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学视角解读汉代画像石嫦娥奔月

2018-10-21刘小梅

参花(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神美学

摘要:本文从美学视角分析嫦娥奔月画像石形神整合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解释图中形象来源。

关键词:美学 形神整合 传神

嫦娥奔月画像石于1964年出土于南阳市小西关汉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图中一女子人首蛇身,面部表情兴奋欢快,面向月亮作飞升状。周围有众星云气装点缭绕。画的左边有一圆月,月内有蟾蜍。

一、形神整合的表现手法

汉代画像石是摇曳在华夏大地上升仙文化的一面旗帜,它企图把升仙的愿望进行图像化,是流行在民间的一种升仙文化的标志。正是由于汉代这种上至汉武帝下至庶民百姓的求仙活动,把素有升仙情结的汉民族升仙活动推向了历史的巅峰。由于升仙之路漫长又艰辛,因此人们普遍相信死者的灵魂如果得到某种引导和帮助就会升入极乐世界从而得到快乐和幸福。

以“嫦娥奔月”图像表达来看,人们的意识中总认为在我们的世界之外,其实盘桓着一个神话中的极乐世界,过着半人半神的生活。两汉时期的繁荣和强盛使人们更加热衷于关心来世的幸福。由于受到“天人感应”观念和“升仙”思想的双重影响,民间的能工巧匠积极地发挥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倡导绘画不仅要追求外形的美观与布局的合理,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完美结合。因此创作者会通过神话和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富形象画面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以求表现出人对自然世界的征服主题。在实现天、地、人、神、鬼的和谐统一上,创造出一个现实与理想同在、今生与来世并存的艺术殿堂。

二、图像中的形象分析

(一)人首蛇身。汉代时期画像石上出现了大量人首蛇身的图像,有嫦娥、女娲还有伏羲等。文献中最早关于人首蛇身形象记载的是《鲁灵光殿赋》:“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人总是会对敬畏的东西产生一种莫名的崇拜心理,就像“灵蛇崇拜”。最终由于无法逃避、无法抗衡,便慢慢衍生并发展出对它的崇敬和膜拜的图腾文化。而图中嫦娥的人首蛇身形象便是上古时期人类把蛇当作神灵加以敬奉的有力证明。在《山海经》中更多,其实就是把蛇当作守护之神;《诗经》中也多次说到蛇,并把它当作吉祥之物。“蛇”作为我国的十二生肖之一,其实也是“灵蛇崇拜”的见证。

(二)蟾蜍形象来源。图中的蟾蜍形象体现了汉代的人文科学观和信仰。在远古时期,对蛙的崇拜也是原始信仰之一。早在战国时期,月中有蟾蜍的传说已经较为流行,蟾蜍背面有许多墨绿色的斑点和大大小小的疙瘩,古人把它的形象和月亮上的斑点联系起来,认为蟾蜍可以作为月亮的标志。在古人眼中,蟾蜍与蛙二者是混淆的,我们可以认为蟾蜍就是蛙,而汉画中的蟾蜍形象就是由蛙的图腾崇拜延伸发展而来的。

“嫦娥奔月”图中的“蟾蜍”更多寓意着升仙和长生不死。一方面是由于蛙有冬眠的习惯,开春便又生机勃勃像是具有再生能力,因此人们便认为其有令死者复生的神力;另一方面由于蟾蜍皮肤表层虽然有毒但却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古人便认为它具有辟邪的寓意。晋代《抱朴子》曰:“蟾蜍寿千岁。”又曰:“仙药一曰蟾蜍,即肉芝也。”由此得出吃长寿的蟾蜍肉可以长生不死。

(三)九颗星。我们可以看到在画面上有九颗黑点,其实就是九颗星。据对大量汉画像石中的星象图考究,凡日月附近所绘星象,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纯装饰性的星点。这类星点完全不顾中国天文体系中的联系,仅作为点缀。另一类是按照五宫二十八宿的体系绘制的,虽然或多或少都有省略,有些甚至全不画出具体星宿,但借助解释性的图像,大体仍有规律可循。

三、艺术特征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形式虽然是雕刻,但是绘画性的线条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种与绘画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南阳地区的汉画石更具有东方艺术的沉稳和流畅的意境美。它主要以线条传神,不着力于局部结构和细部的刻画,用流动的笔触,巧妙合理的构图,加上变化有致的线条勾勒,更加突出画面整体的神韵和动势,虽写意但形象是严谨的。

在构图上,它的线条流畅起伏,极富弹性和韵律感。在把整个图像简化为线的过程中,它更加注重线的自由性和绘画性的发展。将形体凝聚在几根简单的线里,而线在运用中又以形体的某种神态为表现重点。因此这些线都成了有生命的个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尽管受到工具和材料的局限,但画面却能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劲遒于婉媚之内,较好地摆脱了线条的呆滞古板。

“得形易,得神难。”这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普遍观点,而汉画石中却能把“传神”与“传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腾飞跌宕的动势,流畅起伏的韵律组成一幅充满气度与活力的造型。尽管细部刻画不太细腻,但却能巧妙合理地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物象的外部特征和内在本质。

四、结语

本文选取这幅精品以三个章节来分析说明南阳汉画像石艺术是中华民族刻画艺术的瑰宝,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展示了汉代刻画艺术的风采,在我国美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河南淅川汉画像砖墓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4(04).

[2]南阳汉代画像石学术讨论会办公室,编.汉代画像石研究[M].南阳:文物出版社,1987,

[3]牛天伟,金爱秀.汉代神灵图像考述[M].鄭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刘小梅,女,宁夏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国画)(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传神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感怀
纯白美学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研究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顾恺之艺术成就浅议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