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生活的感悟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2018-10-21姜爱红张振宇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感悟观察体验

姜爱红 张振宇

内容摘要:对学生来说,写作也需要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就像挖开了一眼清泉,泉水就会自然而然地汩汩流出来。这个突破口就是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学生作文感到无事可写,没话可说,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能力,缺乏一颗敏感的心。当学会了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纳入了心中,有了生活,自然就有了习作的源泉!

关键词:作文;感悟;观察;体验;阅读

作文,就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可见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逐步学会清楚、明白、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和所想。

但是这个过程却是让老师和学生都很头痛的过程。老师的教学单一、呆板,学生作文的内容千篇一律,空话、套话、假话连篇,缺少真情实感,缺乏个性、鲜活的语言,成了作文教学中突出的问题。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指出,习作教学应从“前作文”开始,要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倡导提前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体验、搜集资料等来进行“源头活水”的攫取和“下锅之米”的收集,由此打开写作源头。我个人的理解时,学生在下笔写作之前的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前作文的范围,前作文做好了,习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老师在课上讲得口干舌燥,觉得自己讲的面面俱到,而让学生写时,学生仍然无从下笔。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有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之上。有了生活就有了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

一线工作经验中,想必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读书少的孩子一定不会写作文。但是,是不是多读书的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呢?其实也未必!如果学生不会观察生活,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他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那么他就不能把自己的生活、情感用个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写作也需要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就像挖开了一眼清泉,泉水就会自然而然地汩汩流出来。这个突破口就是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学生作文感到无事可写,没话可说,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能力,缺乏一颗敏感的心。当学人会了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收入了心中,有了生活,自然就有了习作的源泉!所以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学生的生活内容极其丰富。在学校里,有丰富多彩的学习、文体活动;在家里,有多种形式的生活、家务劳动;在社会上,有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去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习作的源泉。

观察生活除了用感官的感受,最主要的是用心。同一个事件,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个事件,而有的人却能通过这件事看到很多内在的东西,这就是所动用的感观不同而已。

孙双金老师曾经做过一《观察作文》公开课。观察的对象竟然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可在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的参与。观其形,辨其色,称其重,听其声.....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了多方面观察事物,加深了对事物的印象,提高了写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孙老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观察事物时,一个最核心的本领是要用脑子去想。”这样“角度一变境界大开”学生从一块丑陋的、普通的砖中竟然悟到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天生我才必有用”“人要服务于社会”的人生哲理。这样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就让学生的观有所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学期,我也开展了多次观察作文教学。

生活中有很多可写的东西,但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来捕捉生活中一些稍縱即逝的机会。

有一次,我正在讲六年级上册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时,一只金毛狗扒开教室门,迅速跑进教室。学生说是我班家住学校对面的马旗洁的家的。我让马旗洁把狗撵出去,不一会儿它又跑回来,卧到旗洁脚边,安静地睡了。学生们再也无心上语文课了,都扭头兴奋地看着那只狗。我灵机一动,就微笑着采访马旗洁:“为什么狗专门来找你,而不找你的双胞胎妹妹我班的马旗矾?”马旗洁不以为然地说:“我在家经常喂它吃肉呗!”同学们哈哈大笑。于是我让学生观察这只狗的神态、动作,揣摩狗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到日记本上。孩子们当堂完成了这篇习作,我不禁惊叹于孩子的想象力,孩子有的联想到了金毛狗在马旗洁家里快乐生活的情景,有的联想到了马旗洁一家人对金毛狗生病时细心呵护、训练金毛狗体能的情景。我理解孩子对狗的喜爱之情,但是我觉得有必要再写点什么,于是我就引领孩子探讨了对于人与动物怎样和谐相处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平日里,你对动物友好,它也会加倍对你好;你对它不好,动物也会报复人类。最后我们一起发出倡议:为了地球的生存,为了地球的和谐,请尊重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每一只动物。我的引导,我的一番话好像捅开了罩在学生眼前的一张纸,使学生豁然开朗。

去年春天,我双腿患上了滑膜炎,疼痛难忍,到郑州骨科医院治疗一个月。出院后,当我拄着双拐走进教室时,学生惊奇的目光一齐射向了我,并长大了好奇的嘴巴。我灵机一动,问道:“惊讶吗?”学生不约而同的问道:“哎呀!老师,你怎么了?这段时间你去哪里了?”于是我抓住机会,让学生猜测老师的腿怎么了,一个月都干了什么,想了什么,以后的生活工作怎么办。十五分钟很快过去了,孩子们写得棒极了。班长林冰给我出谋划策,劝我上课不要站着讲,要让双腿得到休养。李梦涵猜到我的腿出了问题,竟然还给我提出了治疗的建议,要我多按摩、多休息,因为她爸爸的得了股骨头坏死,做了两次手术,很痛苦。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文需要写孩子看到的真实的生活,孩子才能把习作当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作文才会成为孩子情感的需求,而不是为老师而写,也不是为考试而写,而是情之所至。

有时候我们常常告诉学生,要学会观察。可具体怎样观察,学生不知道,更不知道要去观察什么。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每周都给学生设计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去观察,当然主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自己周围的事物。比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各科老师走进教室时的动作、神态,来揣摩老师的心情和内心想法。学生一听是要猜老师的心思,自然兴致都很高,然后每天利用语文课前的5分钟让学生写下来。还可以以《课间一瞥》为题,让学生观察课间发生的事情。因为学生写的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以写的真实而传神。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如何留意生活,使生活为我所用的写作素材呢?那就需要孩子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自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走进自然,心灵才会放松,走进自然,才能获取更多的灵感。今年秋天,去石河道公园春游、捡垃圾前,我就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注意观察石河道公园的山水草木、游人、飞鸟等特点,并把自己的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录下来,为描写春天的美景做好准备。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了自身的需要。这也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动机和写作的欲望。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观察的深层兴趣,形成了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农村生活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村里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民风民俗等。比如我班刘之菲写的《赶集》,白怡婷的《抖空竹》很有乡土气息,学生认真观察后,写出的作文就有真情实感。学生一旦形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创设情景,提供素材

体验学习是新课改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对小学生习作指导而言,现场体验的指导方式应该“生命之树常青”,学生只有现场体验了,感受才会深刻,才会发自内心地写作,才能使写作成为真情的流露。

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去观察、去感知,才能写出更好的作文,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学校就结合自身情况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利于写作的情境。

1.开展活动

为了练习写好活动总结,我们曾结合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轻扣诗歌的大门”举行了一次活动:由全校六年级学生举行了一次“诗歌知识竞赛”。学生提前准备诗歌知识竞赛题。班级的其他老师都可以来观看,整个活动场面异常热闹,计划一节课的活动却持续了一个下午。这样的活动使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有耳闻,有目睹,有所思,有所得,学生怎么能写不出内容呢?场面的描写方法,学生自己就用到了。

2.创设情景

小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的特点,在一定的情境中能不能写不出好作文,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习作的情感和态度。如果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觉得习作是一种自己感悟、表达、分享生活的需要,那么学生才能自主地书写他们丰富的心灵世界,他们的习作水平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王菘舟的作文课《亲情测试》引起了不少争议,但我觉得这节课把学生带到了一种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平时不易觉察到的似阳光、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亲情,从而学会珍惜当前的幸福,有着现实的意义。前段时间,我也借用了王老师的设计,根据自己班的情况上了一节课。这节课上,孩子在诉说、沉默和哭泣中真正经历了一次情感的洗礼,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一次一次认同划去亲人的名字,把孩子带入了一种失去亲人,痛苦无助的境界。连平时不会写的学生也写了很多,写得很好,而且句句都是情感的迸发,真情的表露。作文在这种情感的体验中是那么自然的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3.生活体验

农村的孩子,不太善于表达对父母的爱,于是我模仿电视娱乐频道的节目,给孩子布置了一项星期天作业——今天我当家。让孩子当一天妈妈,包揽妈妈所有的家务活体验一下当妈妈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日记上。听了我的话,教室里变得热闹起来,有的说:“我好多家务都不会,平时家长都不让我做啊?”有的说:“我会做家务,平时偶尔替替家长,从来没有全天做过家务。”我告诉他们,你们只需要按妈妈起床的时间起床,然后开始做妈妈平时一天做的所有事情,直到晚上休息。孩子们的情绪都很高涨,看来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周一我就迫不及待地收上了作业翻看,我不禁为孩子的稚气和可爱而感动,同时也为我平时对孩子的埋怨而愧疚,我是多么不负责任!孩子平时写不出东西,并不是孩子不想写好,而是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生活体验,沒有那么多的写作素材。

第二天,我又给孩子发了一张信纸,并告诉他们,用这张信纸给你的父母写一封信,写出你最想说的,不要有隐瞒,并且要让妈妈给你写回信。其实,我是想通过这种活动让孩子有感恩之心,体谅父母的不易,学习生活本领。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同时让家长从一个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从课本里学到知识、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对于写作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意思是说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去取之精华的作文基本功。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才会使文章增色生辉。“书山”“学海”都是写作素材,学之以恒,取之不竭。

四、动笔勤写,用好素材

学生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活动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他能促使学生随时随地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习惯于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能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到那时,无论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有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还可以开设学生发表文章的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在作文教学中,不光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感悟生活,观察事物的方法,让学生“有米下锅”,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言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作文表达能力。同时,我们要做一名高明的教师,在学生最差的日记和作文中找到闪光点,而不是在学生已经写得很好的日记和作文中找出毛病,让日记和习作成为学生真情的倾诉。

猜你喜欢

感悟观察体验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