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与历史教学并行不悖

2018-10-21王富广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个体心理健康

王富广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个体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而历史学科通过对历史人物,人文国情的学习,天然据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例如:价值观、人生观、意志品质等等。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历史科的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就是历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统一。长期教学实践中我对历史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想体会如下:

一、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源于生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状态,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是一种对自身知识储备和个人能力的严重怀疑,长期这样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身心健康的合格的现代化人才。

在历史课上,我曾经试用过多种自信训练方法,例如要求全班的同学上课时老师的提问按分组讨论逐个顺着回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做出自信的反应。训练时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展。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可以提高学生成就感。 如:可以出一些较容易的题,做好铺垫,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当学生答对时,老师对学生努力的结果给予肯定,使学生看到努力带来的进步。曾有一个学生,历史科成绩很低,他说自己在历史科方面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而在历史课和相关课外活动中表现很勉强、被动。我就一次月考成绩分析,一对一地帮他找出失分的原因,设计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和他约定,在每个是星期的每个时间节点,要完成什么目标,结果,由于每个具体的小目标都完成的很好,在期中考试中,他破天荒地以历史74分的成绩进入中游同学的行列。这个年级的同学大都在学期训练中有明显进步,同学们自信心不断增强。

又如,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信心培养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起来的,信心也源于此。学生喜欢的学科,通常就是他们学得好的学科。在教学中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理论根据。得出结果。在教学中,适当保留一些简易、直观的部分,让学生独立发现,以体现新发现的喜悦。有利于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自信心其实就是来源于日常知识技能的积累,就生于日常生活之中。

二、自信心是每个人通过激励都能产出的宝藏

自信心象宝藏一样,不刻意发掘就会被深藏,而激励就是发掘宝藏的金钥匙。但激励有多种形式,例如:

1.关键节点的关键语言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适当的语言激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我经常用这样的语言鼓励激发学生努力成功!“你们能行!”“你很棒!”“要对自己有信心。”“再加把劲就会更好。”“我们一起努力。”“我们相互鼓励,一起学习。”、“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大胆的说出来,大声一点,掌声鼓励。”等等。这样的语言学生听了在情感上与教师和学生距离拉近,自信的勇气倍增。

2.我相信你

信任相伴,使每一位学生变得更可爱。

(1)相信每个学生内心蕴藏着积极向上的潜质。

(2)相信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长和才能。

(3)相信每个学生是可以向好方向变化发展的潜能。

对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越是要鼓励他们,信任他们。树立人人都可以成功的自信心。

3.榜样激励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无数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为了救亡图存,为了民族复兴,前赴后继,谱写了不朽的光辉篇章,留下了长存于世的浩然之气激励学生。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不顾个人名利坚决禁烟”;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陈玉成“大丈夫死则死尔,何饶舌也!”的浩气;谭嗣同变法流血“死得其所”的庄严;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词;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的光辉形象。他们都是近代中国上下求索的代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先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边鼓励学生向先烈学习,边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历史使命结合,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就是个体的良性循环,从而信心必增。

4.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激励

每个学生先天资和后天成长环境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个体的差异性会十分明显。教师要注意做到心理换位。教师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倾向,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固有的眼光和感情看待周围的世界、处理所遇问题,这必然会妨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影响教育效果。要做到心理換位,就要常常设身处地的从他人所处的地位、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体验别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教师应常用换位思考来提醒自己,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因学习生活中 遭遇困难的学生,认真考虑自己每一言行会引起学生什么样的反应,及时选用正当的史料,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这样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能在适当的激励中收获信心。

三、正确认识自我,是自信养成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心智所限,并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这就造成学习生活中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在历史课中,试着借助对历史人物的学习,评价,培养学生对个体优缺点的客观衡量能力,进而牵移到自身,使学生能虚心听取家长、师长、同学的劝告,发扬优点长处,纠正缺点,以正确的自我评价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从而能在竞争中扬我所长,享受创新和竞争的乐趣,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个体心理健康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