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数轴型思维导图”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8-10-21武丽玮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数轴思维导图

武丽玮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数轴型思维导图能更好地处理复杂的历史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先后顺序与因果关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本文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英国制度的创新》为例,探讨历史数轴使用法及其优劣。

【关键词】历史课程教学法,思维导图,数轴

中学历史学习中,很多学生对历史史实与时距难以做到贯通的掌握,鉴于教材布局的文字表述性,笔者发现“数轴”这一数学符号在历史学习和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英国制度的创新》为例,来设计本课的教学。

一、教学设计原因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两个主要的问题:其一,重要历史事件(如《大宪章》、孟福尔议会)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其二,学生理不清本课知识点的线索。因为本课涉及的英国制度比较多,外国史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再加上升入高中接触到“政治制度”一些新的概念,学生学习不得法。因此,笔者考虑到时间序列对于历史的重要性,从而用其进行串联,用一条数轴将零散的知识点和时间点串起来,形成“一条绳索上的蚂蚱”,这样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记忆都会很有帮助。

在使用“数轴”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无法严格按照数学中“数轴”定义之中的“单位长度”来操作,主要是借鉴数轴的原点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点,正方向为历史发展的进程,来实现对历史事件的编辑。同时,由于“数轴”的某一具体事件需要深入分析,某一阶段的历史特征需要总结与对比,所以在空间上会突破“数轴”的一维性,建构多条维度的线索,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严格来讲,本文的“历史数轴”应该称之为“数轴型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关联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线条、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它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在处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各种符合思维习惯的图示法能够使用,本文主要运用了“数轴型思维导图”来架构教材知识体系。为方便阅读,以下“数轴型思维导图”简称数轴。

二、历史数轴的画法

(一)阅读教材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研读教材的内容,包括正文、副文、注释、图片、课后习题、知识链接等各个角落的信息。学生对于需要处理的对象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注意,一定要对教材各角落的知识有一个了解,细节处对于完善数轴,尤其是完善历史事件的整个过程非常重要,如孟福尔议会、安妮女王、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内阁集体辞职惯例的形成等重要历史事件是在小字部分,英国政党介绍是在“知识链接”部分,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的介绍是在课后习题“解析与探究”部分,等等,这些材料没有用正文的形式呈现,但是对于英国历史发展的完整性提供了信息,所以需要看到位。

(二)准备材料

1.准备一张A4纸,沿长的一侧对折,用笔在折痕处画出长长的数轴。在本页的最上方,标明标题《英国的制度创新》。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可用自己的大开本来勾画草图,最后再誊到笔记本上,这样美观与实用兼备。需要注意的是,笔记本一定要大,留有足够的空间来处理教材的知识点。

2.不同颜色的笔。用来区分不同的知识块、知识线索、知识点。

(三)处理时间

历史学科中,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教材中出现的时间是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应该给予重视。但是如何简单明了地把教材上的时间表达到数轴上呢?如,教材第一段的文字为“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在这段话中,出现的第一个时间为“中世纪”,可以在数轴上做出时间标记。(为节约空间,提高做笔记的效率,在时间的书写上尽量简化。比如中世纪可简化为“中C”,大写的C为century的简写,公元前可简写为BC(before christ),公元可简写为AD,80年代可以简写为80S等等)。

历史教材中,代表时间的词汇是多种多样的,有公元纪年法,如1987、2016等,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纪年,有约翰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玛丽、安妮等用不同的历史人物来标注时间等,这些都可以用作数轴的刻度,来表明时间的先后,时间刻度的用法可以随数轴主题的变化来做相应的调整。

为了保持线索的连贯性,在历史数轴的时间刻度最好统一,如用国王纪年就统一以国王表示时间的演变,用公元纪年就用公元纪年,等等。

(四)提炼事件

由于受纸张大小的限制,我们在对应的时间上,必须要用最准确、最精炼的词概括历史事件。例如,“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不断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概括为“削弱割据、加强中央集权”,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可以呈现为《大宪章》,接下来的小字部分提到1264年孟福尔召集贵族召开议会,可以精简为“孟福尔议会”,等等。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适当做出取舍,符合主题的取,与数轴主题无关的可适当舍弃。如“克伦威尔”軍事独裁与本文主题内容关系较弱,故可舍去。教材中内阁的定义、君主立宪制的定义、代议制的定义,可不用列到数轴中等。原则上,事件展示的越详细,对学生理解内容越有帮助,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通过提炼事件,可加强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学生确定主题的过程,选择符合主题的史料,就锻炼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通过对事件的概括,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中学阶段学生需要成长起来的能力。

(五)突出重难点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在数轴中呈现出来的知识,除了要体现线索的发展,还要体现本课的重要知识。本课的重难点,就需要通过提炼,用关键词标注于数轴的上下方,方便学生使用。如《大宪章》的内容及意义,可提示“用法律限制王权”“将契约和法治的精神注入英国思想根基”,《权利法案》的内容及意义,可总结出“议会限制王权”“议会开端”“上下两院”等重要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内容,可提示出“行政权,内阁与首相共进退,行政权与议会相互制约与平衡”等信息,等等。

教材的重要知识在数轴中体现出来,才能体现本课重难点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比如《大宪章》和孟福尔议会的信息的总结可得出英国的“历史传统”对英国政体的影响,英国责任内阁制的总结,凸显英国政体改革的缓慢性;英国各位国王的更迭体现英国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性等特点。

历史中,有时候前一事件就是后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后一事件会是前一事件的结果或影响,所以,可借助特殊的线条符号表明二者的关系。比如数轴中出现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是英国确立制度的原因,可以在数轴上用箭头勾画两个事件,表明原因。这样就能够在众多繁杂的历史事件中确定历史事件的关系。同理,在数轴上出现的各个事件间,都可以用线条或者符号标明相互之间的关系。比如《大宪章》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传统”,孟福尔议会是英君主立宪制的“议会传统”,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经济发展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经济基础”等等,都可以用箭头标示出来,充分利用数轴的直观性。

(六)完善数轴

1.调整布局

在数轴的布局上,要保持主题的一致性。比如《英国》这一课可以把政治政体放在下侧,其他的线索知识放在上侧。

而比如在第7课《罗马的政制与法律》那一课中,数轴的上下两侧可以分别表示“政制的演变”与“法律的发展”两部分知识。如图所示:

2.增减相关知识

比如英国在都铎王朝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经济基础”。这一点在教材上虽有模糊的表达,但是不够清楚。教师补充上都铎王朝时期尤其是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这一知识点,结合教师的讲授,学生理解本课的背景,同时用数轴表达出来,达到直观、简洁、明了的效果。

3.归类同类型知识

在本课的教材中,涉及到的英国的政治制度有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代议制、政党政治等等,但是在数轴上呈现出交叉出现的局面,相对来说比较混乱,所以同一类型的知识可以用相似表达式呈现,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外框、不同的图形等区分不同的知识模块。这样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出同一个类型知识点的发展历程,并且能相对完整地同一类型知识的起止。

最后,呈现出来的本节课的图示如下所示:

三、历史数轴使用方法

我们通过取舍教材提供的信息,就可画出主题比较明确的数轴图,在图示中,直观明了地掌握本课的知识分布,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地分析,更加充分地利用数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

(一)凸显历史发展的特点

在数轴上呈现出来的英国的发展历程中,时间跨度较大,可以分析得出英国政制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对传统的继承性”“缓慢性”等特点,通过“内阁”“罗伯特沃波尔”“1764年,乔治二世在位时出现的内阁集体辞职现象,形成政治惯例”、“19世纪中期政党影响内阁选举”等知识点,凸显英国政制的“渐进性”特点。

(二)通过对比,发现不同历史内容发展的异同

在学习了《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和《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后,我们可以对英美法德四国的数轴做对比,从而得出四国的历史发展特点。

比如美国数轴图: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国数轴都出现法律文件(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宪法第13和14条修正案》),从而得出英美政体的“法治”特点、“宪政”特点;同时,我们发现两国数轴都出现了“党派”(英国有辉格党、托利党等等,美国有民主党、共和党),从而得出西方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保障民主的特点;两国数轴都出现了对政体的不断修改完善的事件,比如英国陆续出现责任内阁制,议会改革,美国有内战、宪法修正案,从而可以得出历史发展的渐进性,利益集团的妥协性等特点。

通过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点。比如英国的历史传统对英国的政体影响性较大,而美国这个因素较小;英国政体确立时间早,过程漫长,而美国较晚,而且过程比较短,可以得出英国的创新性工作的艰难性,探索性,美国受法国大革命影响较大,所以相对迅速地建立了相对完整政体架构;等等。

通过去粗取精地提炼知识点,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历史的规律性、特点性的方面。从而能更深地体味历史的智慧。

四、总结

通过运用数轴学习法来学习第8课《英国政治制度》这一课,我们可以总结历史数轴有以下优势;

(一)集中了解同一主题的知识点,做到知识点起止的完整性

比如,中国古代政治史部分有两对矛盾,一个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这两个知识都可以用数轴表达完整,做到主题明确,来龙去脉完整,清晰直观地学好历史知识。

(二)直观性,简洁性地表达教材知识

因为通过取舍、提炼、概括,我们已经把主要的知识呈现在一张纸上,从而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知识的架构。从而可以能更高效地学习,更深层次地了解历史的规律与本质。

(三)锻炼学生的能力

包括梳理教材能力,提炼关键词能力,概括表达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以及其布局页面,书写,绘画的能力,

(四)锻炼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发展型思维。通过数轴法让学生意识到,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简单事件的罗列。这种思维不仅仅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思维,这种思维的形成也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影响,希望学生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看到,先辈的不懈努力在推动历史的进步,从而对自身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坚持不懈地努力。

总而言之,这是我在教学中得出的一点经验,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能有所启发,不足之处,也请给与批评指正。

参考文獻:

1.陈长锁:《巧用时间轴和地图册,弄清历史时空的分布》,《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年第19期;

2.赖基贵:《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时间轴教学法初探》,《中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10期;

3.聂佳辉:《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年第11期。

4. 吴慧萍:《新课程高中历史数轴教学法应用探索》,《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3月 总第259期

5.李辉:《浅谈高中历史新课改中数轴法的引用》,《教学交流》2015年第31期(总第271期)

6.尹海胜:《巧用数轴构建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体系——以世界近代史为例》,《新课程(中学)2014.02.18》

7.杨庆祥:《利用数轴记忆历史年代效果好》,《小学教学研究》,1991.10.28

8.郭志红:数轴与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为例》,《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09.10

9.陈小军:《例析历史数据图表题解题思路》,《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4.10.20

猜你喜欢

数轴思维导图
比较大小有诀窍
如何学好数轴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实数”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