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关系

2018-10-21魏超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20期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规划

魏超

摘 要:交通运输是人们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交通观念和需求也随着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交通问题的复杂化程度加深。交通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建设在搭建初始就存在问题,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之间都是存在较大关联性,因此,在未来的交通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城市交通规划必要性,然后对如何优化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关系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协调关系

1 城市交通规划必要性

1.1 引导土地开发使用

交通体系与城市土地使用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就是探索与掌握城市交通发展和土地使用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土地的全面开发使用可以充分满足交通的需求。交通需求的多少不仅依靠城市土地使用的布局结构以及土地研发的强度,并且还受制于城市交通供给体系运输。而城市土地开发与交通供给需依靠社会经济发展,所以,运用交通体系引导城市土地研发,有益于城市更快更好地发展。

1.2 确保城市中心发展

伴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交通逐步从地面走向了天空与地下,城市轨道交通的引进提升了城市中心先进性,给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提供了多种方法,与此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例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城市在交通规划这一方面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德国的一部分中型城市已经开始使用轻轨交通,在和步行街区相融合以及维持城市人文景观等层面有较多可以学习的经验。

2 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联性

首先,对于我国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而言,受种种因素影响,两者很难实现共同规划。一般而言,都是先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在此基础之上,再具体实施城市交通的规划。在具体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两者之间需要相互作用才能促进城市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展,但这种“先来后到”的规划方式反馈周期过长,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两者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城市发展的目标顺利实现造成了严重影响。其次,我国土地市场发展日趋成熟,相关的土地制度正普遍面临改革问题。对于我国当下很多城市来说,土地开发工作正逐渐全面开展起来,不断有新的土地正面临着开发,原有的城市交通规划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土地开发规划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联性,实现两者同步规划,从而才能有效提升城市土地置换速度,确保城市未来发展顺利平稳的进行。

基于此,在实际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可以从城市交通规划入手,利用交通模型的预测,得到更为公正合理的交通系统评价,并根据该交通系统评价的结果,反作用于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合理调整,促使土地利用规划更加合理,促进两者之间实现更为协调的发展。而对于城市交通规划来说,在交通方案编制实施阶段,应结合土地规划实施同步的测试,使得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充分实现同步规划,并从传统的规划模式作为切入点,立足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形态,注重在实际规划过程中的引导与控制,从而有效实现交通系统的日臻完善的同时,土地规划利用合理性也能得到迅速提升。

3 优化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关系分析策略

3.1 城市及其交通规划的决定性关系

3.1.1 城市用地布局决定交通结构

从整体布局角度来看,可将城市划分为单中心城市模式、多中心城市模式以及带形城市模式。单中心城市模式是指,用于中小城市的建设。具体来说,由于此类城市的市中心存在非常多的零售业、工业以及企业,因此,导致人口与就业岗位呈集中状态,这就使市中心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巨大。为此,城市交通规划应提高中心区的运量以及交通方式的合理性。如,在中心區的边缘设置环路,以形成输配环的交通运输系统。

多中心城市模式基于城市差异可划分为:副中心形式中心、中心、组团形式中心以及卫星城镇等。由于城市人口与就业岗位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城市人口与就业岗位分布较为均匀,即集中点明确。因此,中心与副中心的交通要实现联系便捷性,即建立起一个点对点的快速交通。如此,城市的市中心与副中心发展,才能以大运量、高运速的状态,构建出城市交通网络结构。

而带形城市模式是指,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城市只能依靠河流或是谷地方向进行延伸建设,进而形成了一个带状的布局。因此,能够满足交通规划的大运量需求。最终,构建出一个以轨道公共交通为主的轴向城市交通结构。

3.1.2 用地布局影响城市交通发展

城市用地布局是指,针对城市大小与存在形态,确定用地规模、空间分布、性质、开发建设时间顺序以及密度等,其直接决定了城市中人与物的空间分布合理性。而城市交通,则用来体现城市中人与物的空间流动,其是城市内部活动与联系的载体。两者是相互制约与联系的关系。研究表明,城市与交通是相伴存在的,交通的便利使人们聚集产生城市,且又因城市的深化发展而壮大。到目前,城市用地布局已经与交通运输设施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系统。从使用性质角度来看,城市道路可划分为交通性与生活性。如在交通性道路两侧开发建设规模较大的交通项目,将使交通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进而对道路的通行能力带来极大影响。而道路两侧的用地布局密度过高或是建设规模强度过大,交通量就会大于道路的交通容量,进而造成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对整个城市的交通发展产生影响。此情况下,城市建设需通过扩宽与之相对应的道路,来缓解交通压力。

3.2 交通规划促进城市交通规划

由于城市交通规划的实际操作会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规模与空间结构。因此,其决定了城市应用土地的合理性、文化与商业场地与经济建设水平。具体来说,是城市交通规划促进了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形成。为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城市住宅不能呈现出郊区化。因城市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现代化交通系统对市中心人口与就业的转移,因此,交通系统的建设应将城市组织与空间布置的合理性作为规划控制重点,以使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进而实现提高土地布局合理性的目标。当城市交通系统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仅能够调整地区所处的产业结构,还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地区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交通规划还能促进城市历程的发展,即现代化的交通方式使人们出行的速度、方便、舒适等需求得到满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座城市的未来规划与现代的交通运输业是一个整体。城市的规划是城市交通未来规划的前提条件,而城市的交通规划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动脉、形态及布局。为此,城市交通的规划设计应与城市规划内容进行充分结合,以使交通模式的应用与设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关系为:相互呼应、相互制约。为此,城市交通规划人员应结合城市建设环境类型进行协调设计,以满足城市发展对交通运输业提出的科学合理需求。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规划要从整体角度,即根据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确定相应的交通模式,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事实证明,只有与城市规划的用地布局以及空间形态进行结合,才能使城市交通环境以高稳定与高合理状态作用于实践。故,相关建设人员应将上述研究结论更多地作用于实践,以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周丽艳.探析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8):95~96.

猜你喜欢

城市交通城市规划
水泄不通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城市交通旅游电子地图的研究与应用分析
城市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及对策分析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那些“搞城市规划的人”到底是谁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