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梭: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2018-10-21王建平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卢梭美德矛盾

王建平

摘要:卢梭通过一系列关于美德的作品,成功的将自己建构为美德的化身,并通过自己与作品中形象的高度重合来构筑自己心目中的美德共和国。但是,其推崇古代罗马那样的自由、正义、道德的美德之邦与现实相违背;其推崇的父权教育与平等教育相违背;其宣扬的慈悲、善意的理念与抛弃孩子的现实相违背;其崇尚和平的愿望与极权恐怖主义的征象相违背;其对于人性的关怀也与恶毒、悖论相违背,种种违和也造就了历史上有所争议的卢梭式美德。

关键词:卢梭;美德;矛盾

卢梭作为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领袖。他的两篇演说控诉了现代社会道德的缺失;他的政治作品描绘出美德之邦的轮廓;他关于教育的小册子教导我们,一个人如何向着美德的方向前进;他的小说将美德描绘成“最甜美的感官享受”;他的自传集中描写了他沉醉在美德之中。但是就是其所热爱其所推崇的美德也将十八世纪的法国拉入了恐怖主义的漩涡,成为极权主义的征象。

一、美德形象的奠基

法国大革命的前十年,法国不仅在金融破产的边缘徘徊,更严重的是,它还在道德破产的边缘徘徊。教会被哲学家们指控为伪善;贵族以贪婪和不当著称,古老的声望堕落。正是这一时期,一种神秘的对人与社会的憧憬出现并拥有了替代旧憧憬的机会。以卢梭、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为这次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而在这些思想家中,卢梭无疑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大革命前的美德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表现尤为明显的是路易十四时期。路易十四时代,推崇将美德等同于血统的价值体系,并坚持认为只有贵族才能承担那些真正高尚的责任。(1)但是当资本的發展伴随着贵族实权的削弱,贵族只能通过使用仅剩的特权来获取心理上的平衡。在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美德问题和税收、世袭特权一样,成为了波旁王朝光鲜外表下一个慢慢腐化的脓疮。

在这段时间,卢梭深感社会现状的腐朽,否定“文明社会”的道德底蕴,急于想使人类从异化的泥沼中脱离出来,在德性不断跌落的悬崖上及时勒马,使德性回归,成为一个有德性、有道德的人。因此,卢梭探讨美德。而最终,卢梭得出的结论则是:美德就是他自身。

卢梭在37岁发表的《论科学与艺术》首次建立了一个饱满的、富有感召力、充满美德的卢梭形象。在这篇论文中,卢梭推崇的是“斯巴达”式的美德,其等同于好斗的男子气概、强有力的统治、朴素、节俭、单纯以及对于古代事物的热爱。

《论科学与艺术》是严苛的家长式的魅力,《乡村卜师》则是女性化的柔媚感情。这部歌剧让他找到了一直想要的“善”。这两次创作,使卢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自己塑造了一个既有道德优越性又有性欲冲动的形象。受到激励的卢梭直接把自己变成了书中的主要人物。“醉心于美德”的卢梭陷入了一种着魔的状态,他体验到一种“被动”的快乐。这种想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完全控制住了卢梭,此后几乎他所有的作品都以自己为核心,无论该作品的主题是什么。(2)

二、美德之邦

以18世纪思想家的著作为基础,无论是在口头语言中还是书面中,卢梭的美德观念都赢得了权威和优势。雷蒙·特鲁松曾说过:“大革命时期是人们热衷于树立典范的时代......赞扬卢梭成为人们热烈地表达感恩之心和公民精神的最有效方式,于是他被塑造为了神。”(3)

卢梭自身的两个代表:一个是高于道德和成见的理性知识分子;另一个是敏感、困惑、为感觉所困的让—雅克。因此在道德理想国的建构中,他的理性,他的感性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在理想政治国家的描绘中,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列举了可以成为道德候选人的特征,这些特征总的来说就是既没有被以前的习惯所腐蚀,也必须要独立于他人并且自给自足。因此,只有在拥有了美德才能接受那个让他们成为一个有德之民的国家。

对于卢梭构筑的道德理想国,其忠实的追随者—罗伯斯庇尔和接受了其美德观点的雅各宾派都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共和二年花月,罗伯斯庇尔下令,所有人必须亲自“履行”道德;雅各宾派认为美德具有真实的意义,实行“美德爱国主义”和社会契约的集体主义国家。但是这些实践,随着雅各宾派的倒台戛然而止。

一个摒弃了血统,一个自给自足,一个保持了文化独立性,一个公民都拥有美德的理想国家还是在时代的浪潮中被碾得粉碎,被时代远远抛在身后。

三、人格面具与标签

在卢梭逝世与法国三级议会召开之间的11年里。他的人格面具激怒了他的朋友,但与此同时,卢梭的人格面具却迷住了那十年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成为了一种真正流行的膜拜仪式的对象。种种混乱的崇敬之情呈现了一个神话般的卢梭,一个集英雄、殉道的基督教徒和激进的道德家特殊人格于一身。

卢梭的人格面具一旦戴上则永远拿不下来,卢梭本人似乎也认为其塑造的人格面具完完全全就是他。卢梭在《忏悔录》中提到,有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组成的社会,而这些完美的社会成员进一步扩大,就形成了理想国家的典范。而这些完美成员的原型就是卢梭他自己。基于此,他总会不知不觉地模仿自己创造的人物形象。但是在其描写和行为中有一个矛盾点则是:在自我描述中,他将美德与自然和孤僻联系起来,但另一方面,卢梭在内心深处他又极度渴望世人的关注。

卢梭身上的标签有很多,如自由、平等、美德,但除了这些美妙的词还应有一个恐怖也仍需添加到卢梭身上。在卢梭的著作中,发现了现代极权主义社会的蓝图,在某种程度上为大革命、恐怖统治和之后的极权主义征象提供了典范。如在《爱弥尔》中,卢梭为导致暴力的宗教狂热进行了辩护,“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不会有真正的美德。无神论反对任何暴力和流血,与其说它是通过对和平的热爱,不如说是通过冷漠来实现善”(4)

四、天才与疯子

拿破仑说“无卢梭则无法国大革命。”作为法国大革命那代人们的精神领袖的卢梭已经实至名归。纵观卢梭的著作,从《新爱洛漪斯》到《爱弥儿》,从《社会契约论》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从《忏悔录》到《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无一不体现了卢梭天才般的构想。但是作为理性和感性两面体的卢梭,同时也是兼具天才和疯子的两面体。

在《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卢梭通过将自我分成三种——指控者、辩护人以及被指控者角色三种人格。这种描写方式或者是这种做法,也引起了对于卢梭神智是否健全的怀疑。

在卢梭晚年的自传性作品《忏悔录》、《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一个孤独漫游者的遐想》中,卢梭的无罪与世界的邪恶之间的裂缝越来越宽,以至于没有办法跨越,他无法使自己的世界具有理智,他写道:“他完全是孤独的,只能自己帮自己”(5)这种思想与世界的隔离越来越大,以至于很多当时以及以后的学者们认为其已经落入精神病的深渊。

但是,本文姑且不论卢梭是否真的患有精神病,也无意去探讨卢梭到底是犯了何种精神病。在这里将卢梭看成疯子的原因则更倾向于卢梭对于自由、美德、自然的狂热和疯狂。

五、总结

卢梭的文学要好过他的哲学,艺术要好过他的科学,当然,卢梭也对科学并无好感,他将之当做了束缚。但同时,卢梭也斥责文学,痛骂艺术。因为他是自由又浪漫的卢梭。

卢梭的绯闻让他不配崇拜真爱,抛弃了五个孩子使他失去了谈论教育的资格,粗糙的教育背景令他的一切作品谈不上“学术”。但他仍旧是那个浪漫而自由的卢梭。但是也只有卢梭笔下的圣普栾,才成为一位真正的圣普栾,也只有卢梭笔下的《随想》,才孤独出一种浪漫。

他的内心有很高的道德,却被人用道德诟病,他的心中有很多的哲学,却被人用哲学去批判,但这并不影响一代法国人学到一种彻底的“卢梭式浪漫”。当然这种浪漫的自由逐渐变成了暴行,继而有了新的奴役和比拼,但卢梭还是那个早已死去的浪漫和自由的卢梭。我们汲取的并非什么真知灼见,我们急缺的是一种浪漫高尚的精神。

注释:

[美]卡罗尔·布拉姆:《卢梭与美德共和国—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语言》,启蒙编译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1月第1版,第2页。

[美]卡罗尔·布拉姆:《卢梭与美德共和国—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语言》,第35页。

Rousseau et sa fortune littéraire(St.Médard en Jalles;Ducros,1971),p.66.转印自卡罗尔·布拉姆:《卢梭与美德共和国—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语言》,第78頁。

[法]卢梭:《爱弥儿》,第232页。

[法]卢梭:《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袁树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猜你喜欢

卢梭美德矛盾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人生的最高哲学
矛盾的我
大师的弯腰
“矛盾多发”可怕吗?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