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心耕耘自己的天地

2018-10-21沙志刚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乡野课堂孩子

沙志刚

“成长是一种经历,成熟是一种阅历”。每当读到这句话,总能安抚我这颗浮躁的心。平静后,我又反思: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我到底应该追求些什么?

201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浑身上下充满活力,带着坚定地信念来到一所小学代课。我摩拳擦掌,准备好好表现一番,希望为自己将来的教育事业增添一些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开始的时候,我和孩子们接触很具亲和力,毕竟自己和孩子们的年龄相差也不是太大,交流中没有隔阂,我时常会准备些小礼物,或动手做一些手工制作发给表现好的孩子。课堂上我对每个回答问题的孩子都大加表扬“太棒了!”“你真聪明!”“真了不起!”每个环节都是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提问,一次接一次地表扬,用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希望通过这种语言和物质上的单纯刺激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现在想来,在课堂上,孩子的主要任务不是思考,而是争抢,我设计的问题也都比较肤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答案几乎是呼之即出,学生们根本不需要太多的思考。课堂应该是孩子思考的地方,老师要经得起课堂上的沉默,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步的完成教师所安排的各种任务,实现学生自我的提升和进步。如果只是一味的停留在教师最大限度的把答案告知学生,而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问题的答案的话,我相信这不但不对学生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害了他们。

2012年,我考上了在编教师,成为了所有教师大家庭的真正的一分子。当知道自己聘用的时候,心情既高兴又有些悲伤,高兴的是从此能够真正的为了自己的爱好,为了这个职业奉献出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血,悲伤地是自己被分配到了农村,我失望过、消极过,认为在这乡野中难以发出璀璨的光辉,难以获得大师的指点,自己将来的教师道路也不会那么宽阔和通畅。

这种悲伤地想法虽然有过,但是也很快被打散,因为当我第一次走进那简陋的教室里,站在那已经黑乎乎的讲台上时,看到那双双清澈的、没有瑕疵的眼睛,那张张稚嫩的、绽放着浅浅笑容的脸庞,脑中回想起那句“成长是一种经历,成熟是一种阅历”。作为一名教师,学会汲取多元的养料,让自己充实,成就别人的幸福,分享别人的快乐,我就在健康成长。

毕淑敏说“人生没有意义,但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我想这个意义的确立便是我们心中的目标。虽然我落脚乡野,扎根茅舍,但我会安心的坚守着这份乡村教育。也许我成为不了大师、名家,但我照样可以璀璨夺目。“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简短的一句话,看后动容,听后流泪,这也一直是我人生的座右铭。诚然,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但是,我非常珍惜这成长中的跋涉体验。用心去审视,用心去感受,让自己保持一颗平淡的心而成長着。

成长需要付出,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各具个性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成长中的人。为了给学生一杯水,在当下教师就是付出一桶水甚至五桶水恐怕都很难奏效,可能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口味,也可能是因为学生的视野更宽阔,超越我许多许多,迸发不出学生们的学习灵感,从而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鲁迅先生说“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而对教师而言,更应多读书、读好书,读各方各面的书,不仅限于专业书籍,也包括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风情等等各方面的书籍。安心阅读,不奢求一时的回报,把“吾日三省乎吾身”当成座右铭。这样也许我们不能成为大家,但一定很充实。如果不读书学习,就会像朱永新教授说的那样:二三十年来都拿着一张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孩子讲课,这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这样教师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们的学习也是索然无趣的。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优质而精彩的课堂,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加专业的教育,为了孩子们将来能够真正的茁壮成长,我会坚定目标、努力学习、淡泊名利、潜心修炼,用自己微小的呵护陪伴每个孩子一起到达光辉的顶点!

猜你喜欢

乡野课堂孩子
春天的乡野
欢乐的课堂
油菜花开
回到乡野的路上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