离不开生活。如今的王迅还会抽空骑个自行车在大街上溜达,还会坐坐地铁,去菜市场买个菜,回家做顿丰盛的晚餐犒劳自己,犒劳家人。

王迅说,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什么都不太精的杂家,也成了他排解工作压力的途径。“干得动、想干的时候好好干,不想千的时候踏踏实实歇。别强迫自己。”王迅說有一种成功,叫做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他觉得这个如果能做到如此,就真的不错。

猜你喜欢

舞台老师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春天大舞台
六·一放假么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